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替罗非班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标志物[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TnⅠ(肌钙蛋白Ⅰ)]升高,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本研究入选653例因冠心病行PCI的患,观察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商品名: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依诺肝素(商品名:克赛,塞诺菲-安万特公司)对择期PCI的患术后心肌标志物和心脏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中的疗效。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常规给药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TIMI分级情况及术后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梗死血管TIMI分级3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梗死血管血流情况,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前采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CCU住院并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共计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术后TIMI血流、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 STR)、住院期间1周内和术后90天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和术后24h及1周血小板计数、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Ⅲ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1%vs.92.3%,P0.05),而术后90分钟sum STR50%的比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80.0%,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1周内顽固性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2.9%vs.13.8%,4.3%vs.15.4%,P均0.05)明显降低,术后90天MACE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1.4%vs.3.1%),而LVEF[(53.86±4.50)%vs.(52.03±4.10)%,P0.05]显著提高。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1周血小板计数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显著提高STEMI患者的心肌细胞灌注,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左心功能和临床预后,且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对替罗非班的药理特征进行阐述,然后提出了其在临床中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与其他抗凝剂联用的剂量以及应用指南概况和缺陷,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盐酸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研所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共104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1.73±6.4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及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即强化组(n=52)。对照组给予介入治疗,低分子肝素、口服阿司匹林片皮下注射、氯吡格雷片、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或ACEI类药物。强化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入及静脉维持治疗。评估两组PCI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检测术后肌钙蛋白I(TNI)、手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记录术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结果强化组TNI和△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11±0.05)ng/ml vs.(1.22±0.83)ng/ml]、[(1.59±0.58)mg/L vs.(5.68±1.34)m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强化组无MACE发生,对照组发生1例于15 d时不明原因猝死,1例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致急性心肌梗死。两组均有心绞痛发生,强化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9%vs.15.4%),有统计学意义(P=0.031)。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强化组高于对照组(100%vs.88.5%),TIMI血流2级比例强化组低于对照组(0%vs.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组发生1例轻微出血,为出血点,停用替罗非班后,出血点减少。2例小出血,分别是血尿和鼻出血。对照组2例轻微出血,为眼结膜充血和牙龈出血。1例小出血为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强化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1.81±0.565)g/L vs.(1.62±0.530)g/L],但无统计学意义(P=0.078);血小板减少症(GIT)仅在强化组发生1例,并且为轻度减少。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加肝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行PCI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在急诊PCI术前及术中给予比伐卢定;对照组在急诊PCI术前及术中给予滴注替罗非班和普通肝素,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情况、ST段回降百分比、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流情况在0、1、2、3级的患者人数分别为1、4、4、32例,ST段无回降者2例、部分回降4例、完全回降者35例,NT-proBNP平均差值为(727.59±87.29)pg/ml,2例(4.9%)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对照组血流情况在0、1、2、3级的患者人数分别为3、2、3、33例,ST段无回降者3例、部分回降者5例、完全回降者33例,NT-proBNP平均差值为(724.46±82.16)pg/ml,11例(26.8%)患者出现出血症状;两组患者的血流情况、ST段回降情况及NT-proBNP平均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出血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加肝素在急诊经PCI治疗中的疗效相当,但比伐卢定治疗可减少术后出血情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急诊PCI的60例急性STEMI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30例)和术前不用替罗非班(对照组,30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的基本情况,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ST段回落、血清心肌标志物及出血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13 vs 15,TIMI 2级12 vs 11,TIMI 3级5 vs 4,P>0.05),但术后即刻前向血流,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0 vs 2,TIMI 2级2 vs 8,TIMI 3级28 vs 20,P<0.05)。两组ST段回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2%±18.36%) vs (71.18±19.22%),P>0.05]。观察组术后6h血清心肌标志物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18.4±55.8) vs (178.8±63.2)U/L, P<0.05;心肌钙蛋白T(cTnT):(2.18±0.69) vs (3.21±0.46)ng/L,P<0.05]。术后出血并发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 6.67%,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STEMI时,在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对患者的远期心功能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PCI治疗患者117例,按是否使用国产替罗非班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81例),随访1年,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介入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获得两组相似(94.44%vs92.59%,P〉0.05)。术后随访1月时,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47.89%vs4t.75%,P〈0.05);且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73.49ml/m^2 vs 82.77ml/m^2,P〈0.05)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42.86ml/m^2 vs 53.52ml/m^2,P〈0.05)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随访1年,两组心功能相比未见显著差异,但两组心功能较术后1月有明显改善。结论:急诊PCI术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患者PCI术后1月的心功能,而1年后这种获益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直接PCI,55例)和对照组(直接PCI,51例)。比较2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术后6 h、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 d内不良心脏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2组基础临床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 min sumST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0 d内不良心脏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6 h、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未发生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AMI患者PCI后缺血事件的发生,在急诊PCI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MI患者340例,均行急诊PCI,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直接行PCI的1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灌注水平(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心肌灌注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再梗死、目标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肝素剂量及血小板计数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患者64例,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和替罗非班组28例,常规治疗组使用抗血小板药和肝素抗凝;替罗非班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以达到肝素抗凝使激活的部分凝血时间延长2倍为标准,比较两组肝素用量、二磷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数。结果替罗非班组肝素用量(500±120)U/h显著低于常规组(760±148)U/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8,P〈0.01),用药后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1),但替罗非班组降低更显著(P〈0.01),替罗非班组用药后血小板数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降低抗凝肝素剂量,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呈降低血小板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替罗非班经冠状动脉内注射与经静脉内注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Cochrane图书馆,全面收集在ACS患者的治疗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及静脉内给药初始剂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2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5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替罗非班静脉内给药(IV组)相比,冠状动脉内给予(IC组)替罗非班更能显著增加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比率(RR 1.15,95%CI 1.07~1.23,P=0.0001);PCI术后1周心脏超声评价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C组LVEF较IV组平均增加2.69%(WMD 2.69,95%CI 0.14~5.25, P=0.04);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更能有效降低PCI术后30 d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RR 0.51,95%CI 0.38~0.69,P<0.0001)。然而,PCI术后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5,95%CI 0.76~1.19,P=0.64)。结论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相比静脉内给予替罗非班更能有效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微血管灌注,能显著减少PCI术后随访30 d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魏述军  葛利军  吴源 《山东医药》2010,50(48):67-68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48 h、30 d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比例。结果治疗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与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季选秀  钱伟  马晓静 《山东医药》2011,51(27):80-8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AMI(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STEMI行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术后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静脉应用替罗非班,首次弹丸式注射,以后静滴,共36h。观察两组术后ST段回落情况、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ST段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2hCK-MB、cTNT、sICAM-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4h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情况。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冠状动脉相关血管前向血流,降低心肌酶水平及血小板聚集;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张妍 《山东医药》2012,52(26):87-89
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辅助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ACS行PCI治疗的患者119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和给药方式分为静脉组(42例,术中替罗非班静脉推注)、联合组(42例,术中替罗非班静脉和冠状动脉内推注)和常规组(35例,术中予常规用药,不给予替罗非班)。观察记录三组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用药前后血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膜糖蛋白CD63,CD62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静脉组和联合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明显高于、CTFC及CK-MB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明显低于用药前和常规组用药后(P均<0.05),联合组较静脉组改善更明显(P<0.05)。与常规组用药后比较,联合组LVEF增加明显(P<0.05),静脉组与常规组近似(P>0.05)。结论对于行PCI治疗的ACS患者术中宜采用替罗非班静脉联合冠状动脉推注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血流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58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0)和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础情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术后内皮细胞凋亡数及凝血状态、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替罗非班组使术前TIMI血流分级达到1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级及3级血流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在对照组血流完全闭塞率高于替罗非班组(P<0.01),术中无复流现象、再灌注心律失常、内皮细胞凋亡数及凝血因子在替罗非班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再通后90min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回落值替罗非班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可改善术前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情况,使介入手术顺利更好进行,争取更多时间避免较多的心肌细胞永久性坏死,改善心肌微循环障碍,减少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对不同年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为ACS,围术期均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302例(男性207例,女性9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n=155)和中青年组(<65岁,n=147)。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30d内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老年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26(16.7%)vs 7(4.8%),P=0.001]。(2)30d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两组各1例,老年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24例(15.5%),中青年组6例(4.2%),P=0.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女性、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PCI史为30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与30d内各种出血事件成正相关,老龄、高脂血症、既往PCI史不是出血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因素。结论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老年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及轻微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中青年组,提示对老年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需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行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分为预先应用替罗非班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PCI操作,试验组有4例(10%)出现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对照组共有8例(25%)出现无复流现象,试验组无复流发生率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替罗非班组的TMPGⅢ级比例高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两组主要不良事件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总的出血并发症相似,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能降低AMI直接PCI时无复流现象,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0例成功进行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PCI后即刻用替罗非班,92例)和对照组(PCI后即刻用0.9%氯化钠液,88例)。术前和术后36小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C-1(血小板质膜表面变化的糖蛋白表位)、CD62p(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数值;统计患者术后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次要终点为术后6个月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同时统计术后出血事件并测定血小板数目。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PAC-1(17.63±2.50)vs.(8.13±4.30)、CD62p(1.92±0.21)vs.(0.81±0.15)水平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个月实验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3.2%)与对照组(2.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实验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无严重出血和中度出血发生,实验组5例(5.4%)轻微出血,对照组3例(3.4%)轻微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小板数目治疗前后无差异,且与对照组相比亦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NSTE-ACS患者,成功PCI后应用替罗非班可以降低血小板活化度,提高术后6个月的无终点事件生存率,且不会增加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高龄(≥70岁)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108例行PCI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42例)和非高龄组(<70岁,66例),分析两组基础资料特征、即刻手术成功率、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观察住院和随访30天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结果高龄组甘油三酯、脂蛋白a高于非高龄组,体重指数和吸烟比例低于非高龄组(P均<0.05);高龄组多支病变比例高于非高龄组(71%比39%,P<0.01);两组PCI即刻成功率均为100%。高龄组发生小出血5例、血小板减少6例;非高龄组小出血2例,血小板减少2例;两组均无大出血发生。高龄组血小板减少及总副反应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P均<0.05),小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住院和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5例、心肌梗死1例、心力衰竭2例、猝死0例;非高龄组再发心绞痛7例、心力衰竭1例,无心肌梗死和猝死。两组间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非ST段抬高ACS患者PCI中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