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输血是临床上救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保证安全、快速、有效的输血,输血前的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是1个关键的环节.临床在配血过程中,发现一患者抗体筛查实验阳性,因怀疑其血清中有不规则抗体存在,送本中心血站交叉配血,我们运用毛细管离心法对本患者血型进行定型,筛查不规则抗体,最后交叉配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我国临床输血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仪和试管法对患者和献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患者和献血者2次血型鉴定结果一致及抗筛试验结果阴性,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相符,模拟进行红细胞悬液出库。结果电子交叉配血法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结果相符的4435 U红细胞悬液模拟出库给2 330名患者输注,未观察到ABO/RhD血型不合的输血不良反应。电子交叉配血法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结果不相符,未模拟出库红细胞悬液65 U。主要原因为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漏检抗-Mur;患者直接抗球蛋白C3试验阳性需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直接抗球蛋白IgG试验阳性;献血者直接抗球蛋白Ig G试验阳性。结论在完善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剂抗原谱和增加患者、献血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基础上,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我国临床输血中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为了临床输血安全,对不符合电子交叉配血条件的应采用血清学交叉配血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例多次输血患者产生抗-S合并抗-Wr^a的血清学及交叉配血特点。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标本进行ABO、Rh、MNS、Diego血型鉴定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试验,抗体效价测定试验。结果经血型血清学试验确认患者血清中存在抗-S合并抗-Wr^a。选择S,Wr^a抗原阴性献血者血样与患者血样进行交叉配血,配血相合,患者输血后无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结论抗-S、抗-Wr^a为低频抗体,虽然随机交叉配血相合率高,但仍需做抗体鉴定,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安全的适合临床输血治疗的交叉配血方法.方法 对攀枝花中心血站提供的2010~2012年21 535袋RBC悬液分别进行正反血型复查、抗体筛查和直、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检查后,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血站,符合要求的电脑入库;对共30 198例手术备血和输血患者的血样做同样的检查并入库.然后由计算机系统为患者选择ABO/RhD血型相容的血液进行输血,并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进行交叉配血比较验证.结果 在21 535袋RBC悬液中,正反血型鉴定发现ABO血型错误2例(0.009%),抗体筛查阳性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各1例(各占0.005%);在30 198例备血和输血患者中,血型鉴定发现ABO血型错误3例(0.010%),抗体筛查阳性35例(0.116%),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17例(0.056%),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9例(0.030%);21 531袋合格RBC悬液的电子交叉配血法与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交叉配血法符合率为100%.结论 输血科必须对每一袋血站提供的血液和患者血液均进行血型复查、抗体筛查和直、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检查后,方可实施电子交叉配血法.该法在攀枝花地区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实施是可行的.它安全快速,更适合于急诊手术和大量用血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及输血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新生儿1903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903例新生儿交叉配血试验中,交叉配血不合102例,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5.36%;其中男60例(3.15%),女42例(2.21%),男性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102例交叉配血不合新生儿中,红细胞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合40例(39.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交叉配血不合62例(60.8%);红细胞抗体导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中Rh血型系统抗体占52.5%,ABO血型系统抗体占32.5%,这两种血型系统抗体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血型系统(P<0.05);红细胞抗体导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的疾病中高胆红素血症占29.4%,黄疸占7.8%,这两种疾病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P<0.0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疾病中新生儿肺炎占28.4%,远高于其他疾病(P<0.05)。结论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主要原因为存在红细胞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疾病因素;新生儿输血前血清学检测非常必要,对新生儿输血治疗中血液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降低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及推广价值.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健康献血者进行抗体筛查,采用微孔板(96孔)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并分类建立献血者数据库.根据受血者ABO和Rh血型鉴定以及特异性抗体鉴定结果,按照电子交叉配血的原理选用ABO和Rh血型完全相同的库存悬浮红细胞备用,并以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验证.结果 抗筛阴性的、抗筛特异性阳性(仅限Rh血型系统抗体)的临床配血标本可根据患者血型信息(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查找与猷血者血型信息相符的血拟发放;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相比,两者结果相合率为100%,且电子交叉配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实施是可行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与血型血清学相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抗-CD38单抗Daratumumab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抗-Leb的鉴定及输血策略.方法 血型鉴定、直接抗球试验、交叉配血及抗体鉴定均采用试管法.为了排除抗-CD38的干扰,凝聚胺试管法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患者血型为BRhD(+),直接抗球试验阴性,患者血浆中存在无临床意义的IgM性质抗-Leb.患...  相似文献   

8.
临床输血要求一是安全、二是有效,输血前试验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其中交叉配血是关键~[1].经典的配血技术是抗球蛋白试验,但目前我国交叉配血普遍推广凝聚胺技术,已有报告凝聚胺技术漏检Kell系统抗体~([2]).检测血型抗体一般采用血清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疑难交叉配血患者的血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主侧凝集交叉配血不合输血病例,分析其血清学特点。【结果】在56例交叉配血不合患者中有38例存在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13例自身抗体(其中6例冷凝集),2例为M蛋白干扰,1例纤维蛋白干扰,2例药物干扰;Rh血型抗E是引起交叉配血不合最重要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在红细胞同种抗体中占42.1%。【结论】输血前交叉配血是临床输血的重要安全保障,对交叉配血不合患者须血清学检测,选择合适的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细胞自凝或直接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患者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不符的临床用血策略。方法采用20%二磷酸氯喹在45℃条件下对患者红细胞进行热放散试验,制备裸细胞测定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利用20%二磷酸氯喹处理过的患者裸细胞正定型与反定型血型相符;交叉次侧为阴性。结论采用20%二磷酸氯喹在45℃条件下对患者红细胞进行热放散试验制备裸细胞鉴定血型和交叉配血是对红细胞自凝或直接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患者鉴定血型和交叉配血的一种补救方法,为解决临床疑难输血多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临床输血实践中,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是输血前试验的"三道保险",是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保障[1]。在临床交叉配血试验中常发生配血不合的情况,患者因妊娠史、输血史等体内存在同种不规则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产生自身抗体,血型鉴定错误,血清蛋白紊乱以及药物因素等均可导致配血不合。特别是长期反复输血患者,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引进Diana Gel全自动配血系统实现输血实验室自动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2000年3月开始应用Diana全自动配血系统,对18 700例病人进行了输血前检查的ABO/Rh(D)血型鉴定及Coombs,T交叉配血实验.应用该配血系统共检出326例Rh(D)阴性血型,26例血清中有不规则抗体和2例A抗原减弱等28例特殊抗原血型[1],保证了这些特殊血型患者的手术用血,避免了由于特殊血型引发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Diana Gel全自动配血技术与过去的酶技术以及聚凝胺技术和经典抗人球蛋白试验等经典方法比较,经典方法对血液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并且这些方法步骤繁琐,易导致不稳定的实验结果.通过配血自动化系统使用,可避免人为的错误,增强了试验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交叉配血结果异常的解决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肝硬化患者的交叉配血异常结果 进行分析,提出此情况下准确发布实验结果 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 收集了4例肝硬化患者的交叉配血结果 异常的病例,ABO血型以外抗体筛查和自身对照实验采用抗人球蛋白法,采用盐水法、聚凝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的反应情况,密切观察输血前后的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ABO血型以外抗体筛查和自身对照实验为阴性,4例病例均出现聚凝胺法的主侧凝集,而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法的主侧不凝集,三种实验方法 次侧均不凝集的情况,流式细胞术结果 显示患者血中无针对献血员红细胞的抗体,输血后未出现急性输血反应.结论 在肝硬化患者的配血实验中,遇到异常的实验结果 时,应以抗人球蛋白法为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上构建全自动血型配血分析仪数据接收管理模块的可行性.方法 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上建立全自动血型配血分析仪数据和图像接收管理模块,将云密钥管理系统和输血信息系统对接,操作员通过手机扫码登录系统,及时完成输血相容性实验报告、发血报告的电子签名,同时通过移动签署系统使临床取血者在移动平板上实现电子签名.结果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上可接收全自动血型配血分析仪实验数据,并可将ABO血型、Rh血型、交叉配血、抗体筛查、质量控制等输血相容性实验结果及微柱凝胶卡实验结果原始截图显示在报告单上,实现数字化、无纸化用血安全管理.结论 实现并确保了输血相容性实验报告的数字化和无纸化管理,实现整个用血安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可追溯性和合法性,进一步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正输血治疗在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输血前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是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正常情况下,人血清中含有少量冷抗体,通常没有活性,不会与自身细胞产生反应[1]。但高效价的冷反应抗体会干扰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2]。现报道1例急诊冷凝集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  相似文献   

16.
肿瘤患者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临床上反复输血的患者,较易产生ABO血型系统外的抗体,并且几乎都属于同种抗体.当患者再次需要输血做交叉配血时,就出现交叉配血不合.此种配血不合主要发生在主侧凝集.由于肿瘤患者在临床上容易出现恶病质,免疫功能低下,需要反复输血,同样可出现血库交叉配血的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孔板法检测4 126名献血者的ABO和Rh系统血型;用微柱凝胶法筛查意外抗体及鉴定抗体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献血者数据库。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0 685名住院患者作常规ABO和Rh(D)血型以及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配血以血型血清学和电子交叉配血2种方式进行;对9 996名住院患者以ABO和Rh(D)血型相容作血清学交叉配血,并对其中2 920人作电子交叉配血;同时对689名住院患者作ABO和Rh系统血型鉴定和意外抗体筛查,对意外抗体筛选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作电子和血清学交叉配血。结果初步建立了可应用于电子交叉配血的献血者数据库,对2 920名经ABO和Rh(D)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和657名经ABO和Rh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与4 113名献血者分别作了6 109次和1 227次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2种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试验配血时间分别为15和45 min。结论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是可行的,除了同样准确外,其最大的优势是比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8.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是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的主要原因。尽管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凡交叉配血不合时,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需作不规则抗体筛选,甚至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相关文献报道也较多,但仍有一些医院血库输血前检测不规范,一些临床医生对此不够重视。现将本院在配血过程中发现的抗E抗体致配血困难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5例微柱凝集法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用谱细胞筛查,鉴定特异性抗体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体筛选阳性在交叉配血不合中占80%,Rh血型抗体检出率为60%。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测的应用,发现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其中Rh血型抗体所致居多,Rh血型抗原E、e、c、C的检测作为RhD抗原之后输血前项目,可以避免一些不合理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IgG、IgM抗-C引起血型鉴定困难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0岁,在某医院因剖宫产术中失血较多,符合手术紧急输血标准,要求紧急备血,医院采集患者血标本交输血科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不能确定ABO血型,无法交叉配血,遂送本中心要求鉴定血型及紧急配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