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小剂量胰岛素、葡萄糖持续静脉滴注法测定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及培哚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36例高血压患者,依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单纯高血压组(HT)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组(HT+DM或IGT),以小剂量胰岛素、葡萄糖持续静滴法测定两组胰岛素敏感性差异。患者经服用长效ACEI培哚普利4~8mg,一日1次,4周后9例完成再次小剂量胰岛素、葡萄糖持续静滴试验,以研究ACEI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以每血清胰岛素浓度葡萄糖清除率表示。结果HT+DM或IGT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低于HT组:HT组ISI为19.64±10.89,HT+DM或IGT组:7.79±4.89(P<0.01)。服用培哚普利前后ISI具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治疗前:14.72±8.19;治疗后:15.32±8.18(P<0.01)。结论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高血压合并DM或IGT者具有差异;服用4周培哚普利对胰岛素敏感性有正性作用,进而可能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的重构有逆转作用。然而,尚需对本课题作长期的大样本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盐敏感性与高胰岛素血症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胰岛素血症(HIS)与盐敏感性高血压病肾脏排钠障碍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盐敏感性(盐负荷试验Sulivan标准),将5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2组:盐敏感型(SS)组22例、盐不敏感型(SR)组31例。测定患者在盐负荷试验中血糖和血胰岛素浓度变化,计算胰岛素抵抗。结果:SS组与SR组相比较,基础状态、盐负荷和服呋喃苯胺酸(速尿)后各时点血糖及血胰岛素变化明显(血糖:5.12±1.25、5.97±1.59、5.21±1.28mmol/L比4.96±1.14、5.48±1.38、5.07±1.23mmol/L,P>0.05;血胰岛素:12.46±4.14、31.68±12.21、14.35±4.45mU/L比10.15±3.62、22.14±8.64、10.89±3.91mU/L,P<0.01),SS组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率显著高于SR组(63.6%比32.3%,P<0.05)。结论:SS高血压病肾脏排钠障碍与高胰岛素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3.
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法及葡萄糖氧化酶法对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SDAT)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各18例及正常对照23例作了空腹血清胰岛素与血糖水平的检测,计算了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显示:SDAT组、血管性痴呆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糖水平相近(P>0.10).SDAT组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血管性痴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的相对胰岛素敏感性为1.0时.SDAT组则高达1.67.予静脉点滴胰岛素,结果轻型SDAT患者记忆力及认知能力短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提示SDAT与胰岛素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4.
长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是否影响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尚未定论。我们研究了14名中度超重合并Ⅱ型糖尿病服用卡托普利(captopril)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要求其饮食和降糖药物维持不变,服卡托普利3个月前后分别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抑制试验,观察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治疗后,平均血压自16.4±0.4kPa(123±3mmHg)降至15.3±0.4kPa(115±2mmHg)(P<0.005),而空腹血糖、胰岛素、游离脂肪酸、血钾、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及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均无显著变化。我们认为,卡托普利可用于高血压不伴双侧肾动脉病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鼠胰岛素治疗后血压升高机制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雄性Wistar大鼠以含0.3%氯化钠饲料喂养,用STZ65mg/kg制成DM模型,予胰岛素8~12U/d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这时糖尿病组血浆胰岛素水平(38.6±2.4U/L)明显高于对照组(15.4±1.8U/u),表明DM鼠模型已产生医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测血压、心率、血去甲肾上腺素、24小时尿VMA(三甲基四羟基苦杏仁酸)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3±2.7kPa,445±15次/分,0.52±0.03nmol/24h,1.47±0.03μmol/24h对14.1±2.0kPa,360±15次/分,0.31±0.02nmol/24h,0.54±0.04μmol/24h),但24小时尿钠(0.50±0.08mmol,kg-1/24h)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12mmol·kg-2/24h),二组间血醛固酮无差异,表明高胰岛素能引起血压升高,可能与体内钠潴留和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有关,而与醛固酮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观察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分析了106例高血压及冠心病病人和32例正常人的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显示:(1)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为-1.48±0.09,随着危险因素聚集程度增加,轻度聚集(2项危险因素)时为-1.95±0.17,重度聚集(≥3项危险因素)达-2.14±0.21。与正常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随着危险因素逐渐聚集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2)女性病人胰岛素抵抗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378,P<0.05),男性病人无明显相关(r=0.34,P=0.145);(3)绝经前后妇女相比,敏感性指数分别为-1.73±0.13和-2.23±0.29(P<0.05)。绝经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以上结果表明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血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方法对无糖尿病病史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32例、老年对照组30例测定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C肽值,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空腹胰岛素,高血压组为(13.1±5.4)mU/L,冠心病组为(11.1±0.3)mU/L,对照组为(10.3±1.9)mU/L;餐后2小时胰岛素,3组分别为(62.3±16.8)、(44.3±6.4)及(10.8±3.1)mU/L。均为高血压组高于冠心病组,二者又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及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为对照组大于冠心病组,二者又大于高血压组(分别为P<0.01及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冠心病患者均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降低是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敏感性的干预作用。我们测定22例高血压病人,22例正常血压者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高血压病患者氨氯地平治疗后(剂量5~10ml/d,疗程4周)的胰岛素敏感性变化。以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定葡萄糖代谢率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结果发现:(1)高血压病人氨氯地平治疗后血压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收缩压:17.4±1.5kPa(131±11.3mmHg)比21.3±2;3kPa(160±17.5mmHg),P<0.01;舒张压:10.3±1.0kPa(77±7.5mmHg)比12.5±1.6kPa(94±11.7mmHg),P<0.01],总有效率达90;9%;(2)合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高血压病人治疗后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增高(4.84±0.67mgkg-1/min比6.35±1.28mgkg-1/min,P<0.01),而胰岛素敏感性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治疗后葡萄糖代谢率无明显变化(8.35±1.05mgkg-1/rnin比8.76±0.99mgkg-1/min,P>0.05),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高血压病人治疗后有10例(83.3%)葡萄糖代谢率恢复正常;(3)高血压病人不论是否合并肥胖,只要是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增强内皮素—1的缩血管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观察胰岛素对内皮素-1(ET-1)缩血管作用的影响,将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大鼠(WKY)的离体主动脉环置于高出生理浓度的胰岛素环境中。结果发现:ET-1对WKY/SHR离体血管环的作用特点是低浓度下明显收缩,随着浓度的增加收缩作用显著增强,血管去内皮后增强程度减弱;与WKY血管相比,SHR血管达到最大收缩的时间显著延长。加入胰岛素后,ET-1对WKY和SHR主动脉环收缩或舒张的反应特点相同,但作用强度明显加强,WKY增加的最大收缩为24%而SHR为16%(P<0.05或P<0.01)。认为:(1)高血压动脉血管对ET-1具有耐受性;(2)胰岛素对ET-1的缩血管作用具有增敏性,增敏程度不受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影响;(3)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增敏作用参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HIT细胞的体外试验,探讨了甲磺丁脲及优降糖抑制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和钾的外流、促进细胞外钙离子的内入和胰岛素释放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且对此两种药物的作用强度及特点进行了比较。二者与β细胞受体的亲和常数分别为0.4±0.1nmol/L和2.5±0.5μmol/L;抑制86Rb+外流的IC50分别为0.7±+0.5nmol/L和1.9±0.8μmol/L;促进细胞内钙离子升高的ED50分别为0.9nmol/L和2.4μmol/L,刺激胰岛素分泌的ED50则分别为1.0±0.4nmol/L和4.3±2.2μmol/L。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激动剂──二氮嗪(0.4mmol/L)能在上述各个环节阻断优降糖对β细胞的作用;而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尼莫地平(1μmol/L)则能在不影响86Rb+外流的情况下显著减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进而抑制HIT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表明此类药物能在不影响腺苷酸环化酶─cAMP系统的情况下,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膜上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的关闭,导致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的开启,进而触发了细胞外钙离子的内入和胰岛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11.
链脲佐菌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用胰岛素治疗6天后,治疗组(n=4)与未治疗组(n=20)比较:(1)体重和血清胰岛素浓度显著增加,而摄食量,饮水量和血糖均显著降低;(2)脂肪细胞膜胰岛素结合率显著降低,其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但受体亲和力没有改变;(3)基础(不加胰岛素时)和胰岛素刺激的脂肪细胞葡萄糖氧化均显著增加。提示胰岛素治疗虽使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但可显著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即可使受体后胰岛素抵抗减轻。  相似文献   

12.
作者测定了链脲佐菌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膜对胰岛素特异结合率、肝细胞膜胰岛素介体释放和脂肪细胞葡萄糖氧化。结果表明:(1)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膜对胰岛素特异结合率较正常大鼠显著增加,其胰岛素受体亲和力没有改变,但受体数目增加;(2)大鼠肝细胞膜加胰岛素诱导时,糖尿病鼠肝膜释放的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力的胰岛素介体量较正常大鼠显著减少;(3)在糖尿病大鼠,基础的和胰岛素刺激的脂肪细胞葡萄糖氧化较正常大鼠显著降低。提示胰岛素介体释放量减少可能是引起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对7例不稳定的Ⅰ型糖尿病病人应用胰岛素注射笔(NOVO-PenI)代替传统的注射器进行多次胰岛素注射的强化胰岛素治疗(IIT)的结果。经1个月对照期和3个月观察,结果采用IIT治疗后,全部病人空腹/餐后血糖由对照期10.6±2.5/16.2±3.9mmol/L降至正常6.5±0.9/7.0±2.2mmol/L,HbA_1由IIT前平均10.2%降为8.2%(正常6~8%),7个时点(餐前、后1 1/2小时及夜间)血糖和游离胰岛素曲线由波动转为平稳,说明IIT能有效地控制不稳定Ⅰ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而使用胰岛素注射笔优于传统的注射器,不仅携带使用方便而且无痛。因而使得这种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案更加可行。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过对15例家族性高血压病患者和10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当的正常对照者的比较发现,两者的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相当,均正常;但家族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糖和胰岛素的反应曲线下面积显著性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恢复时间显著延长。这证明:家族性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抗性,并且家族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进一步分析发现,其特异性胰岛素结合率与基础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以及服糖180分钟内血糖反应曲线下面积无关,但与服糖后180分钟内胰岛素反应曲线下面积呈负相关。这提示,家族性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缺陷,可加重胰岛素抗性,但不是产生糖耐量减低和胰岛素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正常大鼠、糖尿病大鼠、INS治疗的糖尿病大鼠及单纯注射INS的正常大鼠的主动脉进行了形态学的对比观察,并测定了各组大鼠的血糖、血脂、过氧化脂质和血清INS水平。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的主动脉出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即内膜增厚、内皮下间隙加宽、内弹力板破坏、内膜和中膜浅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及细胞内脂滴等。INS治疗组大鼠,虽然INS缺乏得到补充,DM状态下的糖、脂质代谢紊乱得到明显纠正,但是主动脉出现类似DM组的病变,且病变程度重于DM组。注射INS的正常大鼠,血清INS水平明显增高,主动脉病变与前两组相比,相对更重。结果表明,INS缺乏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由于高血糖,高血脂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AS的发生;而胰岛素水平过高(绝对或相对的),在DM-AS的发病中,直接或间接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的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人中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的关系,对40例NIDDM合并冠心病的男病人与36例未合并冠心病的NIDDM男病人的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血脂、载脂蛋白等进行比较,并对其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DDM病人中的ISI与冠心病呈显著负相关(OR0.237,95%可信区间0.0909~0.6167,P=0.0032),这种相关独立于年龄、肥胖、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提示胰岛素抵抗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38例高血压病患者血脂与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8例高血压病(EH)患者及24例正常人空腹血清胰岛素(Ins)、C肽(CP)、血糖(S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po)含量进行测定,并推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EH组Ins、CP升高,但ISI显著降低,表明EH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同时伴有TG、TC、ApoB100、脂蛋白(a)[LP(a)]升高,HDL-C、ApoAI降低。相关分析表明,EH患者Ins与TG、ApoB100、LP(a)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ApoAI呈显著负相关。ISI与TG、ApoB100呈显著负相关,提示EH患者IR可能是影响脂代谢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生长抑素抑制胰岛素分泌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生长抑素抑制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我们以HIT细胞为模型进行体外实验,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其对胰岛素分泌、钙离子跨膜电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细胞内钾离子外流以及HIT细胞腺苷酸环化酶和cAMP水平的影响。发现生长抑素能在不影响HIT细胞腺苷酸环化作用以及细胞内外钾离子分布的情况下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伴有钙离子跨膜流动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升高。百日咳毒素可拮抗生长抑素的这种抑制作用。这些资料表明,抑制细胞外钙离子通过百日咳毒素敏感性的G-蛋白调节的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进入胰岛素分泌细胞,是生长抑素抑制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吡磺环己脲对糖尿病大鼠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及正常大鼠灌服吡磺环己脲10天后空腹血糖较服药前分别下降25.9%和40%,肝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显著增加,空腹胰岛素水平无明显改变,胰岛素受体亲和力没有增高。提示吡磺环已脲的持续降血糖效应可能与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从而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新诊NIDDM人群中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观察了401例新诊NIDDM血浆胰岛素与血压的关系。血浆胰岛素较高组(INS2h≥82mU/L)高血压患病率为45.8%(33/72),明显高于较低组(INS2h<82mU/L)的27.4%(90/329),血压水平也较高(88P18.8±0.4kPavs17.7±0.2kPa,DBP12.0±0.2kPavs11.4±0.1kPa,P=0.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排除年龄、性别、BMI、血糖等混杂因素影响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与SBP显著正相关(P<0.01),与DBP边缘相关(P=0.05)。提示现行放射免疫测定的糖负荷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是致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