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石江莲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143-144
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是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气管切开后,空气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清洁和过滤作用,造成下呼吸道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院内呼吸道感染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相关因素、护理要点。结果在60例患者单纯鼻饲的未切开(30例)与气管切开(30例)两组患者同其它神经外科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气管切开与未切开组进行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加强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护理工作,改变鼻饲方法,防止误吸,加强气管切开的护理管理,适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等是预防和控制呼吸感染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神经外科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气管切开和鼻饲,而未切开者的呼吸道感染率高于气管切开者。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1],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术.但气管切开后感染机会多,除机体内在因素外,与气管内套管消毒不彻底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及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有创人工气道,控制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临床较为关键的问题。若护理不当,常可引起肺部感染。现将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肺部医院感染是颅脑外科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为气管切开的病人,肺部医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延长住院时间,更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患者口腔和咽部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的重要感染源,而气管切开使细菌有了便捷的通道侵入呼吸道,使病人呼吸道定植菌发生概率增大,增加了肺炎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能解除呼吸道梗阻,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手术之一。作为有创的人工气道,由于呼吸道的改路,空气未经鼻腔湿化过滤,而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易造成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干燥、结痂,痰液不易咳出而加重呼吸道阻塞,造成肺部感染。因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工作很重要,需熟悉和熟练掌握其护理程序及护理操作技术,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顾强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600-601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神经外科气管切开并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并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痰热清治疗神经外科气管切开并呼吸道感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吕利英 《河北中医》2011,33(8):1245-1247
气管切开是抢救严重颅脑外伤患者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改善呼吸状况,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和进行机械性人工呼吸,改善脑缺氧,缓解脑水肿,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但气管切开后,致病菌很容易侵入下呼吸道,被列为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有报道指出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占38.9%,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占36.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的有效护理方法,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48例气管切开病人加强心理护理,严格呼吸道管理,预防并发症。结果:本组48例气管切开后,病人无并发症占83.3%,发生并发症占16.7%,其余均未发生呼吸道感染。结论:对气管切开后病人加强呼吸道管理,减少并发症,可促进原发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及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有创人工气道,控制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临床较为关键的问题.若护理不当,常可引起肺部感染.现将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及控制医院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8月间神经外科29例行气管切开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均发生呼吸道感染,发生率100%,培养致病菌12种126株。18例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共52株,占总病例的62.07%,总株数的41.27%,其耐药性高。其中14例病情好转后呼吸道感染治愈,4例死亡。结论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及气道护理,根据药敏试验联合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瑰慈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74-117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最新的气道管理方法。方法对46例气管切开患者给予适时正确的吸痰,有效吸氧,适宜的湿化气道,预防局部感染。结果46例中无1例发生局部及呼吸道感染;无护理不当造成之合并症。结论通过对气管切开患者精心、适宜、科学的护理,可显著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护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金荞麦合剂防治重型脑外伤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近三年来68例重型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预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荞麦合剂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痰培养结果观察疗效。结果:1周后对照组下呼吸道感染24例,有效率为29.4%;预防组下呼吸道感染12例,有效率为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金荞麦合剂预防重型脑外伤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且经济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有很多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因各种原因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的并发症,特别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较高[1].2004年8月-2007年8月,本院ICU病房共收治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35例,其中112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永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145-146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及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的作用。人工气道建立后,干燥气体直接进入下呼吸道,会引起湿化不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又是引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近年由于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群发生很大变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例逐年提高。现将2000—2003年本院收治的42例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资料分析如下,以期深入了解感染菌群的变异情况。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2~88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28例,重型脑外伤12例,创伤性湿肺2例。42例患者中,经口气管插管26例,经鼻气管插管7例,气管切开9例;机械通气时间为7~25 d。1·…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有创的人工气道,由于呼吸道的开放,空气未经鼻腔湿化过滤,而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由此造成呼吸道分泌粘稠、干燥、结痂,痰液不易咳出而加重呼吸道阻塞,造成肺部感染.因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一直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和医疗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有了更新的突破.脑外科多属昏迷患者,无意识,不能自主将体内痰液咳出,加之舌后坠,呼吸道梗阻,气管切开患者在全院的比例最高,我科2010年共收治36例气管切开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岁,平均住院天数为26天.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除,呕吐或返流物易逆流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以减少气管切开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通过对53例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实行严格套管管理、吸痰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措施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53例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病员未发生肺部感染、痰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的缺氧和窒息、气管切开感染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认真严格的护理是气管切开患者获得预期目的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重症脑外伤患者64例的呼吸道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脑外伤患者呼吸道护理的具体措施。方法对64例重症脑外伤患者严格按护理计划给予呼吸道护理,精心观察病情,特殊翻身拍背、吸痰,充分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患者,严格无菌操作,进行消毒隔离预防感染,科学合理运用鼻饲加强营养,病情稳定后及时拔除气管套管。结果64例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好转56例,8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通过精密呼吸道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改善肺呼吸功能,降低感染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