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管瘤裸鼠移植模型生物学特性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建立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人血管瘤的临床发展过程的稳定的血管瘤裸鼠移植模型,动态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以裸小鼠为载体,选取1例2月龄婴儿增生期毛细血管瘤,将瘤体组织转种于裸小鼠皮下,动态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及组织学变化,检测不同时期移植血管瘤糖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Ki-67的表达。结果血管瘤组织移植后3~4周内,瘤体基本上无明显变化,40d后,大多数瘤体开始生长,60d左右达到最大,90d时可见部分瘤体颜色变浅,质地较前变硬,90~120d时部分瘤体仅有少许残留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Ki-67在增生期移植血管瘤中高表达,而在退化期移植血管瘤中表达极弱。糖皮质激素受体与Ki-67、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正相关,Ki-67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正相关。结论将人体血管瘤皮下部分移植于裸鼠所建立的人血管瘤动物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人血管瘤的发展过程,是研究血管瘤的较理想的平台。糖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移植血管瘤的演变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本文探讨VEGF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临床收集的90例手术切除的新鲜血管病变标本(血管瘤56例,血管畸形34例,其中增生期血管瘤32例,消退期血管瘤24例),进行VEGF及其受体(VEGFR/KD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VEGF,VEGFR和PCNA表达水平在增生期血管瘤明显升高,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VEGF和VEGFR可能促进血管瘤的生长,增生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VEGF,VEGFR和PCNA的检测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并对血管瘤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形成和血管瘤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CD133mRNA在28例血管瘤(包括增生期血管瘤13例,消退期血管瘤15例)、11例血管畸形、12例正常皮肤组织和10例胎盘绒毛膜标本中的表达。比较不同组织中CD133mRNA的阳性率及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祖细胞标志抗原CD133、成熟血管内皮细胞标志抗原CD31、端粒逆转录酶(TERT)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在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瘤血管形成中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结果13例增生期血管瘤中,9例有CD133 mRNA表达;10例胎盘绒毛膜组织中,7例有CD133mRNA表达,二者阳性率及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无CD133mRNA表达。8例增生期血管瘤CD13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而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CD133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阴性。CD31在增生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阳性指数高于其它三组(P〈0.01)。增生期血管瘤TERT和Ki-67的表达均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血管瘤中TERT和Ki-67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r=0.983,P〈0.01)。结论增生期血管瘤中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而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无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了血管瘤中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形成,是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异常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血管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来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判断血管瘤是处于增生期还是消退期,并评价血管瘤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动态监测血管瘤病程的价值。方法 本组115例血管瘤患儿,其中59例增生期血管瘤,38例消退期血管瘤,18例血管畸形;阴性对照组1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结果 对测得的VEGF浓度通过SAS软件统计分析,发现血管瘤增生期的VEGF浓度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阴性对照,而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阴性对照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另外,6例血管瘤患儿(自身对照)激素治疗后的血清VEGF浓度显著性降低。结论 血清VEGF测定对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病程监测是无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推荐为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关系.方法 标本选自1998年3月至2005年10月经手术切除的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92例患儿,女52例,男40例,年龄为40 d至13岁,平均年龄为1.6岁.组织标本取出后立即浸入10%的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5μm连续切片,HE染色,同时采用含有正常血管的皮肤标本1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血管瘤和20例血管畸形组织切片进行EGF表达的测定.结果 EGF在血管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低表达(P<0.01).在血管瘤增殖期、退化早期和退化完成期三者之间,EGF的表达存在着差异.在血管瘤中EGF的表达与其内皮细胞的增生程度有关.内皮细胞增生越强,EGF的表达越高(P<0.05).结论 提示EGF与血管瘤的增生及退化有关,而与血管畸形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关系.方法 标本选自1998年3月至2005年10月经手术切除的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92例患儿,女52例,男40例,年龄为40 d至13岁,平均年龄为1.6岁.组织标本取出后立即浸入10%的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5μm连续切片,HE染色,同时采用含有正常血管的皮肤标本1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血管瘤和20例血管畸形组织切片进行EGF表达的测定.结果 EGF在血管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低表达(P<0.01).在血管瘤增殖期、退化早期和退化完成期三者之间,EGF的表达存在着差异.在血管瘤中EGF的表达与其内皮细胞的增生程度有关.内皮细胞增生越强,EGF的表达越高(P<0.05).结论 提示EGF与血管瘤的增生及退化有关,而与血管畸形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关系.方法 标本选自1998年3月至2005年10月经手术切除的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92例患儿,女52例,男40例,年龄为40 d至13岁,平均年龄为1.6岁.组织标本取出后立即浸入10%的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5μm连续切片,HE染色,同时采用含有正常血管的皮肤标本1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血管瘤和20例血管畸形组织切片进行EGF表达的测定.结果 EGF在血管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低表达(P<0.01).在血管瘤增殖期、退化早期和退化完成期三者之间,EGF的表达存在着差异.在血管瘤中EGF的表达与其内皮细胞的增生程度有关.内皮细胞增生越强,EGF的表达越高(P<0.05).结论 提示EGF与血管瘤的增生及退化有关,而与血管畸形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增生期与消退期血管瘤中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血管瘤增生与自然消退的机制。方法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瘤体组织各4例。抽提瘤体mRNA,逆转录为cDNA,制备成cDNA探针。将cDNA探针与SuperArray公司产人血管生成基因芯片(可检测基因111条)杂交,通过计算机扫描、数据处理后筛选出表达有差异的基因。结果表达有差异的基因共59条,其中增生期血管瘤有30条基因表达上调,消退期血管瘤有29条基因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一些特定启动子和抑制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以及粘附分子、细胞外基质蛋白及转录因子等基因。结论血管瘤的增生、消退和多个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血管瘤患儿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瘤体增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52例血管瘤增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增生期组(87例)与退化期组(65例),另选择同期确诊为血管畸形的53例患儿作为血管畸形组。对血清GM-CSF、STAT3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素-1(Ang-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血清GM-CSF、STAT3与bFGF、VEGF、HIF-1α、Ang-1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M-CSF、STAT3对血管瘤瘤体增生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瘤瘤体增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增生期组患儿血清bFGF、VEGF、HIF-1α、GM-CSF、STAT3表达水平高于血管畸形组及退化期组患儿(P<0.05),但血清Ang-1表达水平低于血管畸形组及退化期组患儿(P<0.05);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显示,增...  相似文献   

10.
平阳霉素乳剂涂擦治疗增生期毛细血管瘤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乳剂涂擦治疗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的微观机制,寻找促使血管瘤消退的新方法。方法选取6个月以内婴儿体表增生期毛细血管瘤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将平阳霉素制成乳剂,涂于用药组瘤体表面,1次/8 h;对照组则只涂以基质。用药7 d后两组均手术切除瘤体,制成石蜡切片观察细胞微观变化;采用TUNEL方法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指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取两组各2例制成电镜标本,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用药组较对照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和用药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8.87±13.67,29.52±15.33,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842 P<0.01)。结论平阳霉素可诱导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发生凋亡而促进其消退,其机制可能与阻断细胞周期和激活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是否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并探讨其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意义。方法:手术切除25例血管瘤、18例血管畸形标本及12例正常皮下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i-67的表达,做图像分析测定,并对3项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在血管瘤增生期,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i-67均有较高表达;在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中,糖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i-67表达极弱或无表达。并且糖皮质激素受体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i-67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糖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在血管瘤的病理发生过程发挥作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可能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减少,而促进血管瘤消退。而糖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畸形的发生中则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并观察视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为BMSC临床治疗OIR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将72只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IR组)与BMSC移植组(BMSC组)。体外培养BMSC,采用氧诱导法制成OIR模型,持续高氧5 d后,BMSC组行玻璃体内注射大鼠BMSC。移植后7 d,采用视网膜铺片法、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检测BMSC移植对OIR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免疫组化法结合Western blot法观察BMSC对OIR新生大鼠视网膜HIF-1α及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视网膜铺片结果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血管排列整齐,而OIR组血管排列紊乱,可见大片无灌注区,BMSC组仅可见大血管稍迂曲,血管排列较规整,无灌注区明显减少;HE染色发现OIR组视网膜内界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及视网膜前新生血管细胞(Pre-RNC),BMSC组视网膜内界膜新生血管明显减少,且pre-RNC数显著少于OIR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OIR组HIF-1α阳性与VEGF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而BMSC组HIF-1α阳性与VEGF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OIR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OIR组HIF-1α与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BMSC组HIF-1α与VEGF蛋白表达显著低于OIR组(P0.01)。结论 BMSC玻璃体内移植可减轻OIR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血管内皮标志抗原CD34在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时期、血管畸形和儿童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探讨缺氧在血管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CD34、HIF-1α、VEGF和Ki-67在小儿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不同时期血管瘤之间,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正常皮肤之间HIF-1α、VEGF、Ki-67、MV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瘤中HIF-1α表达分别与VEGF、Ki-67、MVD表达呈正相关;而血管畸形HIF-1α与VEGF表达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缺氧是不同时期血管瘤的普遍现象.HIF-1α能促进血管瘤血管生成.而在血管畸形中可能不存在缺氧的微环境,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正常的血管形态异常",因此在血管畸形中不会发生内皮细胞的增殖,也不存在类似血管瘤那样出现增生期和消退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BSP)检测不同病理阶段的婴幼儿血管瘤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探讨surviv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婴幼儿血管瘤增生与退化的可能关系.方法 ①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石蜡标本30例、消退期30例及正常包皮皮肤组织标本10例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②提取石蜡包埋块组织基因组DNA并纯化后,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BSP)分别检测增殖期血管瘤30例、消退期血管瘤30例及正常包皮组织10例中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 ①survivin 蛋白在增殖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和正常包皮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 (23/30)、33.3%(10/30)和20.0%(2/10);②10例正常包皮皮肤组织中1例(10.0%)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9例(90.0%)甲基化;30例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8例(26.6%)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22例(73.3%)甲基化;30例增殖期血管瘤标本中24例(80.0%) 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6例(20.0%)甲基化;增殖期血管瘤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明显低于消退期和正常包皮组织;③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血管瘤33例中31例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为非甲基化,survivin蛋白表达阴性的27例中26例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为甲基化状态.结论 ①增殖期血管瘤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②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在增殖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中存在明显差异;血管瘤组织中survivi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具有相关性;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异常甲基化在血管瘤的增殖与消退调控中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bcl-2和bax与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凋亡调控基因bcl- 2和bax与婴幼儿血管瘤细胞增生、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在血管瘤增生、消退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凋亡调控基因bcl -2和bax的表达;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 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bcl 2阳性表达率在增生期和消退期分别是82.14%和46.67%,两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消退期与血管畸形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ax在血管瘤增生期和消退期均为 100%表达,与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cl 2和bax在血管畸形组织中均不表达。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和消退期凋亡指数(apop tosisindex,AI)为30.52±10.25和80.22±6.82;增殖指数 (proliferativeindex,PI)分别为11.40±8.90和4.79±3.63,两者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AI与bcl 2的表达呈负相关 (r=-0.318,P<0.05),AI与bax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r=-0.077,P>0.05),AI与bcl 2/bax比值呈负相关 (r=-0.307,P<0.05)。结论 在血管瘤增生消退中存在着逐渐活跃的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血管瘤的典型生物学特征,是血管瘤的自然消退的关键因素。bcl -2和bax参与了血管瘤中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小儿皮肤血管瘤c-myc蛋白表达与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皮肤血管瘤中c myc蛋白表达水平与血管瘤增生消退、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程度的关系。方法 以5 8例小儿皮肤血管瘤组织为研究对象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 myc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技术做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5 8例血管瘤组织中c myc蛋白表达率消退期显著高于增生期 (P <0 .0 1)。随着c myc蛋白表达强度增加 ,其细胞增殖活性相应降低 ,凋亡相应增加 ,c myc蛋白 ( )组、( )组分别与 (-)组、( )组比较 ,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c myc蛋白表达强度的增加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同时使细胞增殖受到相对抑制 ,提示c myc基因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和退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Common infantile hemangioma appears postnatally, grows rapidly, and regresses slowly. Two types of congenital vascular tumors present fully grown at birth and behave differently from infantile hemangioma. These rare congenital tumors have been designated rapidly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 (RICH) and non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 (NICH). RICH and NICH are similar in appearance, location, and size, and have some overlapping histologic features with infantile hemangioma. At a molecular level, neither expresses glucose transporter-1, a diagnostic marker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To gain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molecula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ongenital and common hemangioma, we analyzed express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 known to be highly expressed in infantile hemangioma and VEGF-receptors,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in three RICH and five NICH specimens. We show that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 mRNA was expressed in both RICH and NICH, at a level comparable with that detected in common hemangioma over 4 y of age. In contrast, mRNA levels for membrane-associated fms-like tyrosine-kinase receptor, also known as VEGF receptor-1, were uniformly increased in congenital hemangiomas compared with proliferating or involuting phase common hemangioma.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of the molecular distinction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ongenital and postnatal hemangioma.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持续吸入75%氧对新生大鼠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EGFR1和VEGFR2)表达的影响,探讨较高浓度吸氧对肺血管发育的影响及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关系。方法新生足月Sprague-Dawley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生后12h开始持续吸入75%氧气。分别于实验开始后的7d、14d和21d处死留取肺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RT-PCR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发生类似"新型"BPD的病理改变。75%氧暴露21d时,VEGF(10.9±2.7vs30.8±6.4)、VEGFR1(5.4±1.4vs15.6±3.4)和VEGFR2(11.3±2.6vs21.7±4.5)的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VEGF(1.6vs3.3)、VEGFR1(0.4vs6.6)及VEGFR2(0.5vs4.9)的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在新生大鼠中,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氧可能通过抑制肺血管发育导致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在小儿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E)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EGF在血管内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4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石蜡标本来自2002年7月至2009年7月北京儿童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的临床病例,术前未行其他治疗,并选取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组织(肝母细胞瘤20例),其他肝脏良性肿瘤组织(结节样增生10例,错构瘤10例)及IHHE瘤旁组织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选取良性肿瘤术中切取部分肝脏组织。组织切片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兔抗VEGF和CD34相关抗原标记;计算出VEGF表达阳性率,CD34相关抗原抗体检测出肿瘤间质血管,分析其表达的不同及相互关系。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VEGF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率为90.0%(18/20),在良性肿瘤组中表达阳性率为10.0%(2/20);VEGF在正常肝组织、瘤旁组织中呈低水平、稳定表达,染色浅,而在IHHE肿瘤组织中则呈阴性表达。在肝母细胞瘤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CD34在已知正常肝组织肝窦处未见阳性表达;在IHHE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14/14),肝母细胞瘤为90.0%(18/20),肝脏良性肿瘤为15.0%(3/20),瘤旁组织未见表达。MVD在IHE,肝母细胞瘤组,良性肿瘤组及瘤旁组织分别为31.55±4.86,29.75±5.56,11.23±3.97。结论 IHHE中,高表达CD34,低表达VEGF,表明其不是单纯的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很有可能是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混合体。IHE增殖期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促进肿瘤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