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严重创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严重创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15分)108例,记录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创伤原因、创伤部位、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 P A C H EⅡ)评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低体温(<3 5℃)和休克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严重创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21例(19.4%);住院期间死亡16例(14.8%),生存92例(85.2%)。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是非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5.36倍。单因素分析显示,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APACHEⅡ评分、高创伤严重程度评分、高血糖、低血红蛋白浓度、低血细胞比容、低血小板计数,合并低体温、休克和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严重创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APACHEⅡ评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和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较高,可影响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处理严重创伤患者时,要重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3月就诊的80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创伤性凝血病分组,分析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多发伤患者合并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为31.25%(25/80);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组患者发生休克、低体温、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碳酸氢根(HCO-)<22 mmol/L比例以及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高于无创伤性凝血病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无创伤性凝血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碳酸氢根HCO-<22 mmol/L、低体温、ISS评分是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休克、HCO-<22 mmol/L、低体温、ISS与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密切相关,可作为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控制多发伤患者病情发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俊  杨恩惠 《安徽医药》2013,17(11):1915-1917
目的探讨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该院2010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84例急诊多发伤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ISS、APACHEU值、血常规、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等指标。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患者分成凝血病组和对照组。将两组病人间APACHEⅡ值、低体温及低灌注比例、ISS等指标,分析TIC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多因素回归方程。结果17例(20.2%)患者符合TIC的诊断.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凝血病组的ISS、低体温和组织低灌注发生率、伴有严重创伤性脑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GCS评分、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GCS≤8、碱缺失≥6和血小板计数是多发性外伤患者收治入EICU时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TIC与全身损伤严重程度、伴有严重创伤性脑损伤、休克及低体温有关,容易造成不良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变创伤性休克合并低体温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几率。方法选择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中及手术后2h对患者进行综合低体温干预,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其余抢救措施相同,分别记录肛温、凝血指标、休克指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肛温回升到34~36℃,凝血指标及休克指数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及时矫正低体温,从而改善低体温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能有效地改善休克症状。  相似文献   

5.
创伤休克并ARDS患者初诊救治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宝君  张洪林  史计月  张爱民  安静 《河北医药》2006,28(11):1036-1037
目的 了解创伤休克患者初诊救治期治疗措施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关因素,提高创伤休克早期救治水平,以降低ARDS的发病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经治的重度创伤休克患者663例为对象,用SPSS11.0统计软件作Logistic回归,筛选和分析创伤休克初诊救治期治疗措施与并发ARDS的相关因素.结果 663例重度创伤休克患者中43例术后36 h内确诊 ARDS,筛选出呼吸道管理、低氧血症持续时间、低血压持续时间、早期镇痛与大量输血等初诊救治致ARDS发生相关的致病高危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5.914、104.302、84.528、11.021和5.814.结论 重度创伤休克初诊治疗中呼吸管理不到位、持续低氧血症与低血压等是术后并发ARDS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低体温是严重创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是其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1]。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的出现和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在临床上被视为创伤患者的"致死三联征",导致该类患者病死率的增加[2]。低体温影响凝血因子活性,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继发的肝脏代谢降低也引起肝脏来源的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降低,增加创伤患者的感染率,导致患者预后不良[3]。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抢救早期就应积极采取保温措施,预防和纠正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本研究针对80例严重创伤患者,对其中的40例进行全程保温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创伤性休克患者有效救治措施的要点,为临床提供救治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湘潭县人民医院近3年来收治18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6例患者存活126例,存活率为67.74%,死亡60例,病死率为32.26%;轻度休克和1h内入院的患者存活率最高(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病情危重,而影响其救治效果因素众多,在最佳的时间实施最有效的救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居住人口的增多,交通事故、工伤、暴力事件日趋增加,重症胸部创伤的发生率不断上升[1].严重的胸部创伤往往导致多发伤和复合伤,尤其是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受到严重创伤时,病情危重,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而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时,因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大、救治难度高[2-3].因此,如何采取及时、全面、有效的诊治措施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近年我院共救治的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58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严重肝外伤患者往往合并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其手术后病死率高达50%左右.近年来,随着对创伤患者伤情特点的认识增多,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逐渐在严重创伤救治中被广泛采用[1].本研究将我院2004年7月~2008年7月行DCS的严重肝外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抢救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抢救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抢救成功率、有效救治时间及患者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救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救治方法及其救治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治疗,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意识恢复时间、四肢变暖时间、汗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低体温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正常体温的手术患者70例作为对照病例,比较相关因素在两组手术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低体温组手术患者年龄为(58.04±14.45)岁、存在不良心理反应42.86%、麻醉方式为全麻60.00%、手术时间(3.68±1.09)h、术中输液输血量(1980.56±287.56)m L高于正常体温组的(54.23±12.98)岁、25.71%、32.86%、(1567.23±198.45)m L、(2.55±0.98)h;低体温组手术室温度平均(21.36±0.67)℃低于正常体温组的(22.86±0.58)℃(P<0.05),为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相关因素。结论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与多种影响相关,在麻醉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麻醉医师进行术前访视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实施相应保温措施,尽量避免实施全身麻醉,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以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严重创伤可能涉及多系统、多部位,大量失血、超量复苏可能导致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在严重创伤救治的生命支持、伤情评估和紧急救治中,既需要接诊医师具备先救命后救伤的整体观念,更需要由多学科医师组成的团队全程负责严重创伤的院内整体化救治,本文阐述了创伤救治中局部创伤与全身病理变化、创伤伤情评估和救治中的整体观念和团队观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术中低体温、凝血功能以及应激反应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胃肠手术患者157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790例)与对照组(78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保温干预的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术前与术中30min患者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两组术前、术后1d及术后3d的应激指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结果 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0.05);术中30min的APTT、TT、PT水平均以及FIB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d、3d的应激指标N与NE水平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胃肠手术期间采取保温干预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可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及减轻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霍姆注射液在急性创伤性休克复苏中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使用不同配比的液体进行限制性容量复苏,对三组患者复苏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复苏液量、复苏时间、血红蛋白含量(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指标进行观察监测。结果 C组(霍姆组)所用液体量少、所用时间短,PT时间短、HB含量高、CRP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霍姆注射液在急性创伤性休克复苏中的作用明显优于传统液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输血与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输血、输血时机、输血量与感染的关系。结果输血加重了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免疫抑制,增加感染的发生。输血量的增加,感染机会增加;红细胞比容>32%的休克患者输血的感染率>红细胞比容<32%的休克患者。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在补充晶体、胶体等措施可以纠正休克的情况下,尽量不输血或少输血,以防止或减少机体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影响休克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翔 《中国医药科学》2011,(24):183-184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临床救治措施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结果本组75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存活61例,抢救成功率为81.33%;死亡14例,死亡率为18.67%,死亡原因为严重创伤、出血量较大迅速死亡,均为未来得及手术或没有手术条件患者。结论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救治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损伤控制性复苏观察组和传统正压液体复苏对照组,各30例。监测及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液体量、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量,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DIC发病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的晶体液量、胶体液量及浓缩红细胞悬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浆量明显增多,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DIC发病率、死亡率明显缩短或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可纠正代谢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快速恢复体温,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198-200
目的分析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补液疗法的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挑选56例作为对象,按照不同补液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足量液体的快速补充,研究组则实施限制性补液处理,治疗结束后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对不同疗法组并发症、病死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和对照组统计有区别(P0.05);研究组患者预后并发症3例,占比10.7%;病死2例,占比7.1%;对照组患者预后并发症11例,占比39.3%;病死8例,占比28.6%,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补液疗法作用显著,可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研究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中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诊的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设为对照组(n=30),另一组设为研究组(n=30),救治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则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及抢救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且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救治中,相比常规护理,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