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源性糖尿病是继发性糖尿病的一种。患者肝脏严重受损,糖代谢调节作用减弱,肝糖元储备减少,既不能耐受葡萄糖而表现为餐后高血糖,又不能耐受饥饿而表现为空腹低血糖。常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病程中。近两年来,笔者用中药清肝糖胶囊治疗肝源性糖尿病2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与拜糖平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诊断依据(1)有明确的肝炎病史,病毒标志物阳性;(2)肝病过程中出现空腹低血糖发作伴有食糖后较长时间高血糖出现;(3)在肝病过程中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或空腹血糖≥7.74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  相似文献   

2.
从肝论治肝源性糖尿病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素侠 《四川中医》1999,17(10):16-17
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其发病率,慢性肝病有糖耐量减退的占扣%-80%,呈糖尿病反应者约匕%-30%。口服降糖药大多对肝有损害,注射胰岛素特别是农村病员缺乏良好的顺应性,且剂量难以掌握,易致低血糖,不利于肝脏恢复。笔者自lpes年以来应用中医中药从肝论治肝源性糖尿病40例,收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0例中男性28例,女性四例,年龄对一71岁,慢性肝炎对例,肝硬化6例,肝癌1例。诊断标准:①有慢性肝炎史,肝功能异常;②糖尿病三多症状;③空腹血糖正常或偏高(z7.OInlnoL),主要表现餐后高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诊治的肝源性糖尿病2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以肝病症状为主,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少见,通过保肝、抗病毒治疗及控制饮食或胰岛素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他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较好控制.结论:肝源性糖尿病多继发于肝硬化,在积极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饮食控制,必要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大部分患者血糖可随肝功能改善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清肝化瘀,调补肝肾法治疗肝源性糖尿病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源性糖尿病是继发性糖尿病的一种。患者肝脏严重受损,糖代谢调节作用减弱,肝糖元储备减少,既不能耐受葡萄糖而表现为餐后高血糖,又不能耐受饥饿而表现为空腹低血糖。常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病程中。近两年来,我们用清肝化瘀、调补肝肾法治疗肝源性糖尿病22例,并与拜糖平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22例,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27~29岁(平均42±8.5岁),病程3~11年;对照组19例,男11例,女18例,年龄23~67岁(平均49±7.7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28.4444,P=0.0000)。结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为向 《四川中医》2009,(10):118-1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糖尿病患者均针刺胆俞、脾俞、胃俞、三阴交、太溪,观察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14例糖尿病患者经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78.6%,治疗后空腹血糖由(9.29±2.77)mmol/L下降至(7.61±2.65)mmol/L,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餐后血糖由(11.72±2.46)mmol/L下降至(9.59±3.49)mmol/L,治疗前后餐后血糖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肝源性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行护肝、胰岛素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转氨酶、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0d后,试验组患者自觉症状、肝功能及FBG、2hPG、HbAl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脏功能.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肝病患者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疗法对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弋饥山院的糖尿病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0例糖尿病性肝病患者男性12例(60%),女性8例(40%).脂肪肝15(75%)例;药物性肝损害5(25%)例。Ⅰ型糖尿病2例(10%),Ⅱ型糖尿病18例(90%),糖尿病病程大多为1-5年。16例(80%)患者无典型肝病症状。肝功能轻度损害11(55%)例,血糖重度升高者12(60%)例。经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明显,且与血糖的下降呈一致性,16(80%)例患者好转出院。结论糖尿病性肝病最常见为脂肪性肝病,其肝功能损害轻微,血错升高明显,肝功能随着血糖的下降而得到改善。治疗以控制精尿病为主.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索非药物疗法长期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方法:用糖尿病康复仪治疗 30例糖尿病并与单纯降糖药物治疗 20例对照观察两组疗效,空腹、餐后2h血 糖及空腹、餐后2h胰岛素指标评估。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0.0%)优于对照组 (45%)(P<0.01);治疗后血糖和胰岛素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提示糖尿病康复仪通过改善机体的微循环系统,使胰岛功能得到修复,增加外 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景常林 《世界中医药》2009,4(6):307-309
目的:研究益胰降糖合剂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按照分层随机的方法,以1:1的比例分别进入西药(二甲双胍)组、治疗(益胰降糖合剂)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餐后2h血糖(P2h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Ic)、血脂、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I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5%,明显优于西药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并且无不良反应。结论:益胰降糖合剂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在给予饮食运动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0.5g,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法基础上与针灸联合治疗,疗程为2个月。观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腰围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体质量(kg)、体质指数(kg/m^2)、腰围(cm)、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岛素(ulU/L)均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增加,差异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体质量(kg)、体质指数(kg/m^2)、腰围(cm)、空腹胰岛素(uIU/L)均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针灸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1岁。2005年3月5日初诊。有糖尿病史6年,使用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2年,血糖曾一度控制尚可,自测血糖示:空腹血糖在6.3~7.4mmol/L波动,餐后2h血糖在8.5~10.1mmol/L波动。一年前因饮食控制不佳,运动力度下降,血糖逐渐上升,随之自增胰岛素用量,且皮下注射胰岛素时间不固定,一度注射胰岛素(诺和灵30R),用量为早餐前30min 40u,午餐前30min35u,睡前35u,且睡前皮注后不进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衡I号对 IGT进行药物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 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组,20例)和中药干预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糖衡I号组, 22例),定期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胰岛素、血压、体重等指标,一年后的结果为最终结果。结果:对照组20例,5例发展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13例,糖耐量恢复正常2例;中药干预组22例,1例发展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10例,糖耐量恢复正常11例.两组相比,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胰岛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衡I号能有效预防IGT向Ⅱ型糖尿病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处方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渡糖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rtbAlc)、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及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同时记录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糖、血脂、HbAlc、C-肽、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无明显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能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功能,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益气养阴方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方治疗Ⅱ型糖尿病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71例DN患者分为益气养阴方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其对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ISI,TC,TG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显效率为36.1%,对照组分别为62.9%,22.9%。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空腹胰岛素指标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P<0.01),TC,TG有所下降(P<0.01)。结论:益气养阴方能够减轻Ⅱ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脂,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对治疗Ⅱ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空腹时肝脏释放的葡萄糖是血糖的唯一来源.自1906年提出肝源性糖尿病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各种肝病引起的糖代谢紊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多表现为糖耐量降低,部分患者最终导致糖尿病.我们对132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进行了血糖测定,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非肝病组150例健康查体者,均经体检和肝功能检查排除肝脏疾病,年龄20~60a.1.2肝病组132例,均按1990年全国肝炎会议所修订标准分型,年龄5~65a.急性肝炎49例,慢性迁延性肝炎2…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联合阿卡波糖(拜唐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糖化血红蛋白(HbAlc)〉9%的2型糖尿病患者,予每餐口服阿卡波糖,同时每晚22点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情况及体质指数(BMI)。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O)、HbAlc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体质指数(BMI)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为2.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lc)〉9%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且对体重影响较小,具有安全、方便、依从性高的特点,可作为临床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糖化血红蛋白(HbAlc)〉9%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于早餐前给予格列关脲口服,同时于每晚22点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情况及体重指数(BMI)。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HbAlc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血糖的发生率为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HbAlc)〉9%的初诊2型糖尿病,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且对病人体重影响小,具有安全、方便、依从性高的特点,可作为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2011年间收治的74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甘精胰岛素治疗,记录治疗3个月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及血糖达标时间,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74例患者经3个月的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HBAlc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血糖指标监测均达标,血糖达标时间由治疗前的(3.1±2.0)h增加到(20.2±2.7)h,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治疗方案比较简单,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能有效的控制血糖,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对糖尿病(DM)患者实施综合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DM患者50例进行综合干预:心理支持、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结果:综合干预时间为1年,结果为治疗依从32.00%(16/50)提高到的72.00%(36/50);空腹血糖(6.34±0.78)mmol/L、餐后2h血糖(8.35±0.89)mmol/L、糖化血红蛋白(6.62±0.34)%低于干预前的(7.79±0.56)mmol/L、(9.16±1.10)mmol/L、(7.37±0.45)%(P〈0.05)。结论:通过综合干预可以提高DM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