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手法对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了解手法机制及探讨颈曲对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110例,依据颈曲与骨质增生关系,从X线上将颈椎分为Ⅰ度(平衡态)、Ⅱ度(代偿态)、Ⅲ度(失衡态),对照观察治疗前后X线颈曲变化,统计分析颈椎退变状态与颈曲改善关系。结果:手法总有效率99例(90% ),颈曲有不同程度改善58 例(占71.04% ),具中Ⅰ度(平衡态)改善程度最高。结论:颈曲异变在颈椎病发病过程中起选择性加速或减慢作用。颈曲重建在颈椎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手法对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更趋向于科学的选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注意到颈椎生理曲度的治疗价值[1]。为了进一步了解手法作用机制及探讨颈椎生理曲度(以下简称颈曲)对颈椎病的治疗价值,我们自1996年以来运用手法治疗颈椎病110例,并着重对比观察颈曲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选择临床确诊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110例,其中颈形10例,神经根型35例,椎动脉型27型,脊髓型8例,交感神经型30型。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 相似文献
3.
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5)
目的评价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益颈通络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颈椎曲度异常的青年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运动疗法及益颈通络经进行治疗,疗程均为15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颈椎曲度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益颈通络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针刺配合华佗药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华佗药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9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为两组,以针刺配合药枕治疗为观察组,以针刺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愈显率87.5%,对照组为66.7%,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华佗药枕治疗颈椎病有确切疗效,华佗药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7.
仰卧位旋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仰卧位旋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选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二组: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旋按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坐位布托带颈椎牵引治疗。一疗后摄颈椎正侧位片。根据Borden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表明仰卧位旋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能达到颈椎生理曲度重建,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血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郑氏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21年6月—2022年5月收治的63例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治疗中脱离2例,完成治疗30例,对照组在治疗中脱离1例,完成治疗30例。治疗组采用郑氏手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法结合针刺治疗。1周治疗5次,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evaluation scal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CASC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19/30)。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生...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益肾健脾法加颈椎牵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肾健脾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以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将13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复方丹参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使用益肾健脾法配合颈椎牵引。在治疗前后均行骨密度检测,并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并对两组中痊愈患者进行3年随访,观察疗效巩固率和复发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并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组患者有效率、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痊愈患者的远期疗效巩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痊愈患者(P0.01),而复发率则低于对照组痊愈患者(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基础上加用益肾健脾法配合颈椎牵引能改善患者骨密度和提高疗效,是临床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颈椎病患者LPO,SOD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颈椎病对机体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 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3例)和推拿组(30例),分别给予针刺及推拿牵引治疗,观察其疗效及血液组织中SOD、LPO的变化。结果 针刺治疗颈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与其改善机体氧自由基紊乱作用相平行。结论 针刺抗自由基紊乱可能是其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朱文彬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1):34-35
目的:观察颈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生理弧度变直、反弓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反弓患者治疗前后的ROM法评分及CR片颈曲测量法(Borden)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的患者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治疗前后ROM法评分及颈曲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部脊柱微调手法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弧度的变直、反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精确建立生理曲度变直的颈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其与颈椎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颈椎曲度变直纳入标准的颈椎病患者采集其CT数据,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建模软件从CT扫描数据构建高质量的颈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然后采用基于离散微分属性的体网格变形技术,将生理曲度变直的模型映射生成曲度正常的有限元模型,再在相同的边界和加载条件下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生理曲度变直模型的活动度范围比正常值要小并且出现再分配。在应力分布方面,C3~C4,C4~C5之间的小关节、钩突关节,和C3~C4之间的椎间盘出现应力集中。结论: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生理曲度变直和曲度正常的颈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实验证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引起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少并且出现再分配,同时下颈椎的小关节、钩突关节、椎间盘应力集中,加速颈椎退变。 相似文献
17.
用枕不当与颈椎发病的光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采用生物力学光弹性实验方法,研究仰、侧卧位不当用枕(高枕和低枕)的颈脊柱内部应力分布特点及其与颈椎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当用枕所致的颈脊柱长时间超生理应力应变的增生,会诱发或促进颈椎病的发生。低枕有害,高枕无益,结合头颈部解剖外形测量,认为正常枕高以仰卧位头枕5.54±0.63Cm、项枕11.23±1.08Cm为宜,侧卧位则以15.10±1.67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以颈椎功能锻炼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及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53.3%和9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β-E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β-E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是一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β-EP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手法对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