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BMI-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BMI-l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7月1日-2009年4月30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郑州市其他医院的初诊急性白血病患儿标本46例,对照组标本30例。实验经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外周血BMI-1 mRNA表达水平,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BMI-l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粒细胞性白血病中该基因部分表达或弱表达,而各型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均有表达,且高于粒细胞性白血病(P<0.05);3.联合化疗未缓解组其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后均未检测到BMI-1 mRNA;4.初治组、复发组与完全缓解组比较,前二者BMI-1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初治组、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增高,完全缓解者该基因表达水平趋于正常,提示BMI-1基因可能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  相似文献   

2.
P27和 PCNA蛋白对儿童脑胶质瘤预后判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P27、PCNA在儿童脑胶质瘤中判断预后的价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脑组织切片上检测48例儿童脑胶质瘤P27、PCNA蛋白的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27、PCNA表达与脑胶质瘤预后有关,P27高表达组,患儿生存率高,反之,患儿生存率降低(χ^2=9.8,P=0.0075);随PCNA低、中、高表达,生存率曲线逐渐下移(χ^2=10.6,P=0.0062)。提示P27、PCNA对儿童脑胶质瘤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青少年霍奇金淋巴瘤(HL)的最佳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总结青少年HL的临床特点、采用ABVD方案治疗的效果,研究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初治儿童和青少年HL患者纳入研究。低危HL采用ABVD方案化疗4个疗程。中、高危HL采用ABVD方案化疗6个疗程。低危HL患者化疗结束达完全缓解后取消放疗,其余患者接受侵犯野低剂量放疗(IFRT)。分析临床疗效并与儿童HL治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共90例患者入组,其中儿童57例,青少年33例。青少年HL中女性比例较儿童高(36.6%vs.18.2%)。与儿童HL相比,青少年HL结节硬化型较多,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较少(P=0.01 1);Ⅳ期和高危患者相对较多,但差异无显著性。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全部患者的4年EFS为(81.6±4.4)%,4年0S为(96.1±2.2)%。儿童组(n=57)和青少年组(n=33)的4年EFS分别为(80.7±5.7)%和(83.4±6.9)%(P=0.715),其4年0S分别为(94.0±3.4)%和100%(P=0.122)。结论青少年HL与儿童HL的临床特征不同,Ⅳ期和高危型患者比例相对较高,但采用ABVD方案联合放疗治疗后可获得与儿童HL同样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Leakemia,AL)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7例次AL儿童患者,ALL31例,AML14例,AL(CR)18例,复发4例及10例ITP患儿骨髓细胞nm23H1表达,将nm23H1/GAPDH≥0.5定为(+)。结果儿童ALL、AML中nm23H1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ML中M4+M5组的nm23H1表达程度较M2+M3组高(P<0.05)。经化疗在CR后儿童AL患者表达显著低于初诊患儿,复发病人再度升高且阳性表达程度高的易复发。nm23H1基因表达程度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乳酸脱氢酶值呈正相关(r=0.472P<0.01;r=0.403P<0.05)。CD7+患者nm23H1表达高CD7患者(P<0.05)而与HLADR,CD34阳性或阴性表达无显著性。结论nm23H1可能在儿童AL中发挥一定作用,尤其在粒单或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中更具重要作用,还与儿童AL的病情活动有关,与白血病细胞处的分化阶段无明显关系。nm23H1基因的表达是儿童AL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Bmi-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肿瘤细胞中表达。方法通过qRT-PCR测定64例儿童ALL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儿童骨髓细胞中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19例儿童ALL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观察。结果64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67:1(40:24);免疫分型以B细胞型为主,占75%(48/64);49例患儿BCR/ABL基因为阴性表达,占89%;ALL骨髓样品中均检测到Bmi-1表达,占100%(64/64),中位表达量1.070,正常对照组阳性样本中位表达量0.4788(t=305,P=0.002),其中56例(65.9%)Bmi-1表达较对照组上调2倍以上;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儿骨髓细胞的Bmi-1水平表达下降率达到73.7%(14/19)。提示Bmi-1可能作为一种预后指标(t=98.5,P=0.0446)。结论 Bmi-1在儿童ALL表达增高,治疗完全缓解后,Bmi-1水平下降,为进一步研究Bmi-1能否成为儿童ALL的预后指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因survivin、cyclin D1的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42例初发或复发AL患儿和13例完全缓解AL(AL-CR)患儿及15例非恶性疾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基因survivin、cyclinD1表达的检测。结果①AL组survivin、cyclinD1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8.6%和42.9%,高于AL-CR组和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复发组cyclin D1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初发组。②儿童AL初发者survivin与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yclin D1 mRNA阳性者缓解率低。结论儿童AL中存在survivin、cyclin D1异常表达,两者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clin D1高表达者可降低AL的化疗敏感性,cyclin D1对AL有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Livin基因及其变构体在儿童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脑胶质瘤组织30例和12例正常脑组织Livin基因2个变构体Livinα和Livinβ mRNA的表达。结果脑胶质瘤组织Livin mRNA表达率为83.3%(25/30例),对照组Livin mRNA表达率仅为8.3%(1/12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增加,Livin mRNA表达量也增高(P<0.05)。结论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儿童脑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有一致趋势,提示Livin基因可能参与儿童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D1 )的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 (AL)的关系。方法  采集 50例初发或复发的儿童AL患者 (AL组 )和 2 6例完全缓解AL(AL-CR组 )患者作为病例组 ,2 3例非肿瘤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超敏SP免疫组织化学法 ,检测骨髓细胞中cyclinDl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D1阳性率在AL、AL-CR和对照组中分别为 56 %、3 85%和 0 ,AL组明显高于AL -CR组和对照组 (P <0 0 1 ) ;AL组中的高危AL和标危AL阳性率分别为 86 36 %、32 1 4 %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cyclinD1在儿童AL患者的表达率较高 ,它可能与AL的发病有关 ,而且可作为预后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儿童脑胶质瘤Ki-67抗原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Ki-67抗原在儿童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不同病理分类分级、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62例不同病理分类分级的儿童脑胶质瘤进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Ki-67标记指数及染色程度.结果 胚胎性肿瘤的Ki-67标记指数(Ki-67 LI)显著高于其他腩胶质瘤(P<0.05);幕上胶质瘤的Ki-67 LI显著低于幕下胶质瘤(P<0.05);Ki-67 LI随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级别增高呈上升趋势,其中Ⅰ、Ⅱ、Iil级的Ki-67 LI显著低于Ⅳ级(P<0.05),且Ⅰ级的Ki-67 LI显著低于Ⅲ级(P<0.01);低级别胶质瘤(Ⅰ级和Ⅱ级)的Ki-67 LI显著低于高级别胶质瘤(Ⅲ级和Ⅳ级)(P<0.01);低级别胶质瘤(Ⅰ级和Ⅱ级)的Ki-67阳性细胞核染色程度明显弱于高级别胶质瘤(Ⅲ级和Ⅳ级)(P<0.01).结论 Ki-67抗原是反映儿童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较可靠的细胞增殖指标,可以为小儿脑胶质瘤病理分类分级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息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P2Y1受体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嘌呤P2Y1受体与先天性巨结肠(HD)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例HD患儿手术切除结肠的狭窄段和扩张段全层组织.20例HD患儿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钡灌肠、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证实为HD.男13例,女7例;手术年龄为10 d~2岁,平均4个月.常见型13例,长段型5例,短段型2例.另取20例直肠黏膜脱垂切除的正常结肠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反转录(RT)-PCR检测P2Y1受体基因在所取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P2Y1受体基因在HD狭窄段肠管全层无表达(表达阳性率为0),其在HD扩张段表达减少(阳性率为45%),在正常肠管组织正常表达(阳性率为86.5%).P2Y1受体基因在狭窄段表达水平与其在扩张段和正常结肠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0);P2Y1受体基因在HD扩张段肠管表达水平与其在正常肠管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4).结论 P2Y1受体基因在结肠中表达缺乏可能是HD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肠动力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儿童纵隔肿瘤8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纵隔肿瘤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与发生部位及发病年龄的关系,并评价其诊治手段及预后因素.方法 选取1991年1月-2006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并确诊的儿童及青少年纵隔肿瘤85例,并对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变量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率计算用寿命表法.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不同病理类型的纵隔肿瘤与发病部位有一定关系(P=0.001),不同病理类型的纵隔肿瘤与发病年龄也有一定关系(P=0.010).85例纵隔肿瘤中,良性肿瘤37例均生存,48例恶性肿瘤患儿总的5 a生存率为52%(25/48例).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影响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不同辅助治疗方式(P=0.061,0.001)、肿瘤部位(P=0.046).Cox回归分析显示,辅助治疗方式为独立预后因素(P=0.010).结论 X线及CT是纵隔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不同病理类型的纵隔肿瘤与发病部位及发病年龄均有一定关系.辅助治疗方式、肿瘤部位均影响患儿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WT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WT1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5例非M3儿童AML的WT1表达水平,并回顾性分析其与AML预后的关系。结果骨髓幼稚细胞比例60%的AML患儿WT1表达水平高于幼稚细胞≤60%的患儿(P0.05)。M2病例组初诊时WT1表达量低于非M2病例组(P0.05)。完全缓解组患儿的WT1表达量显著低于初诊组和复发组(P0.01)。诱导化疗结束时WT1高表达组的2年无病生存率(DFS)低于WT1低表达组(P0.05)。诱导化疗结束时WT1下降程度≥1个数量级病例组的2年总生存率(OS)和DFS高于WT1下降程度1个数量级病例组(P0.05)。AML患儿骨髓复发2~3个月前WT1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 WT1表达水平与儿童AML预后密切相关,动态监测WT1表达在指导儿童AML个体化治疗、预后评估和复发预测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紧密连接蛋白(ZO-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Ⅳ期检测中的临床意义,以进一步寻找病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将55 例确诊为NHL Ⅳ期(T 细胞型40 例,B 细胞型15 例)患儿的骨髓标本作为病例组,20 例非血液肿瘤患儿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法(MS-PCR)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骨髓中ZO-1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检测光密度积分值(IOD)。逆转录PCR 法(RT-PCR)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ZO-1 基因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 MS-PCR 检测结果显示病例组治疗前39 例出现ZO-1 基因甲基化条带,阳性率为70.9%(39/55),对照组20 例均呈非甲基化状态;治疗过程中,行动态观察NHL 患儿47 例,其中T 细胞型32 例,B 细胞型15 例,治疗前ZO-1 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72% 和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 细胞型与B 细胞型NHL 患儿治疗前与化疗早期、中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化疗后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0.093,P=0.575);骨髓中恶性肿瘤细胞数与ZO-1 基因IOD 值呈正相关关系(r=0.669,P结论 ZO-1 基因在儿童NHL 中呈特异性高甲基化状态,其程度与骨髓中恶性肿瘤细胞数呈正相关。ZO-1 基因可能成为新的分子标志,为临床早期诊断、疗效判断、预后评价、微小残留检测提供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CNA与Ki-67在小儿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不同病理分类分级、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并比较两者的一致性与可靠性。方法对62例不同病理分类分级的小儿脑胶质瘤及6例脑肿瘤患儿正常脑组织进行PCNA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者的标记指数。结果正常脑组织无PCNA和Ki-67阳性表达。室管膜肿瘤、胚胎性肿瘤的PCNALI显著地高于星形细胞肿瘤;胚胎性肿瘤的Ki-67LI显著地高于其余四类脑胶质瘤;幕上胶质瘤的PCNALI与幕下胶质瘤无显著性差异;幕上胶质瘤的Ki-67LI显著地低于幕下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的PCNALI、Ki-67U显著地低于高级别胶质瘤;PCNALI与Ki-67LI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结论1.PCNA和Ki-67都是反映小儿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标记物,Ki-67是较可靠的细胞增殖指标,可以为小儿脑胶质瘤病理分类分级提供一个有效的辅助方法。2.小儿胚胎性脑胶质瘤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脑胶质瘤;幕下显著高于幕上;高级别显著高于低级别,也可提示预后差,术后需采取进一步治疗(化疗、放疗或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探索影响儿童髓母细胞瘤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至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髓母细胞瘤患儿的病例资料,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统计各组病人的总体生存时间及累计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各组病人累计生存率差异,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临床因素与生存时间、生存结局的关联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认为,临床症状阳性数(P=0.039)、M分期(P=0.009)、术后放疗(P=0.001)、术后化疗(P=0.018)、肿瘤复发(P=0.04)是髓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认为术后放疗(OR=0.291,95%置信区间:0.120~0.706,P=0.006)和化疗(OR=0.095,95%置信区间:0.024~0.384,P=0.001)是影响髓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肿瘤位置、T分期、肿瘤切除程度、病理分型等因素未发现与预后有关(P>0.05)。结论术后是否接受放疗、化疗对患儿预后影响较大,而临床症状的个数、M分期、肿瘤复发对患儿预后的判断价值有限,性别、年龄、肿瘤位置、T分期、肿瘤切除程度、病理分型等因素则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1/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易感性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组为67例ALL患儿,对照组为146例健康献血员.分别留取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测定其GSTM1/T1基因型;同时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FAB形态学分型,早期治疗反应等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资料,并分析GSTM1/T1基因型与这些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ALL患儿GSTM1、GSTM1/T1纯合子缺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00 1);ALL患儿GSTT1基因纯合子缺失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GSTM1/T1基因型与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时外周血WBC、FAB形态学分型等均无相关性(Pa>0.05).GSTM1基因纯合子缺失者的早期治疗反应与有GSTM1功能性等位基因的患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733).但GSTT1基因纯合子缺失的患者发生早期治疗反应差的风险较小(P=0.080).结论 GSTM1纯合子缺失基因型是儿童发生ALL的危险基因型,而GSTH基因纯合子缺失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复发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普外科/肿瘤外科收治的23例复发肾母细胞瘤患者资料,从肿瘤分期、病理分型、术中情况、术后放疗情况、术后复发时间及复发部位、复发后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Ⅱ期及Ⅲ期病例在复发时间(P=0.9301)及总体生存时间(P=1)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初发肿瘤是否为FH型(P=0.7383)、是否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P=0.6974)、复发后是否进行放疗(P=0.6573)以及不同复发时间(P=0.7323)比较,患者在总体生存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分期、初发肿瘤是否为FH型、复发后是否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及放疗对总体生存时间无影响。术后密切随访,早期诊断复发肿瘤,积极再次手术以及术后予正规化疗及放疗等措施可以提高复发肾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塑性相关基因-1(PRG-1)在反复惊厥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的动态表达。方法出生6d(P6)的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24只。实验组在P6时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持续30min,连续6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于最后1次惊厥1.5h、6.0h、24.0h、7d,取其大脑皮质,并在每个时间点设未行任何干预的对照组。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PRG-1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新生大鼠4个时间点间大脑皮质PRG-1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F=2.044,P=0.140),实验组各时间点之间大脑皮质PRG-1的表达亦无统计学差异(F=2.483,P=0.090)。1.5h、6.0h、24.0h3个时间点实验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PRG-1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0.295、0.627、0.934,Pa>0.05)。7d时,实验组大脑皮质PRG-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2.347,P=0.041)。结论PRG-1在新生大鼠反复长程惊厥后的远期表达增多,可能参与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4,25(6):511-51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小儿肾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法(SABC法),对31例肾母细胞瘤组织标本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检测,并对21例患儿进行了2年以上的随访.结果肾母细胞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总阳性表达率为38.7%(12/31).其中,肿瘤的临床分期之间和病理类型之间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肿瘤是否发生肺部转移密切相关(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阳性者2年生存率为25.0%(2/8),而表达阴性者生存率则为92.3%(12/13),二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存在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相关,而且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及病程密切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有可能成为肾母细胞瘤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横纹肌肉瘤(RMS)的治疗手段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4例儿童RMS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RMS的治疗策略、疗效,分析放疗及二次根治手术对儿童RMS预后的影响。结果初治儿童RMS共24例,男18例,女6例,发病中位年龄3.6岁(11个月~11岁),其中原发于颌面部14例,颈部1例,腹盆腔2例,肢体4例,生殖系统2例,肝脏1例;病理类型包括胚胎型22例,腺泡型2例;低危组3例,中危组18例,高危组3例。所有患儿均按横纹肌肉瘤全国协作组重庆方案(RMS-CQ-2009)进行化疗,并依据实际病情及疗效反应选择性采取根治手术及放疗。截止2020年6月1日共9例患儿死亡,3年总体生存率(OS)为65.7%。化疗+放疗组的3年OS(80.0%)高于化疗+二次根治术组(50.0%)(χ2=3.896,P=0.048)。对于颌面部RMS,行二次根治术的患儿3年0S(25.0%)低于未行二次根治术的患儿(80.0%)(χ2=6.521,P=0.011);行放疗的患儿3年OS(80.0%)高于未行放疗的患儿(25.0%)(χ2=4.168,P=0.041)。对于非颌面部RMS,行二次根治术和未行二次根治术的患儿3年OS分别是68.6%和66.7%(χ2=0.035,P=0.852),行放疗和未行放疗的患儿3年OS分别为53.3%和80.0%(χ2=0.076,P=0.783)。结论放疗有助于提高儿童RMS生存率,二次根治术并不能显著改善颌面部RMS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