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关注民生,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于2003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到2006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2007年,按国务院部署,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强调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它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连串的问题是统筹合作医疗工作全局、完成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目标及任务的关键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必须从理论上弄清弄懂,才能真正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随后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由点到面,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全面覆盖我国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4.
改革发展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完善和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它正成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和缓解因病致贫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如下4个方面:实现了合作医疗目标的根本性转变,坚持了中国特色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自愿合作原则,较大地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程度,取得了较好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传承和运用这些基本经验,对当前及未来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对改革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合作基础应由"单赢"思路向"双赢"思路转变;保障职能由单纯医疗保障向医疗预防保障转变;医疗定点由行政指定向竞争择优转变;管理制度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总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试点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它的制度也一直在不断完善与改革中,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坚持了中国特色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自愿合作原则;较大地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程度;取得了较好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传承和运用这些基本经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试点和推广以来,积累了经验,但在认识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该文尝试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属性、目标定位作一新的思考,归纳和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不同补偿模式,以供研究和实践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二元结构逐渐向一元化结构转变.资源日益统筹整合的背景下.实行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的全社会统筹是必然选择。在这种大趋势下。谋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型.逐步实现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制接轨和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地区性统筹乃至全国统筹.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陈坚  金穗 《中国卫生资源》2005,8(6):285-286
2003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制订了具体办法并选择隆德县、平罗县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称“新农合”试点县)。现将试点情况分析如下。1初步效益两试点县农民参加新农合的已达25.36万人,农业人口参保率为80%。截止2004年两县共筹集新农合资金993万多元,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有5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评估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合理评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和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是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简单恢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现代社会保险理论和技术,对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进行改革、完善和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可比拟的优势,初具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地区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特征,研究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新农合制度的设计。方法:选取新农合试点的太原市城区(迎泽区、万柏林区、杏花岭区和尖草坪区)和农村(娄烦县),利用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收集农民卫生服务需要资料。比较城乡农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城乡农民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有显著差异;城乡农民卫生服务需要差别显著,娄烦县农民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城区农民(P〈O.001),两周患者平均卧床天数是城区农民的16.75倍。结论:贫困农村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大、筹资能力低,为加强新农合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以地市为单位进行基金统筹,同时,有差别地在贫困农村实施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特殊人群门诊利用”的制度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方法对浙江省桐乡市、开化县、绍兴县、淳安县、泰顺县5个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情况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研究。结果2005年5个样本县(市)合计参合率为88.15%,人均筹资50.88元,合计费用补偿率在20.00%左右;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5个样本县(市)贫困户中因病致贫比率从2003年的51.82%降低为41.61%。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体运行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现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资金是制约合作医疗发展的瓶颈。农村合作医疗几十年的起伏跌宕,都突出表现在资金问题上。为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不断探索和完善稳定、高效、便捷、持续的筹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2007年开始在全国较早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定点医疗机构认证管理工作,2008年4月正式公布第1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省级定点医疗机构。经过1年多的管理,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对各省级定点医疗机构认证1年多来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以便褒长抑短,加以借鉴,并就此提出今后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主要通过理论及实证分析解释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要求较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费用,但由于我国医疗费用较高,从而降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水平,农民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避风险的作用下降,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不足。因此,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制化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法制化建设,采用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探讨新农合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原则和步骤;按照一般法律框架和确立原则的要求,探讨新农合立法的总体框架,并对有关主要内容作补充说明。新农合立法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具有立法权的各级立法机构,应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尽快启动新农合立法程序,建立健全新农合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明确执法主体,完善责任体系,规范运行机制,促进新农合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乡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乡市是我国惟一在所辖县(市)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城市,采取了政府组织引导,保险公司承办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相关部门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承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博弈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作涉及政府、医疗机构及农民3个处于博弈状态的主体。这种博弈状态将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监管困境及各级政府与农民间的困境.降低其运作效率。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方的博弈过程及均衡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摆脱困境的思路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