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与临床表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期为冠心病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Judkim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早发冠心病及正常对照组。冠心病诊断系指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0h,和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浆C反应蛋白。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7.5&;#177;1.6)mg/L]明显高于对照组[(3.2&;#177;1.3)mg/L](t=7.431.P&;lt;0.01)。病例组C反应蛋白正常的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比例明显多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升高亚组,急性心肌梗死比例最高,稳定性心绞痛的比例最低;冠状动脉病变高积分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积分组(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1;95%CI:2.31~31.24:P=0.1301)。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高c反应蛋白与早发冠心病的临床表型和冠脉病变相关;高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不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入选100例因胸痛或胸闷不适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为早发冠心病的患者。以HDL-C水平分为两个亚组,并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型,与10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发冠心病组血清HDL-C(1.07±0.27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16±0.26mmol/L,P〈0.05);早发冠心病患者中HDL-C低于0.9mmol/L亚组中,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比例高(69.2%),且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3.9%,P〈0.05)。冠状动脉为C型病变组HDL-C明显低于A、B型病变组(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清HDL-C水平与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与临床表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期为冠心病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Judkins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早发冠心病及正常对照组。冠心病诊断系指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和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浆C反应蛋白。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犤(7.5±1.6)mg/L犦明显高于对照组犤(3.2±1.3)mg/L犦(t=7.431,P<0.01)。病例组C反应蛋白正常的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比例明显多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升高亚组,急性心肌梗死比例最高,稳定性心绞痛的比例最低;冠状动脉病变高积分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积分组(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1;95%CI:2.31~31.24;P=0.001)。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高C反应蛋白与早发冠心病的临床表型和冠脉病变相关;高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因胸痛或胸部不适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94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诊断分成非冠心病组(NCHD,221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组(SAP,58例);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21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14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6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35例),测定各组血浆Lp(a)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NCHD组、SAP组和ACS组Lp(a)测定值分别为(166.33±41.92)mg/L、(222.34±44.83)mg/L、(280.32±56.64)mg/L。ACS组Lp(a)测定值明显高于SAP组(F=9.26 P<0.01)和NCHD组(F=8.13,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浆Lp(a)浓度较之稳定型心绞痛和非冠心病明显增高,提示血浆Lp(a)增高不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能是急性冠脉事件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变化的特点。方法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 11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8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稳定型心绞痛组 )和 70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血浆HCY水平。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 ,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高HCY血症所占比例 (4 5 .5 %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8.7% ) ,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较稳定型心绞痛组 (32 .8%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中男性患者血浆总HCY水平高于女性患者 (P <0 .0 0 1) ;单支、双支、3支血管有病变者血浆总HCY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总HCY水平明显升高 ,高HCY血症所占比例较大 ,男性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6.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文志  孙烈  陈轩  王东海  张钲  白峰  潘明 《临床荟萃》2004,19(9):488-490
目的 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 CRP)水平与冠心病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138例冠心病患者 (2 8例急性心肌梗死 ,6 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4 4例稳定型心绞痛 )及 2 8例非冠心病对照组的hs CRP的水平 ,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形态学分析 ,比较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及不同形态斑块的hs CRP水平。结果 血清hs CRP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16 .2 5± 1.2 7)mg/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11.4 1±4 .89)m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4 .82± 3.94 )mg/L和非冠心病组 (2 .70± 1.95 )mg/L(P均 <0 .0 5 )。血清hs CRP在Ⅱ型斑块组中的水平 (14 .5 0± 4 .6 6 )mg/L明显高于其他型斑块组 (6 .82± 5 .6 3)mg/L及非冠心病组 (2 .70± 1.95 )mg/L(P <0 .0 1)。结论 血清hs CRP水平与冠心病斑块稳定性有关。冠状动脉造影斑块分型结合hs CRP水平 ,可较好地估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瘦素与男性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瘦素与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 81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测定血浆瘦素 ,收集临床资料 ,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早发冠心病组 (病例组 )和对照组 ;早发冠心病组临床表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病例组血浆瘦素明显高于对照组 [(18 78± 3 2 9)ng/mLvs (11 90± 2 60 )ng/mL ,P <0 0 1],血浆C -反应蛋白 (CRP)、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和吸烟比例亦高于对照组 ,apoA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急性心肌梗死组瘦素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5 )。双变量相关分析高瘦素水平分别与体重指数 (r =0 3 2 ,P <0 0 1)和CRP(r =0 3 4,P <0 0 1)相关联。多因素回归分析高胆固醇、吸烟和高瘦素 (OR 5 93 ;95 %CI:1 3 3~ 2 9 98,P =0 0 15 )是男性早发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瘦素是男性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患者临床表型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冠心病病变程度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闸北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5例,依据疾病类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33)和稳定型心绞痛组(n=32)两组。另选取同期同院收治的因胸闷、胸痛入院、具有正常的冠脉造影或冠脉狭窄在50%以内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水平、Gensini积分、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Gensini积分分别为(2. 3±0. 6) mmol/L、(10. 2±1. 1) mg/L、(38. 1±6. 8)分,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为(1. 7±0. 5)mmol/L、(4. 2±1. 3) mg/L、(20. 5±3. 8)分,对照组分别为(2. 0±0. 6) mmol/L、(4. 2±1. 3) mg/L、(3. 1±1. 0)分。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水平、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当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患者的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分别为(41. 7±7. 4) ng/ml、(34. 1±5. 1) ng/ml、(26. 9±4. 7) ng/ml;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的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患者的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分别为(28. 0±4. 9) ng/ml、(38. 7±6. 1) ng/ml、(49. 6±7. 7) ng/ml; 1支病变组患者的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2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患者的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3支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随着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的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逐渐升高。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冠心病病变程度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变化与冠心病(CA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疑为CAD患者84例,分别行生化检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46)、稳定型心绞痛组(n=9)、急性心肌梗死组(n=20)、阴性对照组(n=9),对比组间血脂指标与NEFA是否存在差异分析,CAD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风险与造影特点。结果 CAD组NEFA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NEFA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后NEFA≥0.415mmol/L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NEFA0.415mmol/L组的2.61倍,95%CI:1.33~5.02,P0.05;不同水平的NEFA患者GENSINI积分、狭窄冠状动脉支数与3支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D患者血浆NEFA出现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升高明显,但其与病变程度相关性未明确。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患者脂蛋白(a)代谢紊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肾病患者脂蛋白(a)[Lp(a)]代谢情况。方法选择NIDDM肾病患者60例,NIDDM无肾病患者102例,正常健康人64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心病)33例。检测其血浆Lp(a)水平。结果NIDDM肾病组Lp(a)水平为(380±117)mg/L,显著高于NIDDM无肾病组(250±80)mg/L及正常对照组(194±74)mg/L(P<0.01),与冠心病组相近(400±150mg/L)(P>0.05)。同时临床NIDDM肾病组Lp(a)为(440±141)mg/L,明显高于早期NIDDM肾病组(272±104)mg/L(P<0.05),晚期NIDDM肾病组Lp(a)为(507±190)mg/L,明显高于临床NIDDM肾病组(P<0.05)。结论NIDDM肾病患者伴有Lp(a)代谢紊乱,并且随着肾功能减退,Lp(a)水平呈进行性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年龄70岁以上因ACS住院接受PCI术的老年患者,术前经检查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适宜行桡动脉置管,并选择经桡动脉穿刺PCI者51例为桡动脉组,对照组97例为同时期年龄70岁以上采取经股动脉穿刺PCI的ACS者(股动脉组)。观察两组PCI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和统计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血管病变特征基本相同。桡动脉组PCI的成功率为94.1%,股动脉组为96.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造影剂用量和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桡动脉组(2.0%)显著低于股动脉组(21.7%)(P<0.01)。桡动脉组术后平均绝对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分别P<0.01和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老年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PCI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50%、≥500%和≥75%)的价值.结果 CAG显示1296段冠状动脉.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17段,可评估率为93.90%(1217/1296);诊断<500%、≥50%和≥75%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9.12% (144/182) 、84.73% (172/203)和89.83%(106/118),特异度分别为97.33%(802/824) 、99.21%(1006/1014)和99.82%(1097/1099),阳性预测值为86.75%(144/166)、95.56%(172/180)和98.15%(106/108),阴性预测值为95.48%(802/840) 、97.01%(1006/1037)和98.92%(1097/1 109),准确率为94.04%(946/1006) 、96.80% (1178/1217)和98.85%(1203/1217).钙化斑块是导致血管不可评估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冠状动脉造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畸形的特征及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总结2024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确诊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结果:2024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42例冠状动脉畸形。9例冠脉起源异常;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检出33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4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前降支左室瘘2例,回旋支左室瘘1例。9例经手术证实。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予介入栓塞治疗。结论:冠状动脉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龄(≥75岁)冠心病(CAD)患者在基层医院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年龄≥75岁的82例CAD患者行PC I治疗的临床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PC I的成功率为95.0%,靶病变成功率为96.9%,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基层医院对高龄老年CAD患者行PC I治疗成功率高,手术相关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评估、权衡利弊及谨慎的操作和适应证的严格掌握是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比较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144例我院自2006-06~2007-01诊断为ACS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于术前6 h给予300 mg和600 mg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观察服药前、服药后2、4和6 h血小板聚集率,主要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出血、靶血管重建、休克以及死亡等不良事件,次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600 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和300 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均在4~6 h达到血小板抑制程度的稳定状态,服用600 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更为显著.住院期间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00 mg氯吡格雷虽能产生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但对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并无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7.
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102例老年冠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比较,合并2型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比例、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三酰甘油、血糖、尿酸均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水平显著降低,平均冠状动脉病变处数、长病变、分叉病变和多支病变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更弥漫,平均置入支架数目多(P〈0.01),平均支架直径小而长(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代谢异常更显著,冠状动脉硬化范围更广、程度更重,多支病变、弥漫病变常见,需要介入干预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90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90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7%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24.4%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7.8%为不稳定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临床和造影特点、住院期间和长期疗效.结果 在17例患者中,4例应用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13例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3支病变和2支病变各6例,单支病变5例.B2型和C型病变达88.2%.94.1%为不完全血运重建,82.3%植入1个支架,手术成功率为88.2%,术前与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分别为70.6%和88.2%.手术相关并发症为17.6%,均为冠脉夹层.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为11.8%,其中1例心源性死亡(DES组)和1例心肌梗死(BMS组). DES组出现2例严重出血.生存的16例患者随访1年时无MACE、脑卒中和严重出血.生存的16例患者中12例随访18个月,总的MACE为8.3%,3例脑卒中,无严重出血.生存的16例患者中10例随访2年,总的MACE为20.0%,有3例脑卒中,无严重出血.结论 尽管采取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90岁以上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以从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获益,住院期间和长期的MACE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Numerous clinical trial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rombolysis and that of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Several recent meta-analyses revealed that primary PCI provides better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linical results for ACS patients than thrombolysis does. However, in order to obtain such benefit of primary-PCI, PCI procedure has to be done by the team of well-trained angioplasters and para-medical staffs with on-site surgical back-up, as indicated by the JCS guideline for ACS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