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亚军  李胜  余永桂   《放射学实践》2013,28(1):47-5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判断中央型肺癌(CLC)对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侵犯中的价值。方法:75例经纤支镜或病理确诊的CLC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运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与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的关系。结果:肿瘤对气管、支气管的侵犯表现为管外压迫型38例(50.7%),CT表现为肿瘤压迫并侵犯支气管,管腔内呈不均匀狭窄;管壁浸润型(28例,37.3%)CT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呈向心性狭窄;管内增生型(9例,12.0%)CT表现为肿块突入管腔,支气管管腔呈偏心性狭窄。肿瘤共侵犯117支肺门血管,其中95支(81.2%)CT可见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12支(10.3%)CT可见肿瘤环绕血管生长;10支(8.5%)CT可见瘤栓形成。结论: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气管、支气管、肺门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其与中央型肺癌肿块的空间关系,对判断中央型肺癌侵犯气管、支气管、肺门血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围型肺癌与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关系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显示并分析周围型肺癌与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的影像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54例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CT增强扫描后运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方法观察肿瘤与肺动静脉、支气管间的关系并分型(1型:在肿瘤边缘被截断;2型:在肿瘤内部截断;3型:在肿瘤内部穿过;4型:在肿瘤边缘走行,僵直、牵拉或变窄;5型:在肿瘤边缘走行,向外推压呈光滑弧形).使用x.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统计分型与周围型肺癌病理类型、分期、大小、部位和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支气管分型中:1型(33例,61.1%)多见于直径2.0 cm以上、实性、Ⅱ~Ⅳ期周围型肺癌;2型(14例,25.9%)多见于直径2 cm以下、部分实性或非实性,I期周围型肺癌.(2)肺动脉分型中:1、2、4型比例相近(15例,27.8%;25例,46.3%;11例,20.4%),1型多见于直径2.0 cm以上、实性、Ⅱ~Ⅳ期周围型肺癌,2型多见于部分实性或非实性、I期周围型肺癌.(3)肺静脉分型中:4型最多见(29例,53.7%),2型(13例,24.1%)多见于部分实性或非实性肺癌.(4)支气管、肺动脉受累分型间呈正相关(r=0.5265,P<0.01).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可显示周围型肺癌时支气管、肺动静脉的影像改变类型,为后续良恶性鉴别或长期预后等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了SCTPA,包括中央肺癌16例,周围型肺部7例,肺动静脉瘘2例。技术参数为:扫描层厚2.7mm,重建层厚1.5mm,螺距1-1.5。其中11例在从右上肢注入对比剂,14例从右下肢注入对比剂,重建方法包括MPR、SSD及MIP。结果:25例中24例SCTPA成功。5例中央肺癌SCTPA显示主肺动脉与两下肺动脉干或心包内段肺静脉与左心房受侵犯而取消手术,另10例中央型肺癌SCTPA与手术病理所见基本一致,仅6支正常血管分支误认为肿瘤侵犯,号肿块紧贴血管分支有关。7例周围型肿癌SCTPA显示了肿块与血管的关系。2例肺动脉瘘中1例左下肺动脉静脉瘘与插管法肺动脉造影所见完全一致(另一例未做插管法肺动脉造影)。在SCTPA方法上,本文14例采用从右下注入对比剂者消除了上腔静脉(SVC)放射状伪影的干扰,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结论:SCTPA对肺血管性疾病及肺癌对血管的侵犯与肺癌可切除性的评估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改用从右下注入对比剂行SCTPA可消除SVC放射状伪影,显著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内孤立性结节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强化曲线与其周围血管强化的异常改变。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cm的孤立性肺结节,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周围型肺癌19例,结核瘤8例,炎性结节15例,在静脉注射碘对比剂100ml(3.5ml/s)前后,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测量增强前后各扫描层面的CT值,计算结节的最大强化CT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其周围肺血管改变,确定结节的强化类型。结果肺癌和炎性结节的最大强化值与结核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周围型肺癌的强化范围20~70Hu,平均40Hu,在15例炎性结节中有9例强化后CT值〉70Hu,8例结核瘤强化后CT值均〈20Hu,结节强化‘类型:完全强化型26例,其中肺癌16例,炎性结节10例;周围强化型9例,其中结核瘤6例,炎性结节3例;包膜强化型5例,其中肺癌3例,结核瘤2例;表现结节内血管征8例,其中肺癌6例,炎性结节3例;肺血管纠集征9例,其中肺癌8例。炎性结节2例。结论周围型肺癌、炎性结节较结核瘤显著强化,强化值≤12提示为结核瘤,结节内血管征及血管纠集征则对鉴别诊断炎性结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肺门大血管的MSCT征象.方法 收集101例经病理、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患者的资料,此前均行MSCT增强扫描,结合常规增强横断面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邻近血管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中央型肺癌侵犯肺动脉有以下3种征象:"手握球征"、"枯树征"、"残根征".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侵犯肺动脉CT征象不同,"手握球征"多见于鳞癌(占88.89%),"枯树征"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占85.7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侵犯肺静脉CT征象无明显差异(P>0.05).发生在右侧的中央型肺癌中上腔静脉受侵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占71.43%)且CT征象均为管腔狭窄或包埋截断.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客观地判断中心型肺癌侵犯血管的影像特征,从而可以为临床制订肺癌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4月46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直径≤3 cm的肺内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46例肺内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中,腺癌25例,鳞癌11例,小细胞癌9例,未分型癌1例。多层螺旋CT征象:分叶征36例(78%);毛刺征28例(61%),短毛刺21例,长毛刺7例;棘状突起13例(28.3%);空泡征9例(20%);胸膜凹陷征16例(35%);血管集束征12例(26%)。增强扫描11例,增强幅度42-65 Hu。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可以发现更多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对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A对肺周围病变侵犯段以下肺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2例肺周围病变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其中段以下肺动脉受侵犯且经病理证实的35例进行分析。结果:段以下肺动脉可疑侵犯5例(良性2例,恶性3例);轻度侵犯18例(良性1例,恶性17例);重度侵犯12例(良性0例,恶性12例)。肺动脉轻重度侵犯对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达96.7%,但肺动脉侵犯程度与良恶性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很好地显示周围病变侵犯段或亚段肺动脉的部位和程度,对诊断恶性病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在肺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中心型肺癌、1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动静脉畸型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肺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与肿瘤的空间解剖关系,可以对肺动脉栓塞与肺动静脉畸型患者提出明确诊断。结论: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胸部血管性疾病和中心型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探测肺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肺动脉疾病患者均经MSCT肺动脉成像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完全满足诊断需要。研究证实,60例中38例为肺动脉栓塞,6例中央型肺癌侵犯肺血管,3例为肺动静脉瘘,5例为肺动脉高压,8例肺动脉成像未见异常。结论 MSCT的三维肺血管图像可立体、直观地显示肺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能及时发现和诊断肺动脉疾病,指导肺栓塞的治疗及评价疗效,也可为中央型肺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成像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CT资料,CT扫描采用16层螺旋机,平扫加强化,随后进行1mm重建,传输到工作站进行SSD、MPR成像。结果SSD、MPR技术可多方位、立体、直观的清楚显示肺结节表面征象及空间关系,确切显示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肺血管集束征等周围型小肺癌的特征,SSD成像对分叶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SSD、MPR、2D横断图像三者结合可明显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要求术者对真实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64层螺旋CT(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术前、术后解剖学信息,并对两侧前庭区进行观察与分析。本研究对二组大样本患者进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获得前庭区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房颤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显示双侧前庭区,进行解剖学分析,并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前庭区的周长、面积及形态。结果:两组患者两侧前庭均为不规则状。房颤组前庭周长:左侧(119.61±24.71)mm,右侧(128.84±24.77)mm;对照组前庭周长:左侧(97.83±9.37)mm,右侧(107.56±4.79)mm;房颤组前庭面积:左侧(1053.79±561.57)mm2,右侧(1246.07±542.64)mm2;对照组前庭面积:左侧(621.13±89.80)mm2,右侧(849.20±59.03)mm2。结论: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在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术前提供详细的肺静脉前庭区解剖数据,且在房颤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所得出的各项形态学分析结果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引导下经皮经肺微波热凝固(MCT)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MSCT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MCT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32例(共34个病灶)。微波频率2 500MHz,功率60~80W,每个固化点加热10~15min。根据肿瘤的直径及形状进行单点固化或者多点多次固化。结果:肿瘤MCT治疗后即刻,MSCT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或出现气化灶。治疗后2个月复查MSCT显示病灶消失者(CR)4例,病灶缩小>50%者(PR)19例,有效率(CR+PR)为67.6%。随访3~40个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8.8%(22/32),46.9%(15/32),28.1%(9/32)。相关并发症为气胸4例,胸腔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MSCT引导经皮穿刺MCT治疗周围型肺癌是有效、微创和安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结合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3例均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伴有反复自发性气胸,3例伴乳糜胸,2例伴咯血,1例合并腹部淋巴管瘤。肺功能检查表现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合并弥散功能降低;MSCT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薄层重组和HRCT图像可清晰显示囊腔薄壁及常规CT不能显示的小的囊腔,囊壁外可见贴壁的血管影。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对多数病例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对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方式各种变异的显示,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信息。方法:收集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者共712例,其中男449例,女263例;年龄34~82岁,平均59.63岁。以原始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采用VR、MIP及MPR等后处理方法,观察并统计肺静脉开口数目、副肺静脉及肺静脉共同开口情况,进行分型,并对肺静脉共干、副肺静脉在性别及肺静脉变异左右侧别有无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静脉可分为4种类型,标准型最常见,共532例(74.7%);副肺静脉型85例(11.9%),其中左副肺静脉6例,右副肺静脉72例,最上肺静脉7例;肺静脉共同开口型86例(12.1%),其中左侧肺静脉共干76例,右侧肺静脉共干6例,双侧肺静脉共干4例;混合型9例(1.3%)。肺静脉的变异率为25.3%。副肺静脉发生率男性为14.3%,女性11.4%,肺静脉共干发生率男性14.0%,女性12.2%,以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变异率左侧13.3%(95/712),右侧12.8%(91/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静脉的解剖变异较大,对肺静脉进行合理的分型,有助于肺静脉与左心房关系的解剖学评估,可为临床手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肺静脉解剖路线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3D DCE MRA)对肺癌侵犯血管的显示能力,探讨MRA术前对手术计划的指导价值。方法:肺癌患26例,除常规MR检查处,注射Gd-DTPA 0.2mmol/kg后,冠状面动态三维超快速梯度回波采集,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分析肺癌与血管的关系,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6例中25例肺部不同时相的血管显示清晰,9例肿瘤贴邻血管,另16例可见肿瘤粘连或包绕大血管。结论:3D DCE MRA可清晰显示肺段以上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对术前判断肿瘤能否切除及手术切除的范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翔  吕滨   《放射学实践》2010,25(6):627-630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先天性心脏病肺静脉异常连接(APV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2例。22例经手术证实,对DSCT诊断APVC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双源CT诊断APVC的符合率为100%(22/22),对伴发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90.9%(20/22)。DSCT诊断完全型APVC 20例57.1%(20/35),最常见异常连接血管为上腔静脉48.9%(23/47)、垂直静脉42.6%(20/47),多数存在伴发畸形95%(19/20),房间隔缺损最常见52.6%(10/19)。DSCT诊断部分型APVC 42.9%(15/35),最常见异常连接为右肺静脉连接至右心房占51.6%(16/31),多数存在伴发畸形86.7%(13/15),房间隔缺损最常见46.2%(6/13)。结论:DSCT可以满足APV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MPR和沿病变长径的CPR。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对浆膜层浸润的显示率为93.1%(27/29),淋巴结转移显示率为83.3%(5/6),远处脏器转移显示率为60.0%(3/5),肿块显示率为100.0%(36/36),肿瘤供血显示率为100.0%(23/23)。结论:MSCTMPR和CPR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独特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直径≤3cmSPN患者均行MSCT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类型,并将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①SPN与相关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能良好显示。CT显示SPN与支气管有关系者恶性结节28例,良性结节13例;与血管有关系者恶性结节31例,良性结节22例;与支气管和血管均有关系者恶性结节23例,良性结节15例;②SPN与支气管关系分为4型:Ⅰ型,支气管于SPN边缘被截断;Ⅱ型,支气管到达SPN时变尖、变细或锥状中断;Ⅲ型,支气管在SPN内呈长段开放状,并可进一步分叉;Ⅳ型,支气管紧贴SP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SPN与支气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亦可表现为多型共存。本文中Ⅰ型19例,Ⅱ型6例,Ⅲ型8例,Ⅳ型8例。③SPN与血管关系分5型:Ⅰ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一支或多支末端杵状增粗;Ⅱ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末端不呈杵状增粗;Ⅲ型显示为血管切迹征;Ⅳ型肺血管延伸进入或穿过SPN;Ⅴ型血管紧贴SPN边缘走行,或受压呈弧形改变。SPN与血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也可表现为混合型。本文中Ⅰ型16例,Ⅱ型10例,Ⅲ型10例,Ⅳ型9例,Ⅴ型8例。结论:采用MSCT薄层扫描,结合MPR、CPR、VR能准确显示SPN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将两者结合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对胸部健康体检的价值。方法:采用低剂量螺旋CT对1 953例参加健康体检者行胸部扫描,观察肺部、心血管、胸壁(软组织、骨骼)及上腹部的病变。结果:1953例被检者,304例检出肺内非钙化结节,其中21例诊断为肺癌,早期肺癌20例(95%);全部被检者冠状动脉钙化阳性者275例,阳性率为14.1%;胸主动脉钙化阳性者371例,阳性率为19.0%;胸椎骨质增生56例,胸椎压缩骨折8例;乳腺癌1例;脂肪肝23例,肝囊肿10例。结论:采用低剂量螺旋CT胸部体检,不仅可以检出早期肺癌,还可以检出冠状动脉和主动脉钙化斑块、胸壁病变及上腹部病变。一次胸部CT筛查可以检出多脏器具有临床价值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