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免疫夹心法检测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3d内、第5、7、10、14天血浆NSE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观察血浆NSE含量与患者Hunt氏分级及G()S预后评分的关系.结果患者血浆NSE的高峰值出现在发病5d以后,Hunt氏分级Ⅰ、Ⅱ级的患者血浆NSE在发病第5,7d时较对照组高,P<0.05,发病3d内血浆NSE浓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Ⅲ、Ⅳ、V级患者的血浆NSE水平在发病14d内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较Ⅰ、Ⅱ级的患者血浆NSE升高更明显,在第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患者平均血浆NSE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r=0.57,P<0.01),与患者的预后成正比(r=0.61,P<0.01).结论动态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NSE有助于我们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ET和NO在脑出血中的变化以及硫酸镁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脑出血(ICH)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硫酸镁干预治疗,探讨镁离子在脑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45例ICH患者分为两组,出血组25例,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出血干预组20例,加用25%的硫酸镁20ml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分别检测起病第1、3、7、14d的血浆ET和血清NO水平,并且分析血浆ET、NO变化水平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大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出血组患者血浆ET水平在起病第1、3、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第3d为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第14d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且ET水平在起病第3d随出血量的增大而升高,而与病情轻重及出血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出血干预组第3、7d血浆ET水平均低于出血组(P<0.05),且ET水平下降快,至第7d已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出血组患者血清NO水平在起病第1d即达高峰,起病第1、3d N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以后逐渐降低,至第7d恢复至对照组水平.NO水平与病情轻重、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量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出血干预组与出血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ET与NO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CH患者急性起病后,外周血中ET和NO均有显著变化,说明二者参与了ICH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血浆ET水平的升高程度与脑出血量有一定关系.用硫酸镁干预后,ET水平较非干预组显著降低,表明镁离子在ICH的急性期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U)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30例SAH患者及26例健康自愿者ET含量。结果(1)SAH患者血浆ET含量为19.75±10.08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ET含量为9.69±3.91pg/mL,SAH组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越大,血浆中ET含量越高,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病率也高。(3)SAH后血浆中ET水平的变化趋势,有可能作为推测疾病发展及予后判定的一个指标。结论ET在SAH疾病的进展,特别是CV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采集40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放免法检测脑脊液中ET-1浓度。结论 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ET-1浓度即有明显升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血管痉挛患者ET-1浓度明显高于未痉挛者。结论 脑脊液中ET-1浓度的升高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心房钠尿肽(ANP)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及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动态测定42例SAH患者发病后第1~3天和第7天、第14天的血浆ANP、血钠水平及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 42例SAH患者中,28例出现CSV,其血浆ANP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无CVS者(P<0.05);CVS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于无CVS患者(P<0.05);SAH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ANP水平与血钠浓度呈负相关(r 2=-0.778和r3=-0.653;P<0.01和P<0.05);出血后第7天的ANP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3=0.702,P<0.05);病后第7天和第14天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与血钠浓度呈负相关(r 2=-0.693和r 3=-0.653,均为P<0.05).结论 ANP可能导致了SAH后的低钠血症,并在早期CV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基底节出血患者急性发作期、恢复期体内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探讨它们在基底节出血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基底节出血组66例,健康对照组54例。基底节出血组分别于入院次日、第7天、第21天空腹静脉采集血液标本。用RIA—Kit(ET、TNF-α)、电化学发光法(NSE)测定其含量变化水平。结果基底节出血组各时间的ET、TNF-αNSE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T、TNF-α发病次日与第7天含量变化不显著(P〉O.05),与第21天含量变化显著(P〈0.01);NSE发病次日含量与第7、21天比较显著(P〈0.01),第7天与第21天含量比较不显著(P〉0.05)。结论ET在人和动物的脑、脊髓中均有广泛的分布,通过ET受体(ET-R)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及内皮细胞,引起强烈的缩血管效应;TNF-α是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多效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来源于星形细胞、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巨噬细胞;NSE对神经元损害极为敏感,是神经元损害的标志酶,其主要存在于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浆中。基底节出血发生后颅内压明显升高,脑组织灌注量下降、缺血、缺氧、脑水肿等,刺激星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巨噬细胞等合成ET、TNF-α增加,在缺氧、缺血或中毒的情况下,神经元细胞膜完整性遭破坏,使NSE从细胞内进入细胞间隙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外周循环,从而使NSE含量急剧升高。因此在发病次日检测其结果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恢复期由于颅内压升高、缺血、缺氧、脑水肿等症状逐渐得以改善,受损细胞逐渐得以修复,此时ET、NSE和TNF-α含量较发病次日逐渐下降,但由于其修复过程极为缓慢,因此ET、NSE和TNF-α含量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故测定ET、TNF-α、NSE含量有助于基底节出血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3例ICU中行机械通气的ALI/ARDS患者,用改进的德国JAEGER公司Ecoscreen呼出气冷凝液收集器收集EBC标本,同时收集血清标本;并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EBC和血清中TNF-α的浓度,分析患者EBC和血清中TNF-α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ALI/ARDS患者EBC及血清中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38.24±3.54)pg/ml vs.(11.52±9.71)pg/ml,(105.52±24.91)pg/ml vs.(32.71±9.11)pg/ml,P<0.01]。2第1天、第3天及第7天ARDS组患者EBC中TNF-α水平均高于ALI组,P<0.05。3ALI组EBC及血清中TNF-α水平:第1天与第3天相比、第3天与第7天相比,EBC及血清中TNF-α水平存在差异(P<0.01);ARDS组EBC及血清中TNF-α水平:第1天与第3天相比、第3天与第7天相比,EBC及血清中TNF-α水平存在差异(P<0.01)。4病死组EBC中TNF-α水平在第1天和第7天高于生存组(分别为P<0.05和P<0.01)。5病死组EBC、血清中TNF-α水平于第1天和第3天及第3天和第7天相比,P<0.01;生存组EBC、血清中TNF-α水平于第1天与第3天及第3天与第7天相比,P<0.01。6EBC中TNF-α水平与PaO2/FiO2(P<0.01)、PaO2(P<0.01)及APACHEⅡ评分(P<0.05)呈正相关,与AaDO2/PaO2呈负相关。结论:TNF-α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ALI/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用EBC检测ALI/ARDS患者TNF-α的变化较血清灵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血脂变化在炎症反应中的意义。方法符合SIRS诊断4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3和第5天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3mL,测定HDL、LDL、TC、TG和TNF-α,并设对照组。结果SIRS患者血浆HDL、LDL、TC、TG入院后各监测点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P<0.05),HDL入院第3天为最低,并且降低更为显著(P<0.01)。SIRS患者TNF-α入院后各监测点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HDL、LDL、TC、TG与TNF-α具有相关性(P<0.05,P<0.01)。结论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时,HDL、LDL、TC、TG水平下降,并且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提高血脂和脂蛋白水平,有助于缓解病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脂联素水平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于湖北文理学院附属谷城县人民医院就诊的SAH患者64例,并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为对照。其中SAH患者中有27例发生DCI,37例未发生DCI,分别纳入DCI组和非DCI组。分别于SAH发生后1、3、7、10、14、21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 DCI组改良Rankin评分高于非D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但两组世界外科医师联盟(WFNS)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和动脉瘤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发生后血浆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于出血后7d达到最低,7~21d血浆脂联素水平逐渐升高。SAH组出血后3、7d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8);DCI组出血后3、7、10、14d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非D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密切相关,出血后3~14d,脂联素的水平降低可能与DCI的发展相关,推测提高脂联素水平可预防脑血管痉挛和D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乌司他丁对急危重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阻断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急危重症患者治疗和转归的整体作用,探讨其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14例急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13分,随机分为用乌司他汀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第1、3、7、10天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血常规,肝、肾功能及APACHEⅡ分值,ICU住院天数、病死率、发生MODS例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第3、7天的IL-1、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第7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对照组降低(P<0.05),第3、7天总胆红素(Tbil)低于对照组(P<0.05),第3、7天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P<0.05),第3、7天肌酐(Cr)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器官衰竭率、病死率、住ICU天数及第7、10天APACHEⅡ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具有抑制TNF-α、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保护肝、肾等脏器功能,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等作用,因此能阻断SIRS发展和MODS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ET)的水平及与左室质量比值(PLM)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71例CHF患者(CHF组,心功能Ⅱ~Ⅳ级)及3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血浆BNP、TNF-α、ET的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CHF组及对照组左室质量,并根据收缩压计算左室质量预计值,PLM=左室质量实测值/左室质量预计值×100%。结果CHF组的血浆BNP、TNF-α、ET水平及PL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BNP、TNF-α、ET水平与PLM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9、P<0.01, r=0.60、P<0.05, r=0.56、P<0.05。结论CHF患者血浆BNP、TNF-α、ET水平明显增高,反映心室重构的PLM异常,BNP与PLM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变化的影响。方法患者分为局部亚低温组和常规治疗组。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发病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时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患者血浆NT、CGRP和ET在第7天、第14天时下降,局部亚低温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常规治疗组血浆NPY在第7天、第14天时升高。结论局部亚低温可调节脑出血后血浆NPY、NT、CGRP和ET的浓度,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琛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109-1110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施他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及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6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施他宁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于第l、3、5、7天抽血测定血浆内毒素和TNF-α。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第l天的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及血浆TNF-α水平升高,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肯定,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下降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ACI患者45例设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7、hs-CRP及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入院后第1天,血清IL-17、hs-CRP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间差异显著,至第14天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入院第7、14天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1);血清IL-17在入院第1天与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正相关(P<0.05);hs-CRP、TNF-α水平在入院第1、7、14天均与脑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IL-17、hs-CRP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呈现动态变化过程,且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简称CTPI)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后脑血管痉挛(简称CVS)的价值。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接受治疗的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分别于出血后7,14天行CT灌注成像检查。择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参照组)的脑CT灌注成像数据作对比,最后对其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10例出现脑缺血症状,20例未出现脑缺血症状,与出现脑缺血症状组相比,20例无脑缺血症状组脑血流量(CBF)值出血后第14天明显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于出血后第10天、第14天明显延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脑缺血症状患者MTT值第7天开始即升高,出血后第14天21天仍然高于无脑缺血症状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CBF值出血后第7天开始降低,持续至第14天,脑血容量(CBV)值第14天时明显降低,出血后10、14、21天数值仍低于参照组(20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CT灌注成像能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的早期脑血管痉挛,其中CBV显著下降预测不可逆性脑梗死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IL-6及TNF-α的影响,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脑外伤常规治疗,治疗组早期加用高压氧及依达拉奉治疗28 d。于伤后第1、4、14天检测各组血IL-6及TNF-α水平;伤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的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第4、14天,治疗组的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有效降低颅脑外伤患者血清IL-6及TNF-α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影响。方法收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发病后3 d)40例,延期组(发病后3 d)9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点(3 d、5 d、7 d、10 d)的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DCI发生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IL-6、IL-1β和TNF-α水平在发病后5 d逐渐升高,发病后7 d开始下降,发病后10 d接近发病后3 d的水平(P0.05);延期组患者IL-6、IL-1β和TNF-α水平在发病后7 d逐渐升高,发病后10 d开始下降。早期组IL-6、IL-1β和TNF-α水平在发病后5 d、7 d、10 d均明显低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DCI发生率明显低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延期组(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降低DCI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段昌奉  成祥林 《临床医学》2007,27(12):78-80
目的 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癫痫患者血浆TNF-α和IL-1β的影响,寻找癫痫患者免疫治疗的方法.方法 将46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在第1天和治疗14 d抽血应用ELISA法检查TNF-α和IL-1β,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第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TNF-α和IL-1β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4 d后TNF-α和IL-1β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和发病初期明显下降(P<0.01),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七叶皂甙钠具有抑制TNF-α和IL-1β的表达和释放,从而抑制免疫机制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期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及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的关系。方法 48只受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只,均高脂饮食喂养。孕第7天,观察组制备AP模型,对照组仅开腹不制备AP模型。分别于孕第1、7、14天检测2组血浆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NF-α水平,并于孕第14天处死大鼠行胰腺组织评分;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浆TNF-α水平与TG、TC及胰腺组织病理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孕第7、14天血浆TG[(1.82±0.44)、(1.83±0.64)mmol/L]、TC[(2.23±0.64)、(2.18±0.54)mmol/L]、TNF-α[(252.49±31.83)、(248.20±44.22)ng/L]高于孕第1天[(0.55±0.21)mmol/L、(0.82±0.52)mmol/L、(78.22±24.10)ng/L](P0.05);对照组孕第7、14天血浆TG[(1.82±0.56)、(1.79±0.61)mmol/L]、TC[(2.19±0.72)、(2.21±0.71)mmol/L]高于孕第1天[(0.59±0.19)、(0.84±0.51)mmol/L](P0.05),孕第1、7、14天血浆TNF-α[(78.02±19.44)、(82.11±10.22)、(81.00±18.33)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血浆TG、T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第7、14天血浆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第14天胰腺组织病理评分[(9.22±1.29)分]高于对照组[(2.87±0.83)分](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孕第14天,观察组血浆TNF-α水平与TG(r=0.102,P=0.183)、TC(r=0.098,P=0.221)无线性相关,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r=0.562,P0.001)呈正相关。结论孕期高血脂性AP大鼠血浆TNF-α呈高表达,且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相关,可用于高血脂性AP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骨桥蛋白(OPN)水平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80例RA患者(观察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OPN水平和PWV,同时测定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OPN、血清hs-CRP、TNF-α水平和PW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 9.356、3.311、8.560、11.628).RA患者血浆OPN水平与PWV(r=0.425,P<0.01)、hs-CRP(r=0.342,P<0.01)和TNF-α(r=0.286,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RA患者血浆OPN明显增高,可能与体内炎性反应和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