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HC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结果,尤其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征。结果15例AHCM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心脏体征无特异性,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室造影有5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2-V6)T波对称性倒置>1mV,最深达1.7mV,酷似“冠状T波”,以胸导V3~V5为主,且呈TV4>TV5>TV3的改变关系;伴有胸导联及肢体导联的ST段降低明显(0.1~0.3mV);胸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RV4>RV5>RV3的规律变化;所有病例均无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最厚处可达28mm。结论AHCM的诊断应主要依靠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来确定,磁共振检查对确诊AHC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特征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识别,减少误、漏诊。方法对1990年9月~2004年9月收治的20例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显示以胸导为主的导联R波振幅呈V4≥V5>V3关系增高,同时伴有T波对称性深倒置,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显示心尖部肌肉肥厚,20例活动平板心电图有心肌缺血,左心室造影心尖部肌肉肥厚,4例呈“黑桃”状改变。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V3~5R波振幅增高伴对称深倒置T波,要高度考虑心肌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改变特点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首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120-12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32例AHCM患者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分析,总结心电图特征。结果 32例患者心电图结果提示左胸导联ST段降低、R波增高、T波深倒,以上改变以V4导联最明显。25例ST段稍压低;7例心电图属于正常。15例经超声首次检查即确诊为AHCM,5例首次未能检查出心尖肥厚,经磁共振检查确定AHCM的诊断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在心尖长轴发现心尖肥厚。结论 AHCM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具特异性,临床上可用作为辅助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的超声心动描记术特征及可能的漏诊原因,探讨超声心动描记术对临床诊断AHCM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45例AHCM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包括超声心动描记术45例、心电图45例、冠状动脉造影10例及左心室造影结果 4例,进行分析。结果 (1)41例患者的超声心动描记术像显示左心室心尖部心肌明显增厚;4例超声心动描记术结果正常者,行左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心尖部室壁肥厚,呈"黑桃征",最后诊断AHCM。(2)41例超声图像表现为AHCM的患者中,17例收缩期左心室腔心尖部狭小、几乎呈闭塞状;5例患者左心室腔中部梗阻,其平均压力梯度为(59.1±10.9)mm Hg(1 mm Hg=0.133 kPa)。(3)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HCM患者中,2例合并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并行支架植入术,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可见心肌桥,6例冠状动脉正常。结论典型超声心动描记术表现,结合特征性心电图,有助于临床确诊。将心尖部左心室短轴切面作为常规扫查切面,特别对心电图有特异性改变的患者(如心前区导联V4-6导T波对称性深倒),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充盈情况判断心内膜边界,可明显提高检出率。超声心动描记术可为临床诊断AHCM提供重要依据,是协助临床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判断预后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例心悸、胸闷、胸痛的年轻患者 (AHCM组 )进行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 ,多方位测定左室心尖部心室壁厚度 ,并和 10例正常年轻人 (NC组 )对照。结果 :AHCM组各例心电图均有明显异常 ,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改变和左室高电压 ;各例超声心动图均有明显心尖部肥厚 ,多方位厚度约为 18mm。结论 :对体表心电图胸导联巨大T波伴ST -T改变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 ,心电图异常对本病有筛选价值 ,而超声心动图对本病则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左室造影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10例,女2例)进行左室造影、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 12例患者左室造影均显示左室腔呈"黑桃A"型(ace of spades),而心脏超声检查仅1例明确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患者体表心电图提示左胸导联倒置T波。结论心脏超声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敏感性低;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左胸导联巨大倒置T波)对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有提示意义;对于临床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后可行左室造影以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心悸、胸闷、胸痛的年轻患(AHCM组)进行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多方位测定左室心尖部心室壁厚度,并和10例正常年轻人(NC组)对照。结果:AHCM组各例心电图均有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改变和左室高电压;各例超声心动图均有明显心尖部肥厚,多方位厚度约为18mm。结论:对体表心电图胸导联巨大T波伴ST—T改变的年轻患应高度警惕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异常对本病有筛选价值,而超声心动图对本病则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HCM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异常组(A组)6例及冠状动脉正常组(B组)19例,对两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均年龄A组(63.7±13.7)岁,B组(51.7±9.8)岁,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A组4例,B组1例,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心电图比较,左室高电压、T波倒置深度以及ST段平均下移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现异常Q波,A组2例,B组1例.两组超声心动图比较,心肌肥厚程度、左室内径、左室容积以及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AHCM患者存在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则可能合并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悬垂位心心电图的特征及与气胸心电图等的鉴别要点,以减少误诊.方法 从今年病案中找出X线胸片符合悬垂位心患者的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及与其它有类似心电图表现的疾病差别.结果 66例悬垂位心患者心电图表现为RV3>RV4>RV5和或>RV6共18例(占27.3%),RV2>RV3>RV4>RV5和或>RV6共42例(占63.6%),其中R波递减幅度<25%共36例,≥25%又<50%共27例,>50%共3例;V2~V5导联QRS波平均电压呈递减现象39例;左侧导联低电压(I、aVL<0.5mV,V5、V6<1.0 mV)18例;额面电轴右偏27例(40.9%),左侧导联低电压18例(27.3%),T波改变6例(9.1%).结论 正常悬垂位心患者由于左心缘变相对垂直,左心缘离左胸壁距离增加,使心电图大部分表现为胸导联R波递减,表现为RV3>RV4>RV5>RV6,容易与左胸腔积气或积液,甚至不典型前壁心肌梗死混淆,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结果28例AHCM患者中,心尖部心肌厚度为17~29mm,其中单纯心尖部心肌增厚5例,室间隔心尖段、左室侧壁心尖段心肌增厚10例,室间隔心尖段、左室下后壁心尖段心肌增厚6例,室间隔心尖段、左室游离壁心尖段均增厚6例,室间隔心尖段、右室游离壁心尖部心肌增厚1例。全部均获确诊。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AHCM有很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义娟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274-1274
目的 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原因分析。方法 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心超 )、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 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  12例心电图均出现胸导联T波倒置呈TⅤ 4>TⅤ 5>TⅤ 6的关系 ,心超示室间隔增厚及心尖肥厚 ,有 7例经CAG示左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结论 对于冠心病症状不典型且心电图有显示胸前导联T波深倒且TⅤ 4>TⅤ 5>TⅤ 6的病人 ,应高度注意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HCM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异常组(A组)6例及冠状动脉正常组(B组)19例,对两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均年龄A组(63.7±13.7)岁,B组(51.7±9.8)岁,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A组4例,B组1例,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心电图比较,左室高电压、T波倒置深度以及ST段平均下移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现异常Q波,A组2例,B组1例。两组超声心动图比较,心肌肥厚程度、左室内径、左室容积以及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AHCM患者存在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则可能合并冠心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5例心肌梗死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分析其心电图及造影结果。结果按照 WHO 心电图诊断标准和造影结果进行诊断,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16例,占29.09%,其中冠状造影右冠状动脉阻塞14例,占87.5%,另外右冠状动脉阻塞近端闭塞者11例,占68.75%。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不但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而且其心电图主要敏感指标 STv3R ~v5R≥1 mm,STv4R 抬高>STv3R 抬高,STIII 抬高/STII 抬高>1,I、avL、V5、V6导联 Q 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多是由于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所致。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演变规律及心电图的变化,除有右心衰竭的症状以外,STv3R ~v5R≥1mm,STv4R 抬高>STv3R 抬高, STIII 抬高/STII 抬高>1,I、avL、V5、V6导联 Q 波消失可作为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超声心动图与左心室造影诊断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与左心室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经超声心动图或/和左心室造影明确诊断的AHCM病例,评价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在AHCM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心脏超声检查35例,16例诊断AHCM,诊断阳性率45.7%;左心室造影33例,25例诊断AHCM,阳性率75.7%.同时接受超声与左心室造影的患者诊断AHCM不一致性为68.6%.无一例合并冠心病.结论 超声心动图与左心室造影对诊断AHCM差别巨大,AHCM几乎不合并冠心病.左心室造影对诊断AHCM更可靠.  相似文献   

15.
《江苏医药》2012,38(14)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ECG)特征.方法 分析30例AHCM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ECG资料,比较T波、ST段及R波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均合并ECG异常改变(100%),胸导联V3、V4、V5巨大倒置T波最明显,大多伴有ST段下移和胸导联QRS波群高电压.ST段下移程度与倒置T波深度呈正相关(r=0.40,P<0.05).结论 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合并巨大倒置T波是AHCM的特征性ECG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李芳  崔智飞  孟素芳 《医药世界》2009,(12):820-821
目的:探讨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及意义。方法:对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显示:左胸V1-V5ST段抬高呈递减性,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1mm15例;Ⅰ、avL、V5、V6导联q波消失10例;添加右胸导联,V3R-V4RST段抬高≥1mm18例,V3R-V6RST段抬高≥1mm21例。结论:右胸导联特别是V3R-V6RST段抬高是诊断右心室梗死的有力证据,当心电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有V1导联ST段抬高,高侧壁及侧壁导联q波消失,及时加做右胸导联对诊断右心室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姚民强  崔丽  王佩显 《天津医药》2006,34(10):740-741,755
心电图呈现T波倒置不仅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其他需鉴别的原因还很多,理论上,凡能影响心室除极或复极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T波改变。有作者发现左室假腱索与T波倒置有关系,甚至认为是一种“新综合征”,现将笔者近年遇到的3例T波严重倒置、冠脉造影正常和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室粗大假腱索的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ECG)特征。方法分析30例AHCM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ECG资料,比较T波、ST段及R波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均合并ECG异常改变(100%),胸导联V3、V4、V5巨大倒置T波最明显,大多伴有ST段下移和胸导联QRS波群高电压。ST段下移程度与倒置T波深度呈正相关(r=0.40,P<0.05)。结论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合并巨大倒置T波是AHCM的特征性ECG变化。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振幅、动态血压的变化情况以明确心电重构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 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360例血压分级为2级及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血压控制达标组(53例)和血压控制未达标组(30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24 h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血压控制达标组比较,未达标组患者男性多见,心电图V1导联T波振幅增高(P<0.05),TV1>TV5、V6和V6 T/R<1/10比例增加(均P<0.05)。心电图TV1>TV5、V6组(90例)患者平均收缩压(m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较非TV1>TV5、V6组(270例)升高,V6 T/R<1/10组(119例)患者m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nSBP、nDBP较非V6 T/R<1/10组(241例)升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高血压病程及降压药物种类混杂因素,V1、V3导联T波振幅升高及TV1>TV5、V6、V6 T/R<1/10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危险因素;校正混杂因素后,仅TV1>TV5、V6、V6 T/R<1/10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3.145、2.632;95%CI分别为1.156~8.556、1.067~6.449;均P<0.05),V1、V3导联T波振幅升高不是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电图TV1>TV5、V6、V6 T/R<1/10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有关联。  相似文献   

20.
何建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96-2697
目的分析心电图(ECG)酷似心肌梗死的预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ECG酷似心肌梗死的预激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人院时呈心房颤动10例(QRS波宽大、畸形2例,QRS波群与时限正常8例;在Ⅱ、Ⅲ、aVF导联出现深Q波8例,在I、aVL导联出现深Q波2例),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QRS波群与时限正常2例(均在Ⅱ、Ⅲ、aVF导联出现深Q波),呈窦性心律9例(在Ⅱ、11I、aVF导联出现深Q波4例,在I、avL导联出现深Q波4例,在V7、V8、V9导联呈深Q波1例)。22例中未见心脏器质性改变19例、主动脉轻度退形性改变1例、室壁节段运动减弱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2例,仅有1例经反复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学检查,并结合年龄、病史、症状及体征诊断为冠心病合并预激综合征。结论对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ECG疑似心肌梗死,应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地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