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76 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当日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常规检查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记录患者血白细胞(WBC)、肌酐水平、主动脉CT 造影结果以及住院期间休克和死亡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ROC 曲线D-二聚体的理想截断值为2 988.6 μg/L FEU,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70.5%,据此将患者分为A 组[D-二聚体< 2 988.6 μg/L 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45 例]和B 组(D-二聚体≥2 988.6 μg/L FEU,31 例)。B 组发病时间和主动脉壁间血肿比例低于A 组,累及升主动脉比例和住院死亡比例高于A 组(均P<0.05)。2 组休克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短、累及升主动脉、无主动脉壁间血肿均为D-二聚体水平≥2 988.6 μg/L FEU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病时间长、未累及升主动脉、壁间血肿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为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心肌梗死患者30例进行临床观察,分别采取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患者在急性期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疾病的疗效观察及预后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惠光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412-14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64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72h(1.54±0.91)mg/L、第7天(1.32±0.86)mg/L,较恢复期第15天(0.49±0.31)mg/L、第30天(0.32±0.14)mg/L和健康体检者(0.31±0.81)mg/L明显增高(t=2.576、t=2.807,P〈0.01)。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情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64例肺癌患者为肺癌组,同期良性肺病变开胸的15例患者为对照组,测定2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5d及术后9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合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3.087,P<0.05),TNM分期Ⅰ期者低于Ⅱ期、Ⅲ期(P<0.05),小细胞癌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5);2组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存在随时间变化趋势(P<0.001),肺癌组自术后第1 天明显升高,术后第5天显著下降,至术后第9天时低于术前水平(各时段两两比较均P<0.05),对照组自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术后5天与术后第1天持平(P=0.174),术后第9天时下降至术前水平(P=0.631)。肺癌及对照组数据总体存在显著差异(P=0.005),除术后第5天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69),肺癌组术后各时段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P=0.009、术后第9天P=0.017)。结论肺癌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与TNM分期及细胞类型相关;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术后1d时明显升高,随后显著下降,至术后9d时低于术前水平,但仍高于同期良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肺栓塞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临床确诊为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其中40例采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38例采用半定量胶乳凝集法定性检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其进行评价。结果采用半定量胶乳凝集法敏感性为57.9%,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敏感性为100%,两种方法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急性肺栓塞排除诊断的首先筛选试验,更适合于急诊检测,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因素。方法选择老年住院患者329例,自动化邻苯三酚比色法测定血浆SOD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降低组(<129 U/mL)和正常组(≥129 U/mL),比较两组间主要临床指标的差异,分析引起SOD水平降低的因素。结果降低组患者的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细菌性肺炎和(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比例均较正常组高(P<0.05)。血浆SOD水平与年龄、CRP呈负相关(r分别是-0.447,-0.205,均P<0.05)。老年患者血浆SOD水平降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增长、CRP升高,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细菌性肺炎和(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结论高龄、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细菌性肺炎和(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是老年患者血浆SOD水平降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胡震字  俞进 《中国药业》2009,18(17):63-63
目的了解D-二聚体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意义。方法选择23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00例)进行比较。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于1.2mg/L的患者,观察组为125例(53.65%),对照组为11例(5.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继发纤溶亢进,使得多种凝血因子减少及D-二聚体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06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同时收集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94例健康人,对比分析老年社区重症肺炎患者、非重症肺炎患者和健康人之间血浆D-二聚体的差别。结果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较非重症肺炎组患者高,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用于辅助诊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舒血宁注射液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70 例血浆D- 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值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 例,观察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 次/d 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4000 U 低分子肝素钠(依诺肝素钠)1 次/d 皮下注射,两组均抗凝治疗10 d,检测和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D - 二聚体水平的改变。结果 170 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血浆D- 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观察组患者血浆D- 二聚体平均水平下降52.65%,对照组患者血浆D- 二聚体平均水平下降54.11%,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血宁注射液组累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钠组的25.9%(P<0.01)。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能有效降低恶性肿瘤患者血浆高D- 二聚体水平,明显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浆中D-二聚体(DD)含量变化。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50例AL住院患者分为AL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AL组按病程又分为初治组、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比较AL组与对照组以及初治组化疗前、后的DD水平。结果AL初治组、复发组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持续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初治组化疗前明显高于化疗持续缓解后(P〈0.05)。结论AL患者在初治组、复发组时DD水平明显升高,持续缓解时将为正常,AL初治组、复发组时存在凝血与纤溶系统激活,有继发纤溶亢进,随着化疗,完全缓解后继发纤溶亢进解除。AL中DD与病情状态密切相关,可以预测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合并恶性肿瘤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因素和D-二聚体水平。方法比较合脑卒中并恶性肿瘤患者28例(观察组)与无恶性肿瘤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58例(对照组A)以及有活动性肿瘤但无脑卒中组30例(对照组B),3组患者的临床因素、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为3.08~25.67μg/ml,平均为10.67μg/ml;对照组A D-二聚体水平为0.29~1.01μg/ml,平均为0.45μg/ml;对照组B D-二聚体水平为0.40~1.35μg/ml,平均为0.67μg/ml。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A和对照组B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脑卒中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可能有独特的D-二聚体水平和病变模式,这些特征可以作为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发现隐匿恶性肿瘤的线索;合并恶性肿瘤的脑卒中患者预后差,早期发现并干预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分别行常规治疗与HBO治疗,另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对比三组D-二聚体水平以及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HBO组患者痊愈率与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HBO组与常规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10 d后HBO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D-二聚体能够有效反映脑梗死患者疾病的发展与治疗效果,高压氧治疗脑梗死能够取得显著地效果并降低血浆内D-二聚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A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7例(B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6例(C组),健康对照组45例(D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并对比结果。结果 A、B组的D-二聚体、FIB、APTT、PT检测结果均较C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D-二聚体、FIB较B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例患者溶栓治疗前与溶栓后1、6、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并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用量和疗效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以及溶栓治疗的监测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检测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现对影响D-二聚体检测及相关疾病诊断可能产生的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榕生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28-29,3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气分析检测在肺栓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肺栓塞患者,根据栓塞面积分为两组,A组大面积36例,B组小面积36例,选取同期3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分析3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A、B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PCO2明显高于对照组,PO2明显低于对照组;A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PCO2明显高于B组,PO2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PCO2明显高于治疗前,PO2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血气分析检测对肺栓塞患者病情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利于诊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效果,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D-二聚体血浆浓度变化。结果,所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D-二聚体浓度在(187±032)~(199±031)m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0±009)mg/L(P<001)。15例AMI溶栓再通的D-二聚体于溶栓后6小时高达(2211±496)mg/L,24小时后降至治疗前(242±078)mg/L水平。而溶栓未通组D-二聚体于溶栓治疗后第5天达高峰,15天降至治疗前水平。未溶栓组D-二聚体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检测D-二聚体对AMI溶栓疗效具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进  张志坚 《中国药房》2014,(8):705-707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2例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传统治疗组和疏血通治疗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传统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疏血通治疗组患者在传统治疗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q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0 d。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D和AT-Ⅲ以及所有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AECOPD患者血浆DD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AT-Ⅲ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患者血浆DD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疏血通治疗组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而AT-Ⅲ、FEV1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疏血通治疗组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疏血通注射液用于AECOPD患者,可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凝血功能异常,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有研究表明,D-二聚体(D-dimer,DD)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与脑梗死等血栓形成性疾病 关系密切[1].因此,监测血浆DD含量对于防治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infarction,AC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