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qd,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qd,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后记录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离颈内外动脉分叉lcm处的测量值、CCAD)、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性质。结果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有明显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方法入选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80例,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qd,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qd,服药前后记录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性质,并观察脑梗死再发情况。结果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脑梗死再发率更低。结论氯吡格雷比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更明显地稳定和逆转易损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分级。检测157例患者中,冠心病组106例,对照组51例。结果冠心病组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氢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生化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情况,减少斑块的面积和厚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曲探讨通心络是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抑制作用。方法30例诊断“脑供血不足”的门诊病人,经Hpsonos5500型超声仪,证实颈动脉内膜有硬化改变或硬化斑块,随机进入通心络治疗或对照组。治疗组投给通心络胶囊4粒,3/d,对照组投给阿斯匹林75mg/d、舒降之20mg/d,均连服180天。试验前后测定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的变化,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观察内-中膜厚度(IMT)、内皮表面情况及硬化斑的变化。结果(1)服药半年后两组血浆OX-LDL及MCP-1含量均显著下降(P〈0.001);(2)两组用药前血浆OX-LDL及MCP-1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80天后,两组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对照组下降程度较试验组更明显,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3)彩超示对照组血管IMT有所增加,试验组IMT有轻微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其作用程度相近。病人对通心络胶囊的耐受良好,有高度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询问病史,检测血糖、血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8.75%)、CCA内径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发生部位以CCA最多(64.2%),其次是BIF(29.4%);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01);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TG以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血脂等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非脑血管病进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非脑血管病痛例中存在AS斑块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 脑梗死组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AS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非脑血管病有斑块者,经过半年药物干预,斑块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脑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强化降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强化降脂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60mg/d,常规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10mg/d。用药9个月后,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91例(87.5%)完成了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IMT(1.34±0.52)和斑块面积(19.41±0.45)较治疗前IMT(1.62±0.21)和斑块面积(21.61±0.31)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IMT(1.34±0.52)和斑块面积(19.41±0.4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的IMT(1.59±0.34)和斑块面积(21.94±0.51)进行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高于对照组的9.1%,主要不良反应为转氨酶升高,占10.6%。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安全有效,可以延缓或者逆转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88例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统计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88例CKD患者中,24例(27.3%)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CKD患者并发脑卒中者(A组)TG、GFR、CRP检测结果与未并发脑卒中者(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例CKD患者中,颈动脉IMT≥1.0 mm者28例(31.8%),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3例(14.8%)。颈动脉IMT≥1.0 mm患者并发脑卒中率与IMT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率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应采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情况,为早期干预预防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高频彩超观察中医经典方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颈动脉软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颗粒冲剂),1 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共治疗3个月;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饭后服用,共治疗3个月.结果 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用药前、后颈动脉IMT测量值分别为(2.0±0.6) mm和(1.7±0.5) mm(P〈0.05).阿司匹林对照组用药前、后的IMT测量值分别为(2.0±0.7) mm和(1.9±0.6) mm(P〉0.05).结论 中医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对颈动脉软斑块具有一定的消斑作用,高频超声在补阳还五汤治疗颈动脉斑块疗效观察中有重要的循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纪新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297-1298
目的探讨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116例慢性湿疹病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肌注卡介苗多糖核酸隔日一次,连续4 w,每日口服依匹斯汀10 mg,联合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对照组每日口服依匹斯汀10 mg联合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涂于患处,每日早晚两次。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26例、显效2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20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9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3例(5.17%),对照组复发13例(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口服氯吡格雷的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高龄老年组70例,年龄≥80岁,平均84.50±8.16岁;老年组60例,年龄60—79岁,平均76.50±7.16岁;对照组82例,年龄≤59岁,平均56.50±3.16岁。分别口服氯吡格雷75mg/d后6个月、12个月检测肝功、肾功、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脂的变化.并观察各组发生胃肠道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比较高龄老年组、老年组和对照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后3组患者肝功、肾功、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同时服用他汀类调脂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12个月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氯吡格雷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迈之灵治疗肢体肿胀性疾病及痔疮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将病情程度相近的相同病种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取一般的临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迈之灵片剂,每次150mg,每日2次.连服20天。结果治疗组慢性丹毒、蜂窝织炎等炎症所致的肢体肿胀(48.70±1.31)%于用药后3天消肿,(92.50±1.88)%于7天后消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治疗组外伤后骨折(手指骨)、关节脱位、扭伤所致肿胀于用药后(6.11±0.78)天消肿超过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痔疮患者于用药3天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4.83±0.75)天后消失.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畀(P=0.001)。结论迈之灵可有效治疗肢体肿胀性疾病及痔疮,对炎症和创伤所致者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针(5mg/kg·d)及炎琥宁针(10mg/kg·d),每日1次,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针(10mg/kg·d)及VitC针(100mg/kg·d)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282,P<0.01);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经比较,亦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5(P<0.05)、7.227(P<0.01)。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痛风定胶囊在失代偿期肾衰竭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门诊或住院就诊的45例失代偿期肾衰竭伴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在痛风急性期使用痛风定胶囊1.2 g,3次/d,对照组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减量[5]。均观察14 d。在入组时、治疗后第1天及以后每2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1次疼痛程度,在入组时及治疗后每周检查1次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生化,并记录不良反应主观症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治疗3 d后实验组VAS.明显下降,显著低于入组时(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9天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定胶囊在失代偿期肾衰竭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有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冠心病症状人群使用超声波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l生。方法选择2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冠状动脉CTA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未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0例(无斑块组)和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斑块组)。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波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IMT。结果ANOVAs分析显示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x2检验显示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标记物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无冠心病症状人群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CTA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