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处理模型的基础上,了解NO在心肌缺血前处理中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兔麻醉后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降支,反复结扎(缺血)10分钟,放开(再灌)5分钟,最后结扎30分钟再灌20分钟造成缺血/再灌注前处置模型后,对比观察了各组动物血浆中NO、TXB2,6-K-PGF1α,SOD和MDA浓度的变化,以及各组动物球结膜微循环及心肌病理学的变化。结果:前处置组血浆NO,6-K-P  相似文献   

2.
对照观察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测定动物血浆中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EDRF/NO)、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浓度变化,并用光镜和电镜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作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1)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球结膜微循环异常;表现为A3、A4微动脉血管管径缩小,毛细血管交换距离增大。(2)血浆中EDRF/NO水平降低;(3)血浆TXB2、MDA水平升高,SOD、6-Keto-PGF1α下降;(4)光镜下:缺血区心肌组织细胞肿胀变性。电镜下:内皮细胞肿胀,部分毛细血管腔内有红细胞、白细胞附壁阻塞,线粒体肿胀,糖原颗粒减少。结果提示:心肌在较短时间缺血后再灌注(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后就可产生组织损伤,这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EDRF/NO合成释放减少,缩血管物质TXA2升高,血小板、白细胞粘附、聚集在血管内皮上,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等有关。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缺血/再灌注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进而引起组织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3.
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对血液中一氧化氮产物浓度的影响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35)李小鹰,郑华光,田亚平,英明中,毛萍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作为内皮衍生的舒张因子(EDRF),其合成与代谢异常与冠心病、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有直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体重160 ~ 180 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饲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取造模成功后的糖尿病大鼠14只(D组),随机分为两组(n=7):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DI组)和糖尿病假手术组(DC组).年龄匹配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4只作为对照(C组),随机分为两组(n=7):心肌缺血再灌注组(CI组)和假手术组(CC组).DI组和CI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分别测定基础状态、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NO、ET-1的含量.结果 与基础状态时比较,CI组、DI组在缺血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4.96、4.69、19.04和3.35,P<0.05).与CC组比较,CI组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F=18.07、11.97,P<0.05);与DC组比较,DI组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F=4.15、8.04,P<0.05).DC组基础状态时血清ET-1水平高于C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9.47,P<0.05).结论 血清中NO、ET-1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鼠心肌缺血及再灌时血浆蛋白C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模型,观察血浆抗凝因子蛋白C(PC)的活性变化及血浆PAI和t-PA的活性,同时监测心电图、血清LDH、SGOT和心脏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心肌缺血时PC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P<0.05),随着缺血时间延长,PC活性呈现进一步下降。此外,t-PA活性的变化规律与PC相同,PAI则与PC相反。缺血再灌后PC、t-PA和PAI活性都略有恢复。提示,PC活性降低参与急性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6.
心肌缺血/再灌注(L/R)损伤发生时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心肌微循环的"无再流"现象是再灌注治疗后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兔心肌L/R模型中给予替米沙坦预处理,观察其在I/R后微循环障碍的保护效应,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假手术组与心肌缺血15h未见心肌细胞凋亡,但缺血35h或缺血30min再灌注lh已见有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出现明显早于细胞坏死。细胞凋亡指数(AI)随缺血或再灌注时间延长呈渐增趋势,分别以缺血48.5h(498%士17.27%)和缺血30min再灌注48h(38.15%±13.26%)最高。与心肌缺血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相同处理时间的大鼠的AI较低(P<0.05)。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心肌纤维收缩带区域及心肌梗死区周围。电镜示再灌注;0肌组织中有典型细胞凋亡形态改变。研究提示心肌细胞凋亡是持续性心肌缺血中早期心肌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再灌注过程虽减少凋亡细胞数量,但却促进了不可逆损伤的心肌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8.
有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有很多研究,最近MakotoSuematsu等的工作表明:微循环紊乱是心肌细胞损伤的前提和关键。而红细胞的可变形性在决定血液流动性,以及微循环的有效灌注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疾病伴有红细胞膜可变形性的异常。膜的流动性是...  相似文献   

9.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相性变化的电子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室支为心肌缺血模型,应用镧电子示踪技术,生物体视学定量分析等方法,观察了心肌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后细胞膜系及线粒体超微结构以及镧示踪所提示的线粒体的功能变化等特点。结果表明,在心肌缺血20分时,细胞膜通透性升高,镧粒子进入细胞,再灌注时更为严重,即出现再灌注损伤。此时镧粒子多集于肌浆管。随缺血时间延长(30—40分),变化愈趋严重,缺血40分后再灌注,镧粒子大量涌入线粒体。而缺血60分,特别是再灌注时,心肌细胞严重破坏,几乎无完整线粒体,其中亦很少有镧颗粒。说明在此情况下的再灌损伤已属不可逆性。膜通透性的变化是由外及里的,即先肌膜而后为细胞内膜。就线粒体来讲则是先外膜而后内膜。实验结果提出可逆性(早期)再灌注损伤期,及不可逆性再灌注损伤期(晚期)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硫酸镁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黏附分子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细胞损伤、白细胞激活可能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细胞黏附分子 (如Ps、CD11b) ,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硫酸镁对缺血再灌注时上述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作用 ,寻求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途径。一、材料和方法1.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选 2 4 0~ 2 80g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 ,随机分成 4组 :A组 (术前对照组 ,6只 ) ,不对动物作任何处理 ;B组 (sham组 ,30只 ) ,术中仅在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而不结扎 ,余操作同C组 ;C组 (I…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及Bcl-xl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调亡抑制基因Bcl-2及Bcl-xl在缺血预处理(IPC)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大鼠四血管阻断及再通建立前脑缺再缺血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尼氏染色光镜观察、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察缺血预处理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组织学改变、细胞凋亡面分率有Bcl-2及Bcl-xl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1、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引起海马CA1区部分神经元发生调亡。2、IPC可明显地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调亡的神经元数目,产生细胞保护作用。3、IPC可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缺血敏感神经元中Bcl-2和Bcl-xl蛋白表达。结论 抑制神经元调亡发生可能IP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方法:6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及缺血预处理(IPC)组,分别于再灌注2h、12h观测肠系膜微循环、肠壁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按Hackel氏分度法判定肠道出血损伤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平均动脉压、±dp/dtmax明显降低(P<0.05),小肠明显水肿、出血,Hackel氏分度显著升高(P<0.01);I-postC组与IPC组动脉压和±dp/dtmax明显高于I/R组(P<0.05),上述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P<0.05);I-postC明显减轻I/R所致的细动静脉收缩(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5)和微血管内白细胞贴壁滚动、粘附;肠缺血再灌注2h时,I-postC组肠壁血流量降低程度较I/R组减轻(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结论:I-postC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小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3.
缺血预处理对兔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物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梗塞(AMI)。实验组经过5min缺血,10min再灌注后持续缺血60min,3h再灌注;对照组直接造成60min缺血,3h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由1%三苯四氮唑兰(TTC)染色确定,并以梗塞范围占缺血范围重量的百分比表示。结果:实验组梗死心肌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再灌注后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预适应(Preconditioning,PC)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机械挤压大鼠腿部致微循环改变与一氧化氮合酶 (NOS)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间歇性气囊挤压袋 (IPC)挤压大鼠腿部。将 2 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4个IPC实验组和 3个模拟组 ,4个IPC组分别挤压 0 .5、1、 5h和挤压 1h再等待 4h,3个模拟实验组处理方法与IPC组相同但不挤压。应用RT PCR、Westenr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IPC作用前后 ,挤压部位的肌肉———胫前肌 (AT)和未挤压部位的肌肉———提睾肌 (CM)中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的表达。结果 :在IPC作用的不同时间段上 ,eNOSmRNA和蛋白在AT和CM中均有显著上升 ,在IPC作用 1h ,然后再等待 4h的实验组中 ,eNOSmRNA和蛋白又恢复至正常对照水平。结论 :IPC产生的机械压力增加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剪切力 ,刺激该细胞NOS合成增加 ,进而增加了NO产物的释放量 ,使血管扩张 ,改善了局部微循环。  相似文献   

15.
一氧化氮对烧伤休克大鼠微循环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氧化氮对烧伤休克大鼠微循环的作用石胜军*吴坤莹*一氧化氮(NO)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信息分子,已知其与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的调节有密切关系[1]。在烧伤休克研究中,已证实大鼠烫伤后尿中NO的稳定终产物NO-2/NO-3的量明显升高[2];但NO在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寒冷应激(-10℃、10h)对小鼠脑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40只雄性昆明品系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寒冷应激实验结束后取脑组织检测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对照组NO及NOS分别为21.12±8.68μmol/gprot、2.21±0.57U/mgprot.实验组为16.03±6.98μmol/gprot、2.84±0.79U/mgprot.寒冷应激后NO水平降低并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NOS活性增高并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应激后NO与NOS呈显著性负相关(r=-0.461,P<0.05).结论神经递质NO及NOS参与了中枢神经寒冷应激反应,且NO水平降低、NOS活性增高,可能对中枢神经细胞主要起保护作用.在寒冷应激后期吸入适量NO可能增强脑神经元对寒冷应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L-精氨酸对家兔内源性一氧化氮释放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L-精氨酸(L-Arg)对家兔内源性一氧化氮(NO)释放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L-Arg组和对照组,L-Arg组静脉给予 L-Arg15mg/kg。自兔耳中动脉取血,测定血浆NO含量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静脉给予L-Arg后,血浆NO含量显著升高,其峰值在给药后2h;全血粘度、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率和红细胞聚集显著降低,红细胞变性能力显著增加。但L-Arg在体外对血液流变性无明显作用。结论:1-Arg通过促进内源性NO释放而改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18.
睡眠剥夺对大鼠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影响。方法: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Flower Pot)制作大鼠睡眠剥夺模型,采用化学法和酶法观察不同时间睡眠剥夺后大鼠额叶、海马、中脑和下丘脑NO含量及NOS活性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大平台组比较,大鼠在SD后额叶和海马的NO含量及NOS活性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其余脑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额叶和海马NO含量及NOS活性增高更加明显。结论:睡眠剥夺可致NO及NOS升高,可能与其学习障碍有关,NO可能参与大鼠的睡眠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蒜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加大蒜注射液(IR+SM)组,各12只。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在缺血30min、缺血再灌注60min时,分别记录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血流速度。结果:缺血30min时IR组、IR+SM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微动静脉管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P0.01);再灌注60min时IR+SM组与lR组比较、微动静脉扩张明显,血流速度加快(P0.01);再灌注60min时IR+SM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大蒜注射液具有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贤林  张静  张新金 《微循环学杂志》2006,16(3):28-30,F0003
目的:观察延迟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对兔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方法18只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ON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预适应组(IPC组,n=6)。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在心肌及冠状动脉内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PC组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I/R组。在心肌中,IPC组iNOS表达明显高于I/R组与CON组,而eNOS无显著性差异。在内皮中,IPC组eNOS表达明显高于I/R组,与CON组无显著性差异,而iNOS均无表达。结论:延迟缺血预适应能缩小兔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