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荧光PCR技术检测梅毒螺旋体DNA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钟洙  王传敏 《吉林医学》2009,30(9):769-771
目的:评估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梅毒螺旋体DNA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FQ-PCR技术检测硬下疳、一期横痃、二期梅毒皮损、梅毒患者全血、室温保存1~3年半的梅毒螺旋体DNA阳性标本以及部分生活污染品中的梅毒螺旋体DNA含量。结果:该技术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分别为一期梅毒100%,二期梅毒90%,早期梅毒全血为20%,无症状梅毒全血为0%,其敏感性主要受到治疗药物和梅毒病程的影响;与梅毒口腔黏膜斑密切接触的污染品中1个茶杯获得阳性结果;室温保存的梅毒螺旋体DNA阳性标本均阳性。结论:FQ-PCR技术适用于确认未经治疗的形态各异的早期梅毒疹;对一期梅毒后期或二期梅毒早期患者血中梅毒螺旋体DNA检查有价值;梅毒螺旋体DNA在常温下可长期保持稳定;该技术对探明梅毒间接传播途径可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二期梅毒患者中的改变,探讨这些免疫细胞在梅毒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Ⅱ期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CD8^+、CD56^+、CD19^+的淋巴细胞,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结果梅毒患者CD3^+、CD4^+、CD56^+、CD4^+/CD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或P〈0.001),CD8^+与CD1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押制,且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减少与梅毒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吞入巨噬细胞内的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结构变化过程和杀伤机制。方法: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巨噬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内TP超微结构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吞入巨噬细胞内的TP经多种蛋白水解酶作用后,TP外周壳膜膨胀,间隙变大,透明区域增宽,TP结构消失,体积肿胀,与细胞外基质中的TP比,横轴宽度明显增大,差异显(P<0.01)。结论:梅毒皮损内浸润的巨噬细胞对感染TP可有效地吞入、溶解杀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感染者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水平,探讨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梅毒螺旋体感染者105例,其中一期梅毒病人26例、二期梅毒病人27例、三期梅毒病人21例、隐性梅毒病人31例,另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Tim-3水平、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检测活动期梅毒治疗后血清Tim-3水平变化。结果梅毒组病人血清Tim-3、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二期、三期梅毒组Tim-3水平高于一期梅毒组和隐性组(P < 0.05~P < 0.01)。梅毒组病人CD4+ T细胞水平、CD4+/CD8+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CD8+ 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活动期梅毒经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Tim-3水平和外周血CD8+ 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外周血CD4+ T细胞水平、CD4+/CD8+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Tim-3水平与CD8+ 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2,P < 0.05),与CD4+ T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6,P < 0.05),与IgG、IgM、IgA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存在Tim-3水平的升高、体液免疫功能的亢进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血清Tim-3水平与CD4+、CD8+ T细胞水平存在相关性,可能参与了梅毒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过程,加速了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Fas、FasL的表达,探讨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细胞凋亡及其Fas、FasL的表达。结果:梅毒患者CD3+、CD4+及CD16,56+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CD3+、CD4+及CD16,56+细胞Fas与FasL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8+细胞Fas与FasL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CD3+、CD4+及CD16,56+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其Fas、FasL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85,P<0.01;r=0.712,P<0.01;r=0.705,P<0.01;r=0.694,P<0.01;r=0.716,P<0.01;r=0.727,P<0.01)。结论: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而淋巴细胞凋亡过度与Fas、FasL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患者体内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有皮损的二期梅毒组、治疗后两年内RPR阴转组及RPR未阴转组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对上述各组之间的IFN-γ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皮损的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RPR阴转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PR未阴转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RPR阴转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皮损的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强;治疗后RPR未阴转的二期梅毒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现象;二期梅毒治疗后RPR阴转的患者,其细胞免疫基本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神经梅毒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2017—2018年我院收治的32例不同类型的神经梅毒患者作为神经梅毒组,收集同期来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5例健康者设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CD45+、CD3+、CD4+、CD8+、CD19+、CD16+/CD56+细胞计数及CD4+/CD8+的比值的变化。结果:两组之间CD45+、CD3+、CD4+、CD19+、CD16+/CD56+细胞计数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D8+细胞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CD4+/CD8+比值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相比CD3+%、CD8+%、CD16+/CD56+%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D19+%高于健康对照组,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D4+%神经梅毒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血清中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免疫功能抑制,机体清除梅毒螺旋体功能受损; NK细胞相对减少,其在神经梅毒患者中清除梅毒作用有限,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梅毒疹的出现是梅毒发展到二期的主要标志 ,一般是在下疳后 8~ 1 0周 ,系由梅毒螺旋体的血行播散引起的微细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炎症所致。其特点是分批出现新生或陈旧性皮疹 ,呈泛发和对称性分布 ,且手掌、足跖常被侵及 ,不痒不痛 ,破坏性小 ,而传染性大 ,即有糜烂性损害 ,如扁平湿疣或湿丘疹中可查到梅毒螺旋体 ,为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二期梅毒疹可有多种形态 ,常见者如下 :①斑疹或玫瑰疹 ,直径 1~ 2cm ,不融合 ,呈圆形或椭圆形玫瑰色斑疹 ,于四肢近端内侧或躯干前面和侧面 ;②斑丘疹 ,直径 1cm大小 ,紫红 ,分布与斑疹相同 ;③丘疹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梅毒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探讨梅毒治疗有效、血清固定、神经梅毒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亚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0例梅毒治疗有效患者、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健康人群相对照。结果各组梅毒患者外周血CD4^+细胞、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有效组患者B细胞(CD1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K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固定组患者NK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梅毒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减少与梅毒血清固定和发展成神经梅毒有密切关系。体液免疫对梅毒螺旋体亦有一定的辅助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育龄期女性隐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42例育龄期女性隐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观察组)及2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育龄期隐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和NK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T淋巴细胞比对照组降低,CD8+T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育龄期女性隐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不平衡和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1.
胎盘组织荧光PCR诊断早期先天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石潜  周华  张荣  温桂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5,5(3):443-444,465
目的评价胎盘组织荧光PCR(VQ—PCR)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34例梅毒孕妇和30例非梅毒对照孕妇的胎盘和脐带组织进行梅毒螺旋体DNA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并与常规临床及血清学综合诊断方法比较。结果34例梅毒孕妇的胎盘组织中,11例荧光PCR为阳性,阳性率为32.35%,30例非梅毒孕妇的胎盘和脐带样本荧光PCR均为阴性;以常规临床及血清学综合诊断方法为标准,则荧光PCR与常规方法结果的灵敏度为82%,特异性100%,约登指数0.82。显示在诊断先天梅毒新生儿时,FQ—PCR至少有不低于常规综合诊断方法的价值。结论与常规临床血清学综合诊断方法相比,荧光PCR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张荣  周华  潘鹏  洪福昌  温桂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6):947-948,1010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血清IgM抗体蛋白免疫印迹实验(serum IgM western blot,IgM-WB)在新生儿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取34例梅毒孕妇及其新生儿和40例非梅毒对照孕妇及其新生儿,分别给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血清IgM-WB试验和常规血清学方法(TPPA、RPR、19S-FTA-ABS),以双盲对照的形式评价上述实验诊断方法和常规实验室检测(临床+常规血清学方法RPR滴度的比较+治疗)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的作用. 结果 34例孕妇梅毒病例所生的新生儿中,按常规综合诊断方法3例确诊为先天梅毒,6例拟诊为先天梅毒.34例完成妊娠的梅毒孕产妇病例中,孕妇胎盘和脐带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11例阳性(9例常规方法诊断为先天梅毒);新生儿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10例阳性(9例常规方法诊断为先天梅毒);40例作为对照的非梅毒孕妇及新生儿各项检查均为阴性. 结论胎盘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诊断梅毒,结果显示可能高于现行的常规综合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且优于常规综合诊断方法中的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3.
巢式PCR检测梅毒螺旋体DNA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血清梅毒螺旋体DNA提取及PCR鉴定方法。方法基于化学热裂解法和柱式核酸提取原理进行血清梅毒螺旋体DNA提取。根据文献筛选优化引物建立巢式PCR检测体系,并对实验方法的特异性、抗干扰性、检测梯度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实验方法特异性好、抗干扰性强,对TRUST为1:8以上的标本检测全部为阳性。结论提取梅毒螺旋体DNA及PCR鉴定有助于梅毒的快速诊断,对于血液中梅毒螺旋体增殖能力判断具有重大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妊娠梅毒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妊娠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2例未经驱梅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及16例血清固定的妊娠梅毒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CD19+、NK细胞进行检测,并与12例梅毒非妊娠女性、32例健康孕妇、25例健康非妊娠女性进行比较。结果:与其他4组相比,血清固定组CD3+、CD4+、CD4+/CD8+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CD8+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未治疗组CD4+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孕妇组(P<0.05),CD8+细胞比例高于梅毒非孕妇组、健康孕妇组和健康非孕妇组(P<0.05);未治疗组和血清固定组CD19+细胞比例均高于梅毒非孕妇组、健康孕妇组和健康非孕妇组(P<0.05);血清固定组NK细胞比例高于未治疗组(P<0.05);梅毒非孕妇组、健康孕妇组和正常非孕妇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受到影响;血清固定组出现免疫失衡,NK细胞水平下降,引起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地区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并对TRUST、TP-ELISA和TPPA三种检测梅毒螺旋体的方法进行临床应用评价,为预防和控制梅毒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前来本院就诊的5000份患者血清标本进行TRUST、TP-ELISA或TPPA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进行梅毒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抽取上述梅毒阳性患者血清样本120份与健康体检者血清样品130份,对每份标本同时进行TRUST、TP-ELISA和TPPA检测,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2006~2008年度梅毒阳性率分别为2.9%,4.3%和7.7%;一期梅毒分别为57.9%、71.9%和62.3%,二期梅毒分别为32.6%、23.4%和30.3%,三期梅毒分别为1.8%、1.5%和2.0%,隐性梅毒分别为7.7%、3.2%和5.4%;梅毒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0.68:1,年龄分布主要在青壮年,文化程度主要以低素质为主,职业分布以服务业和打工者为主。TRUST、TP-ELISA和TPPA的敏感性分别为73.6%、89.5%和63.5%,特异性分别为89.4%、96.0%和100%。结论梅毒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措施亟待进一步加强。3种方法中TP-ELISA法敏感性最高,TPPA特异性最高。ELISA方法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对于ELISA阳性的标本和在灰区的标本应做TPPA进行确认。而TRUST主要在判断患者病情和疗效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梅毒螺旋体(Tp)外膜蛋白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基因(Gpd)的真核表达载体peDNA3.1(+)-Gpd,鉴定其在Hela细胞的表达,为开展TpDNA疫苗动物实验打下基础。方法 用PCR从TpNichols株基因组中扩增Gpd基因,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Gpd,脂质体介导转染入Hela细胞,以免疫组化及跳tern-blot检测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双酶切及DNA测序显示重组质粒含有1059bp的目的基因片段,读码框架正确,无突变。该重组质粒在Hela细胞能有效表达分子量为41kDa的目的蛋白,重组蛋白能-9梅毒螺旋体阳性血清反应。结论 构建的质粒peD-NA3.1(+)-Gpd成功地在体外真核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study4casesofadultTcelleukemia/lymphoma(ATLL)associatedwithcutaneouslesionsforclinicopathology,immunophenotype,hu...  相似文献   

18.
Wang LN  Zheng HY  Li J  Wang XF  Liu XR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721-1722
目的 比较传统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梅毒快速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择249例性传播疾病中心门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其静脉血,取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RPR试验和重组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以TPHA结果为标准,重组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4%。RPR试验血清敏感性为65.1%,特异性为98.4%。结论 以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试验方法与RPR试验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王萃梧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9):1327-1329,1332
目的:比较四种梅毒血清学实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及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对ELISA法检测老年人梅毒抗体易产生假阳性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应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密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及梅毒抗体蛋白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660例患者血清。结果:TRUST方法特异性及敏感性较低;Western-blot、ELISA与TPPA三种方法在检测梅毒抗体时灵敏度与特异性均较好,尤其是Western-blot特异性达到100%,且TPPA的敏感性比Western-blot、ELISA法稍差。ELISA检测老年人梅毒抗体有产生假阳性的现象。结论:ELISA法因其准确性及方法学的优势,为目前梅毒大批量标本血清学检测的筛查方法;TPPA及Western-blot可作为梅毒血清学检测的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