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考历代本草中有关吴茱萸性和味的记载,从而厘清了吴茱萸由单独辛味到辛、苦两味的发展演变脉络。进一步分析了吴茱萸辛、苦两味与其所主功效的关系,为深入开展吴茱萸性味研究奠定本草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牛膝性味的科学内涵,为正确指导其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将历代本草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梳理牛膝性味的发展演变脉络,从而发现其性味变化的规律。经考证发现,牛膝常用品种有2种,即苋科牛膝属的怀牛膝和杯苋属的川牛膝;牛膝的"性"多记载为性平,少许文献记载为性温;牛膝的味由"苦"向"酸"逐渐发展为"苦、酸"和"苦、酸、甘"同时存在,川牛膝的味由苦、酸向苦、甘转变,并解释牛膝存在的各个"性"与"味"标定的依据。为怀牛膝、川牛膝的性味研究,怀牛膝、川牛膝药材的研制开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牛膝性味的变化反映了中药性味理论是由萌芽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性味的初始标定原则由根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结合五行及藏象理论而定转为主要根据药物的功效而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淫羊藿性和味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和分析其性味与其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功效的关系,从而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方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历代本草著作和现代文献研究对中药淫羊藿的辛、苦、甘味和寒、温性的评述和记载进行考证,对其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逐一解释和阐明。结果经考证理清了淫羊藿的味从辛味到甘味再到苦味以及其性从寒性到平到微温再到温性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性味和功效的关系并发现其性发生显著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其经过炮制过程有关。结论为今后探讨淫羊藿的性味学和药效学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与中药现代化相结合,深入开发探索其临床应用等提供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9,(1)
通过查阅古今本草学专著、方书及其他文献,对知母的名称、来源、性味归经、功效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知母名称除正名外,异名众多,命名方式各异;古代来源较多,存在同名异物现象;性味除苦、寒、甘外,尚有平性和辛味;功效主治除药典收载之外,尚有治溪毒、安胎、止血等,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查阅古代本草典籍,对紫草性味归经、功效和用药禁忌进行整理分析,梳理古代医家对紫草的认识,丰富中医学本草考证研究内容。研究发现,紫草的性味归经、药物功效和使用禁忌在历史发展中有一定的变化,但古今认识基本一致。紫草在明以前的性味主要记载为苦、寒,明以后则主要记载为“甘、咸,寒”;紫草归经主要为肝经、心包经、心经、肾经、小肠经,尤以心包经和肝经为主。在功效上,宋以前医家鲜少使用紫草,宋元时期多被用作疮疹治疗,自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凉血”功效以后,后世医家皆将“凉血解毒,发疮透疹”作为紫草主要功效;古今医家均认为脾虚、便溏是紫草药用禁忌。本文基本厘清紫草性味归经、功效和用药禁忌的源流变迁,可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娟  刘美  李先宽  张坚  马琳 《中国现代中药》2017,19(9):1318-1321
通过本草考证的方法,整理现存本草与历代古籍文献,对侧柏叶的植物名称、资源分布、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药剂选方进行了考证。在本草中多以侧柏叶记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性味苦、微温、微寒,主归肺、肝、脾经。具凉血止血、祛风利湿、生发乌发等药效,现代临床多沿用其凉血止血的功效进行选方配伍。  相似文献   

7.
蓝布正为我国传统民族药,功效主治广泛,具有益气健脾、补血养阴、润肺化痰、活血消肿、行气、和血等多种功效,并且近年来蓝布正在心脑血管方面的药效活性报道越来越多并引起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蓝布正的名称、基原、性味、功效主治等进行系统梳理及本草考证,并对蓝布正在心脑血管方面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蓝布正最早以“地椒”之名记载于明代《庚辛玉册》,为蔷薇科植物柔毛路边青(Geum japonicum var. chinense),并与茜草科植物水杨梅(Adina rubella)存在混淆情况;近现代蓝布正异名众多,如水杨梅、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南布正、五气朝阳草等,分散记载于地方本草著作当中。蓝布正分布广泛,夏、秋二季采收,干燥全草入药。蓝布正的性味功效历史记载并不一致,综合大多文献认为蓝布正味辛、苦、甘,性凉,归肝、脾、肺等经。基于蓝布正益气、活血、养阴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蓝布正提取物及其所含的鞣质类酚酸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在高血压、心肌缺血、脑缺血、血管性痴呆等心脑血管方面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古代本草著作、全国性本草、地方性本草、辞典、药典的文献溯源,考证了南药三叉苦的品名源流及产地、分布、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记载情况。认为民国胡真著的《山草药指南》为三叉苦的最早记载文献;正名为芸香科蜜茱萸属植物三叉苦Melicope pteleifolia(champ.ex Benth).T.G.Hartley;明确了三叉苦性味为苦、寒,功效为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归肺、肝经;并对其生境、产区、临床应用有更明确的认识。可为开展三叉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枸杞及地骨皮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的主流基原为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L.barbarum L.,最早记载其产于河北,唐代确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为枸杞道地产区并为历代认可,至清朝道地产区转移至宁夏地区。古代对枸杞子的性味认识由最初的苦、寒演变为甘、平,地骨皮则由早期的苦、大寒转为甘淡、寒。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枸杞子的炮制方式以酒浸为主,而地骨皮主流炮制方式则为甘草汤浸泡后焙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枸杞药材以宁夏枸杞L.barbarum为基原,地骨皮以枸杞L.chinense为基原,药用部位分别为果实、根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0.
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现代中医临床公认其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之功效。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多首方剂中使用了白术,其特色是运用了白术的相反性能。即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予以相应的不同配伍,发挥白术升与降、浮与沉、补与消等相反属性的治疗功效。本文拟就有关内容整理论述如下。1仲景运用白术的五大相反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含性味、归经、作用趋向(升降浮沉)、补泻等内容。大多数中药仅有性能的同一性而不具备相反性。仲景对白术的运用体现出五大相反性能。1.1升散发表与渗下利尿:白术苦温,具有发汗…  相似文献   

11.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相似文献   

12.
黄芪与白术的配伍机制及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黄芪与白术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突出配伍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方法:黄芪与白术均为临床常用中药,基于药对配伍的原则、药对配伍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通过研究历代及近现代文献,对黄芪与白术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进一步正确理解黄芪与白术合用的临床运用及机制.结果:黄芪与白术配伍主要运用于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益卫固表3个方面.结论:黄芪与白术的配伍机制灵活,临床运用广泛,为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IV.镇痛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火麻仁、薏苡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苍耳子、白前、藁本、款冬花及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天冬、莲须、浙贝母、桑白皮共20味,进行抑制小鼠扭体反应和延长热痛刺激甩尾反应潜伏期的镇痛实验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镇痛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镇痛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  相似文献   

14.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Ⅱ)抗溃疡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和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薏苡仁和火麻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藁本、白前、款冬花和苍耳子,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浙贝母、天冬、莲须和桑白皮共20味,进行抑制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盐酸性溃疡和吲哚美辛乙醇性溃疡形成实验的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抗胃溃疡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抗胃溃疡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且具有一定的特有性。  相似文献   

15.
温病初起治疗用药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初起的治疗用药从传统用药、应用苦寒药及清热解毒药配伍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温病初起除可应用辛凉解表药以外 ,还可应用辛温解表等温性药物 ,尤其是辛温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治疗温病高热不退经临床验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彤  李支龙  魏俊彦 《河南中医》2020,40(5):715-717
《张简斋医案》中的外感咳嗽多为风寒、风热、风燥、风湿、虚人外感咳嗽,其治疗外感咳嗽以辛宣疏化为基本治法,多选轻清、宣散之品,以期轻可去实,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张简斋治疗外感咳嗽:①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详辨外感与内伤,谨守病机,根据疾病传变阶段选方用药;②临证用药顾护脾胃,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扶正祛邪、陪土生金;③重视药物性味配伍,多选辛宣理气之药,用药轻灵,契合肺金特性,治疗虚人咳嗽亦有良效;④灵活应用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沙参麦冬汤、旋覆花汤等古方,师古不泥古;⑤常合用止嗽散,以加强止咳化痰、通利肺气功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白术与於术的性状、显微、薄层色谱和化学成分进行比较,阐明於术的道地性。方法:采用显微镜进行显微鉴别比较,采用薄层色谱仪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比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白术与於术的显微鉴别中石细胞、纤维和导管结构相似,但是白术的菊糖少,针晶、石细胞较多而於术的菊糖多,针晶、石细胞较少;薄层色谱鉴别中於术与白术在相同位置同时出现桃红色主斑点;含量测定中於术的白术内酯I较高,白术内酯II以及苍术素较低,新昌白术的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白术内酯III和苍术素均较高,磐安白术的白术内酯I和白术内酯III均较高,太阳镇白术的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和白术内酯III均较低。结论:通过以上几项研究,阐明了於术药材的道地性,从而为白术的资源开发、质量评价以及在临床上更多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种抗癌中药提取物对大鼠肝CYP3A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4种抗癌中药提取物对大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 3A(CYP3A)酶在酶活性及mRNA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CYP450含量及CYP3A同工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ERD)的活性;采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CYP3A1、CYP3A2 mRNA的表达.结果莪术、苍术、白术的提取物均可明显增加CYP450蛋白含量及CYP3A酶活性,而茯苓提取物无明显作用.在mRNA水平上,莪术、苍术、白术的提取物均能明显诱导CYP3A1的基因表达,茯苓提取物无明显作用;对于CYP3A2的基因表达,莪术和苍术的提取物均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白术和茯苓的提取物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莪术、苍术、白术的提取物对CYP3A酶的调控均发生在酶活性水平和转录水平,而茯苓提取物对CYP3A酶仅存在转录水平的调控.4种抗癌中药提取物对CYP3A酶的诱导或抑制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体内代谢.  相似文献   

19.
张杰  李莉  唐林  孟静岩 《河南中医》2016,(5):909-912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显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陈皮、附子、木香、肉桂、茯苓、丁香等为常用药物,以补气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性味分布情况显示治疗脾阳虚证以温、热、平性及辛、甘、苦味药为主,以辛热、辛温、甘平、辛苦温药居多。结论:脾阳虚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药性上以温药、热药为主,药味上以辛、甘味为主,药物选择以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和温里药(干姜、附子)为主,为临床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腹痛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条文涉及腹痛类病症的方、药,统计治疗腹痛方中药物的运用频数和频率,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33首,最常用药物为芍药和甘草.张仲景治疗腹痛多用补法、泻法及和法,善于运用温热之品,若使用寒凉之药,偏于运用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