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儿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淋巴管瘤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7例)、穿刺(2例)病理证实的9例小儿淋巴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行平扫加增强CT扫描,4例仅行平扫。结果:9例淋巴管瘤,6例位于颈部,其中1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向肩背部生长,2例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后腹膜,CT表现为多房(8例)或单房(1例)、薄壁囊肿,7例囊内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2例囊内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是囊状合并海绵状淋巴管瘤伴囊内出血,1例是囊内有出血,CT值4—50HU。5例强增扫描,3例囊壁及间隔有强化。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及内部特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淋巴管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疏松的间隙组(25例,颈部、腋窝、纵隔、腹腔)、内脏组(1例)和体表软组织组(6例,包括胸壁3例、四肢2例和臀部1例).最常见的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内有分隔,囊壁菲薄,壁与分隔可强化.结论:淋巴管瘤的CT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依赖于其生长部位及内容物的成分.CT对大多数病例定位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搜集了我院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表现,并探讨在诊断中的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囊性淋巴管瘤6例。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6~60岁,平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脾淋巴管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脾脏淋巴管瘤主要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可有分隔及分叶,囊壁及间隔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脾脏淋巴管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6.
肺淋巴管肌瘤病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特点,旨在探讨其对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的胸部影像表现,包括常规扫描、横轴面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结果:12例成年女性患者胸部MSCT典型征象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常规层厚图像显示囊腔影的径线5~30mm,较小的囊腔影不能显示明确的薄壁。薄层重组和MPR图像可明确显示囊腔壁,壁厚<2mm,囊壁可见散在的血管断面影和血管穿插其中。气胸5例,乳糜胸3例,1例合并前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MPR对该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判断病变进展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必要时需行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管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眼眶淋巴管瘤的临床与CT表现,患者术前均行CT横断位扫描,其中5例加冠状位扫描,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8例中,3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呈椭圆形,位于肌圆锥外间隙;5例为弥漫性肿块,同时累及肌圆锥内外间隙及眼睑,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3例呈等密度(与眼外肌密度相比),5例呈混杂密度,其中4例肿瘤内有囊性低密度,1例有高密度;增强的5例中,4例显示不均匀强化,1例不强化。结论常规CT扫描能清晰显示眼眶淋巴管瘤的部位、形态及内部结构,加上冠状位扫描能准确判断其位置与毗邻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搜集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应用Aquilion1.42软件工作站对CT图像进行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 12例病变均为单发。CT平扫病变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CT值39~48HU,边缘清晰;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且较均匀,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其中3例包绕颈总动脉和颈内、颈外动脉,9例骑跨于颈动脉分叉处,压迫颈内动脉向后外推移、颈外动脉向前或前内推移。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可以对颈动脉体瘤作出定性、定位诊断,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边界、构成、密度、钙化、间隔和增强方式. 结果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形态不规则;呈多囊结构,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囊肿组成;间隔多且均匀一致,强化后明显;瘤体密度值偏高,无强化;钙化率高,局限于瘤壁和间隔. 结论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在形态、构成、间隔、钙化和密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重组有助于发现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并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肺淋巴管癌病的多层螺旋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性淋巴管癌病(pulmonary lymphangitic carcinomatosis,PLC)以转移癌细胞在淋巴管内弥漫性生长为特征,是肺转移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X线表现易与其他肺间质性病变相混淆,临床确诊较困难。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PLC影像学诊断得以更加清晰显示。本文  相似文献   

11.
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 探讨CT对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4例囊性淋巴管瘤 ,男 6例 ,女 8例 ,年龄1~ 5 7岁。所有病例均行CT扫描。回顾性分析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根椐囊性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分为头颈 4例、躯干 3例、内脏 7例 ,除 1例伴出血者外 ,病灶密度均匀 ,CT值均类似于水 ,在± 10HU之间。病灶大小直径 5~ 15cm ,边界清楚 ,相邻的组织受压移位。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 ,囊内可有分隔 ,囊壁薄 ,可强化。所有病例病程 1~ 10年 ,平均 ( 4 .5± 1.6)年。除伴出血1例外 ,其余病例均无疼痛 ,3例稍有躯干不适。结论 CT可以清晰地了解囊性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以及病灶累及范围 ,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明忠  周建胜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73-1076
目的:探讨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腹部脏器外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CT显示6例单囊;7例多囊,2例呈弥漫微囊;无壁7例,囊壁菲薄4例,增强后无强化;厚壁2例,增强后强化;5例有分隔,增强后强化;钙化1例;肠系膜血管征2例;11例囊内为均匀水样密度;肿块最小2 cm,最大32 cm.结论:腹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单囊或多囊,部分较大肿块呈分叶状,无壁或壁菲薄,囊内密度均匀,为水或更低密度,少见钙化,肠系膜血管征为其特征性表现,CT对定位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相关性,以提高CT诊断本病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肠系膜淋巴管瘤CT与病理表现.结果 16例中起源于小肠系膜10例,大网膜5例,小网膜1例.病变位于腹腔7例,跨腹腔、盆腔6例,盆腔3例.4例单房型淋巴管瘤呈圆形、类圆形;12例多房型淋巴管瘤中类圆形2例,哑铃形2例,爬行式或塑形式生长或呈口袋征8例.囊壁及分隔呈线状或网格状.囊腔内容物呈囊性密度10例,囊实性密度6例;另见含脂肪4例,钙化2例.12例囊壁及间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囊性或囊实性囊腔不强化.6例病变内见血管穿行,穿行血管不为肿瘤提供血供.16例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中囊性淋巴管瘤1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16例病变中4例没有血管成分,12例含5% ~30%不等血管,病变内血管成分与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容物是否强化没有关系.结论 爬行式生长,口袋征,血管穿行征,条形脂肪征,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渐进性强化而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成分不强化特点相结合,CT检查可以对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评价影像学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淋巴管瘤,其中行CT检查22例,MRI检查8例,3例经CT增强扫描,2例行MRI增强。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淋巴管瘤19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薄壁肿块,密度均匀;海绵状淋巴管瘤5例,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缘不规则;血管淋巴管瘤3例.可有不均匀强化及“液-液”平面表现。单纯淋巴管瘤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颈外侧部囊性肿块的CT表现,探讨该区域囊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外侧部囊性肿块(囊肿20例,肿瘤性病变15例,炎性病变8例)的CT表现,包括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特点、肿块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间隙的关系等.结果 囊肿、肿瘤及炎性肿块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20.3岁、49.4岁、33.3岁.66.67%(18/27)单发病变为囊肿,56.25%(9/16)多发病变为肿瘤性病变.肿块位于咽旁间隙10例,颈血管间隙22例,颈后间隙6例,腮腺间隙3例,胸锁乳突肌外侧2例.70%(14/20)囊肿边界清晰壁薄,66.7%(10/15)肿瘤性病变壁厚薄不均,75%(6/8)炎性病变周围可见炎性渗出表现.囊肿囊壁无或轻度强化,多数肿瘤及炎性病变囊壁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CT能对颈外侧部囊性肿块准确定位,结合囊性肿块的囊壁、囊内外及CT强化特点有利于定性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对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2例临床诊断为心血管畸形的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结果 在手术证实的39处心腔外大血管畸形中, MSCT与手术的符合率为94.8%,经胸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符合率为82.1%;对手术证实的28处心腔内畸形,MSCT的诊断符合率89.3% ,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符合率为100%.MSCT与经胸心动超声图在诊断心腔外大血管畸形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诊断心腔内畸形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MSCT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肺动脉等大血管及其分支的走行、形态,为心外大血管畸形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MSCT结合经胸超声心动诊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已基本取代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诊断椎动脉变异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椎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MSCT诊断椎动脉变异46例,回顾性分析椎动脉变异的CT表现。结果:46例椎动脉变异中,椎动脉发育不良24例(右椎动脉发育不良18例,左椎动脉发育不良5例,左、右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椎动脉起源异常13例(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1例,左椎动脉起源于左颈总动脉1例,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1例);椎动脉行径异常3例(右椎动脉行径异常1例,左椎动脉行径异常2例);单侧双支椎动脉变异2例(均为右侧双支椎动脉);窗式椎动脉变异4例。结论:MSCT是无创诊断椎动脉变异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