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出现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自2017-04—2018-03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9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分型、高血压、糖尿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抗凝治疗、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分型、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抗凝治疗对隐性失血量有影响(P <0.05),性别、体重指数、伤后至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骨折严重程度、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抗凝治疗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围手术期应重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特别是高龄、骨折程度重、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术前有抗凝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接受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以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与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对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骨折分型、骨质疏松、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输血)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645.38±84.98)m L,与髋关节功能呈负相关(r=-0.674,P0.01);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骨折分型、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是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年龄、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术前抗凝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2月,本院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15例。记录术前,术后1、3、5 d的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出血量,使用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应用方差分析对不同阶段的隐性失血量进行比较(以P0.05为标准)。对性别、年龄、BMI、骨折分型、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手术持续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5例患者的平均总失血量为(922.51±202.47)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为(85.16±14.18)ml,占总失血量的9.21%,平均隐性失血为(847.45±151.32)ml,占总失血量的90.79%。术后1 d隐性失血量与第2~3 d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与第4~5 d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远端扩髓较单纯近端扩髓,其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骨折分型、糖尿病、高血压、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是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以隐性失血为主,主要发生在术后前3 d,与年龄、骨折分型、糖尿病、高血压、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及扩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隐性失血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4—2015-04采用PFNA治疗73例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计算其隐性失血量,比较并分析年龄差别(≥80岁、80岁)、性别、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等情况下隐性失血量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PFNA术后失血总量平均为877 ml,隐性失血量为(753±88)ml,显性失血量为(122±14)ml。隐性失血是围手术期失血主要因素。年龄分层、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的PFN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9,P=0.014;t=2.330,P=0.011),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8,P=0.230)。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其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是术后贫血的主要因素。高龄及合并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大量隐性失血,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52例老年新鲜单侧ITF患者,给予PFNA内固定术。收集有关临床资料,利用Gross方程和Nadler方程,计算隐性出血量,分析与术后隐性失血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分析得出,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骨折类型、手术时间为老年ITF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ITF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后的大量隐性失血是客观存在的,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失败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结果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年5个月,摄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出现手术固定失败4例,失败率8.7%,按sander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1.3%。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后失败与骨折复位情况、PFNA入针点、骨折稳定性、骨折内侧支撑的破坏等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2038-204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中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隐性失血的认识,为临床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0月20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并获得完整病史资料有115例。隐性失血量通过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变化,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获得,对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麻醉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6个月内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以隐性失血量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为(210.12±171.34)ml,隐性失血量为(583.19±117.54)m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内固定方式、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术前使用抗血小板或术后使用抗凝药物隐性失血量差异显著(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隐性失血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内固定方式、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抗凝药物应用。[结论]隐性失血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失血的主要原因,造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有内固定方式、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抗凝药物运用;临床治疗中,将显性失血量作为补液、输血的依据不可靠,要充分考虑隐性失血的存在,应尽早干预,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髓腔直径与髓内钉直径比值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4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术后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计算漏斗起始部、漏斗终止部、股骨干峡部股骨髓腔直径与髓内钉直径的比值。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层面股骨髓腔直径和髓内钉直径比值与失血量的相关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总失血量为(694.2±159.3)mL,术中显性失血量为(198.5±54.9)mL,隐性失血量为(495.7±79.5)m L。股骨髓腔直径与髓内钉直径比值:漏斗起始部为1.39±0.27,漏斗终止部为1.61±0.25,股骨干峡部为1.44±0.2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漏斗起始部、漏斗终止部和股骨干峡部股骨髓腔直径与髓内钉直径比值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P 0.05),与术中显性失血量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漏斗起始部和漏斗终止部股骨髓腔直径与髓内钉直径比值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股骨髓腔直径与髓内钉直径比值越小,患者的隐性失血量与总失血量越少。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4):1262-1265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所有PFNA病例中抽取的8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岁)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记录不同年龄(以80周岁为界),性别,肥胖(BMI 30 kg/m2为界),有无心脑内科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中风偏瘫后遗症)等情况下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分析讨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结果]PFNA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平均为899 ml,隐性失血平均为749 ml,占失血总量的83.3%。年龄、有无心脑内科疾病在PFNA手术中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性别之间、是否肥胖在PFNA手术中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隐性失血是闭合复位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因素。高龄患者、有心脑内科疾病者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对高龄患者更应特别重视隐性失血的及时处理,进一步提高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运用髓内髓外固定方式治疗时的失血量差异并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01诊治的15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分析2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的差异,以及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对2种术式中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建立隐性失血量与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之间的线性方程式。结果 PFNA组显性出血量(140.3±31.6)ml,隐性出血量(409.7±191.3)ml,总出血量(550.0±192.5)ml,DHS组显性出血量(174.3±39.0)ml,隐性出血量(295.0±134.3)ml,总出血量(469.3±144.1)ml,2组显性失血量(t=6.01,P0.001)、隐性失血量(t=-4.33,P0.001)、总失血量(t=-2.96,P=0.0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NA组中高龄组与超高龄组中隐性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F=0.97,P=0.326)与BMI(F=0.00,P=0.976)对2组的隐性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方案、术后3 d Hb及隐性出血量三者之间呈线性关系。结论髓内固定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出血量显著大于髓外固定方式,但显性出血量相反;年龄是影响隐性出血量的因素;隐性失血量与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3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在伤后3~7天,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3分钟;失血量平均160ml;骨折全部愈合。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31%。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煤矿工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笔者自2013-09—2014-10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煤矿工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40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达到良好复位,颈干角恢复正常。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并发症。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疗效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为65~97(83.5±8.38)分,优17例,良11例,可9例,差3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髋关节功能和T值、BMI、负重时间、及是否伴有小粗隆骨折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PFNA治疗老年煤矿工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的髋关节功能和骨密度、负重时间、是否存在小粗隆骨折、BMI指数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是否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并为是否需要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手术的1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依据是否接受输血治疗将患者分为输血组(56例)及未输血组(120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指标以及根据Gross线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比较输血治疗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输血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53.0 mL,占平均总失血量比例为83.1%,未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27.0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4.6%。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治疗能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但并不能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术后应根据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血红蛋白量(hemoglobin,Hb)的变化,合理选择输血治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稳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后内固定物周围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自2013-06-2017-12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08例不稳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14例术后出现内固定物周围骨折,通过相关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疗效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并为临床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1诊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250例,根据患者治疗后30 d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分组。将Harris评分≥75分者纳入疗效优良组(190例),将Harris评分75分者纳入疗效不良组(60例)。单因素分析2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AO分型、ASA分级、骨折稳定性、合并症、手术时间、手术时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年龄、AO分型、ASA分级、骨折稳定性和手术时机为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致伤原因、并发症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ASA分级是影响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和手术时机偏晚是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AO分型、ASA分级和骨折稳定性等对疗效可能也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阶段性隐形失血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采用PFNA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为初次患病,24 h补液量不超过2 000 mL,排除严重内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对术前、术后1 d、3 d、5 d、7 d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量,使用Gross方程进行计算,应用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进行比较(以P0.05为标准),同时,探讨总失血量和阶段性隐性失血量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平均总失血量为(956.82±207.61)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为(88.08±16.28)mL,占总失血量的9.88%,平均隐性失血为(820.96±164.34)mL,占总失血量的90.23%。1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和2~3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二者与4~5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相比,却有着显著性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1 d内阶段性隐性失血量(r=0.770)、2~3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r=0.884)、4~5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r=0.589)呈正相关(P0.05)。得到最佳线性方程:围手术期总失血量=0.978×1d内阶段性隐性失血+1.029×2~3 d内阶段性隐性失血+0.779×4~5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58.327。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以隐性失血量为主,主要发生于术后前3 d,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及时复查血常规以减少贫血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48-2250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多次静脉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科行PFNA内固定的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及用量不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40例,术前术后均未予TXA;单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20 mg/kg;多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 20 mg/kg,术后3、6 h再次静脉滴注TXA 10 mg/kg。检测患者的术前、术后1、3、7 d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1d、7d行双下肢彩超检查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单次给药组的隐性失血量(585.37±239.23)ml较对照组(718.86±380.82)ml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用药组的隐性失血量(351.31±172.29)ml,较单次用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使用TXA可以减少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且不增加血栓风险,术后多次重复应用TXA可有效安全地进一步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PFNA治疗81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5例,女46例;年龄61~91岁,平均年龄68岁。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术中平均时间为59.2 min,术中平均出血75 m L。围手术期出血量平均610 m L,其中隐性失血为535 m L,占总失血量的87.7%。其中未输血患者68例,隐性失血平均约为499.6 m L;采取输血支持的患者13例,隐性失血平均为727.5 m L。复杂型骨折(A3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715 m L,简单型骨折(A2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60 m L,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例切开复位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810 m L,术后均因低血红蛋白而给予了输血。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但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较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隐性失血的量与骨折的分型、术中的操作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3-90岁,平均71.2岁。其中跌伤26例,交通伤4例;左侧16例,右侧1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9d,平均4.3d。入院后均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术中失血量80-350mL,平均失血量150mL,手术时间40-80rain,平均50min,住院时间8-15d,平均10d。随访时间5-20个月,平均12个月,3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顺利骨性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21例,良6例,中3例,优良率90%。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髓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并比较髓内固定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经皮股骨伽玛钉、PFN、PFNA)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以及各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14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差值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部分负重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按Harris功能评分,PFNA组优良率为86.3%,PFN组为85.7%,伽玛钉组为82.9%。结论经皮股骨伽玛钉、PFN、PFNA内固定对功能恢复无统计学差异,经皮PFNA内固定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康复良好,可适用于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