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可分两大类: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与糖尿病病程和高血糖代谢系乱有关,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病变,已被糖尿病眼和肾脏的微血管病变所证实.  相似文献   

2.
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病变化.近年研究表明,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AMs)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了解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中的作用;检测vWF水平,探讨粘附分子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1-3].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仍未阐明,日前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也证明,单纯控制血糖或纠正脂代谢紊乱难以有效制止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因此,阐明精尿病诱发血管病变的机制,寻找关键靶点,进行多途径、多环节的联合干预,才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亦是四大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病理性血管新生是其发生的重要病理表现,系统地阐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研究进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静 《广西医学》2007,29(1):40-4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临床确诊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78例糖尿病患者中有71例下肢血发生不同程度病变,发生率为91%,以腘动脉以下的中小血管病变为主,尤以足背动脉显著.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r,TSP)的含量,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TS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糖尿病有血管病变组血液中TSP含量又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P<0.01).结论 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与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有关,是反映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高度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多种因素参与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研究表明,亚临床炎症状态参与了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1].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IL-6)、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都与Ⅱ型糖尿病及血管病变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二磷酸腺苷(ADP)水平的改变及其关系,从而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诊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血管病变,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引起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研究提示,尿微量白蛋白、血或尿β2-微球蛋白的变化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同时也是心、脑、肾等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现代医学在防止高糖性内皮损伤方面主要是控制血糖,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血管早期损伤方面有其特色,痰瘀同治法能够有效改善和治疗糖尿病血管的病变,痰瘀同治方将可能通过祛痰活血来早期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家庭成员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如促血管形成、诱导胚胎发育、促进神经生长等功能,促进细胞增殖是其主要作用之一.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bFGF的水平,观察其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探讨糖尿病血管病变可能的发生机制,为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2型糖尿病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普勒流速仪对174例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进行测定,根据是否伴有周围血管病变分为2组,比较踝肱指数的差异;根据周围血管病变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组,比较其踝肱指数的差异。结果:174例2型糖尿病有周围血管病变16例,发生率9.20%。无周围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为0.98±0.14,明显高于有周围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0.76±0.13,p<0.05;重度周围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为0.32±0.16,明显低于轻度周围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0.82±0.15,p<0.05。结论:踝肱指数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密切相关,是2型糖尿病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的有效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情况及血浆脂联素的浓度,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正常组40名;2型糖尿病组66例,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36例,合并代谢综合征30例.用ELISA法检测血浆脂联素浓度,多普勒显像观察下肢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正常组血浆脂联素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高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组(P<0.05).下肢血管病变以合并代谢综合征组最明显,脂联素浓度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脂联素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相关,脂联素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预测其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张虹  苏小勇 《包头医学》2007,31(4):244-244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发生主要与下肢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有关。20%~50%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包括下肢的痛性神经病变及感觉麻木或感觉缺失,故糖尿病患者易在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生足部损伤。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使血液循环不良而导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2例,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组(A组)32例,无大血管病变组(B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C组).分别测定三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大血管病变患者(P<0.05).结论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对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林潮 《医学争鸣》2005,26(19):1786-1786
0 引言冠心病是糖尿病的重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危害人类健康及其严重的疾病. 不少学者认为糖尿病(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血栓调节蛋白(TM)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 我们测定DM2 82例血栓调节蛋白,观察血管病变如下.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脂代谢紊乱,这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我们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血脂含量,并与正常组相比较,探讨它们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因其诊断的滞后性,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大血管病变时,往往已发生无法逆转的血管损伤,因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成为全球疾病重大负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及早期治疗进展,旨在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血管生成素样蛋白类似于血管生成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本文对血管生成素样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患者48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54例,健康体检者50例,进行血常规和血流变学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有微血管并发症变形性能指标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对糖尿病的监控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导致足或下肢组织坏死,并且往往由于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溃疡和坏疽,成为糖尿病足.1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将发生足溃疡或坏疽,因糖尿病造成的下肢截肢率比正常人高5~15 倍.周围血管病变是 糖尿病足的重要发病原因,也是其预后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复杂且尚未明确.研究表明,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多元醇通路、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己糖胺通路、蛋白激酶C系统、氧化应激和补体系统等产生的多种生物效应有关.文章就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