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细菌的试管内敏感度能被血清或血浆羧苄青霉素浓度为100微克/毫升所抑制的细菌属于对羧苄青霉素敏感菌株。根据这一标准,大多数致病性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球菌(肠球菌除外)对羧苄青霉素十分敏感(表1)。细菌可产生对羧苄青霉素耐药的菌株,  相似文献   

2.
<正>苄星青霉素又称长效青霉素、长效西林、二苄乙二胺青霉素,是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与适量缓冲剂及助悬剂混合制成的无菌粉末。在临床中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或需长期血药浓度的风湿病、肾病等患者,以预防链球菌感染[1],还用于治疗梅毒和钩端螺旋体病等[2]。一般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此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颗粒大,极难溶于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药与传统应用的有效药物进行对比,是评价新药疗效的重要方面。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新的化学合成药物咪唑甲酸乙酸乙酯(ethy14(5)-imidazol ecarboxylate简称咪唑酸酯,代号“751”)自研制以来,无论在动物试验方面或临床上都未曾与治疗钩体病的有效药物青霉素进行过对照观察。我们用钩端螺旋体敏感动物金地鼠,就“751”与青霉素对钩体感染进行了对照试验,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讨论钩端螺旋体型特异性脂多糖(简称LPS-F_4)抗血清的制备方法及其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LPS-F_4抗血清的调理素活性及保护特性,以及用LPS制品给动物免疫后对钩端螺旋体感染的保护能力。一、钩端螺旋体LPS-F_4抗血清的制备与特性:以LPS-F_4(10毫克/毫升)与福氏完全佐剂混合给家兔皮内接种,或以LPS-F_4致敏红细胞作家兔腹腔免疫,并以同型制品的类似剂量给豚鼠、小白鼠及澳洲跳鼠接种。结果发现所有动物在免疫第21~28天,血清中抗体效价达最高峰。如不给追加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探讨诺氟沙星抗菌药物对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菌株抑制和杀菌的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药物,进行两种不同方式培养的钩体菌,在低倍或高倍镜下观察抑菌及杀菌情况。结果 用两种不同方式培养钩体菌,药物浓度在0.032~0.064mg/ml剂量下有抑制和杀菌的作用。结论 在体外培养的钩体菌对诺氟沙星有较好抑杀效果,能否替代青霉素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75例厌氧菌感染的病人,单独应用羧苄青霉素治疗,或常规应用氯林可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并比较了这两种疗法的效果。这75例的感染部位为胸腔、肺脏、腹腔及盆腔等。其中37例合并需氧菌感染,其中大肠杆菌占32例。这37例中17例用氯林可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余20例单用羧苄青霉素治疗。所分离到的厌氧菌除2株外,都对2微克/毫升的氯林可霉素及100微克/毫升的羧苄青霉素敏感。不敏感的2株中,1株为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静注青霉素治疗重症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的疗效。受试对象为重度(血清肌酸酐177μmol/L)和晚期(住院前病程>4天)钩体病患者42例。入院时无尿、有其他疾病、精神错乱或昏迷者不列为受试对象。受试者以随机双盲法分为两  相似文献   

8.
青霉素     
青霉素是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有十五种不同的青霉素制成各种制剂及复合制剂。本文介绍两类不同的青霉素(使用历史较久的和新的)的临床应用。根据临床应用与抗菌活性,青霉素可分为主要的四大类——苄青霉素及其类似制剂;对青霉素酶稳定的青霉素;广谱青霉素及抗绿脓杆菌青霉素。此四类均系杀菌药物。苄青霉素苄青霉素对某些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特别强,耐药性十分罕见,有的细菌甚至未见有耐药菌株形成。β—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除少数少见的南非耐青霉素菌株)、脑膜炎双球菌、梅毒螺旋体、梭状芽胞杆菌属均对青霉素敏感,因此对以  相似文献   

9.
介绍四种新型抗菌素(一)羧噻吩青霉素(Ticarcillin)按噻吩青霉素是一种新型半合成青霉素,其抗菌谱及药理性能与羧苄青霉素基本相同。最近对304株固紫阴性菌的实验研究,肯定了这一抗菌素在试管中对绿脓杆菌比羧苄青霉素更为有效。对其他肠道杆菌则与羧苄青霉素相仿。羧噻吩青霉素的剂量比羧苄青霉素为小,静脉注射为300毫克/公斤体重/日  相似文献   

10.
青霉素(Penicillin)是半个世纪来应用于医药方面的一枝独秀,从它之后,临床上又出现数十种抗菌素,至今无论在疗效及抗耐药性上,青霉素可算是抗菌素家族中的侨侨者。目前,临床治疗较普遍使用的为青霉素G(苄青霉素),是一种由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天然青霉素。其结晶粉末在室温下保存,效力可保持2~3年。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强大,低浓度可抑菌、高浓度  相似文献   

11.
田芳  田平 《工企医刊》2003,16(3):80-81
目前,青霉素仍是治疗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随着临床药学研究的深入,对其适应症、使用方法和副作用也有新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1 青霉素的适应症青霉素分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两类,前者以青霉素G最常用,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螺旋体和放线菌亦有效,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病毒无效;半合成青霉素常用的有新青霉素Ⅱ、Ⅳ、邻氯青霉素和双氯青霉素,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还有广谱的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和磺苄青霉素等,主要用于其它抗生素无效的严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病的急性期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如脑膜炎、脑炎、感染性精神病等。也可以先表现一般钩端螺旋体病症状,以后出现早期或晚期神经系统后发症。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基本上是一种败血症过程,钩端螺旋体可侵入脑脊液,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国外除脑膜脑炎型钩端螺旋体病外,有关钩端螺旋体神经系统后发症的报道很少,只限于个别案例。近年来国内对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的报道和研究比较多,资料也比较完整。湖北省于1958年以来,江苏省于1961年以来相继发现一些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宜春市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为探讨其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以便制定防制措施,对宜春市1990~1999年钩体病的流行状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 sensu lato,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在啮齿动物间传播,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外耳(Weil)于1886年首次报道该病,故又称为外耳病(Weil diseases).1915年稻田(Inda)等首次在用外耳病患者血液注射的豚鼠肝组织中发现钩端螺旋体.1937年汤泽光在广州首次报道3例外耳病.1995年时曼华报道该病分布于全国26个省、市及自治区(未包括台湾省在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力霉素对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的预防效果.方法分别在28℃和37℃培养进行抑杀效果观察.将钩体接种的金黄地鼠分为直接感染组、感染前给药组、感染后给药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临床表现、体温变化、心脏血和尿培养结果及肝、肾组织病理学改变;选定钩体病流行区,采用双盲法,将人群分为服用强力霉素组和安慰剂组,分别观察两组的发病情况和服用强力霉素后的副反应情况.结果在28℃条件下强力霉素对钩体具有较强的抑杀效果,对15群15型钩体最小抑杀菌浓度分别为2μg/ml和4 μg/ml;模拟人体体温(37℃培养)条件下强力霉素含量为0.25 μg/ml时,对钩体仍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含量0.125 μg/ml时,仍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观察到直接感染组和感染前给药组部分金黄地鼠出现血尿、尿色金黄等钩体病临床表现;肝、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其病变程度以直接感染组最为明显,感染前给药组次之,感染后给药组最轻;现场人群服用强力霉素组无病例发生,服用安慰剂组出现5例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服用强力霉素组仅1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刺激症状.结论通过抑杀试验、动物实验和现场人群投服实验等系列研究,均证实了强力霉素对钩体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作为钩体病流行和暴发的应急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世界各地都有本病流行。本文扼要介绍了数年来国外钩体的研究动态。一、钩端螺旋体的分类多年来钩体被分为两大群,即寄生性钩体(致病性钩体)与腐生性钩体(非致病性钩体、水生钩体或双曲钩体)。1965年钩体分类委员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钩体分为两个种,一为“存疑”钩体(L.interrogan),代表寄生性钩体,另一为双曲钩体(L.bif-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和流产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对畜牧业的危害很大。 [病原] 钩端螺旋体根据生物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双曲钩端螺旋体和问号状钩端螺旋体两大群,前者为非致病性或腐生性钩端螺旋体,后者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Leptospira alstoni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基因型。方法 应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研究仅在我国分离发现的三株Leptospira alstoni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基因型,并与MLST数据库收录的当前中国流行血清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成功将三株菌株7个管家基因扩增出来,基因测序结果通过与MLST数据库比对,发现这三株菌株MLST结果并不能匹配数据库中已有MLST基因型,表明这三株菌株具有三种不同的MLST基因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这三株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形成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析,与当前在中国流行的七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血清群明显不同。结论 发现三种不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MLST基因型,这些结果为未来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分子分型、溯源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家兔钩端螺旋体自然感染调查黄自英1钩端螺旋体(钩体)的带菌动物种类繁多,目前全世界至少发现200多种动物携带钩体。四川已从24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而对家兔进行钩体血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于1987年、1991~1994年间对四川金堂...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肝肾肺的损伤.目前,在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预防方面,都缺乏较好的候选抗原.与此同时,在基因水平研究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机制又存在一定的困难.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水平研究生物体蛋白质组成的一门学科.因此,钩端螺旋体的研究可以从其蛋白质组水平,借助蛋白质组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去发掘新的诊断技术和疫苗候选抗原,以及阐明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