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de-tachment,RRD)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2-01/2007-10期间,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历资料,共99例102眼。其中采用巩膜外路手术81眼、玻璃体联合视网膜手术21眼。观察RRD患者的发病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程度、黄斑状态、屈光状态、裂孔位置、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PVR分级、黄斑状态及屈光状态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提高53眼(52.0%),视力不变33眼(32.3%),视力下降16眼(15.7%)。不同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及年龄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有显著差别(P<0.05),不同屈光状态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对上述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为:PVR分级(rs=-0.52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446,P=0.000)、视网膜脱离时间(rs=-0.423,P=0.000)、视网膜脱离范围(rs=-0.411,P=0.000)、患者年龄(rs=-0.267,P=0.007)。结论:RRD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与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年龄有关,其中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三种中药制剂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胡亭  陈松 《眼科研究》2011,29(3):261-264
背景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主流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视网膜的复位率逐渐提高,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仍是备受关注的问题。目的分析RRD伴黄斑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的因素。方法对116例116眼行巩膜扣带术的RRD伴黄斑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年龄、病程的长短、术前视力及视网膜裂孔情况、视网膜裂孔的位置与数目、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隆起度、手术过程中是否放液、玻璃体腔是否注气等分别分组后进行∥检验,并将确定的统计量与术后视力进行Logistic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年龄、术前视力、病程、屈光度等多种因素与术后视力预后的关联情况。结果χ^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术前视力、病程长短对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视力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术前视力与术后视力预后有线性相关关系(r=0.400,P=0.000),术前视力≥0.05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至0.4的可能性是术前视力〈0.05患者的3倍(OR=2.992)。本组患者病程≤7d、术前视力〉0.05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视力预后较好。结论RRD伴黄斑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为术前视力和病程,提示RRD伴黄斑脱离时应在7d内早期手术,最晚不宜超过10d,以免影响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影响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4-12/2017-10于我院就诊的初发RRD患者296例296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以及BCVA,并对可能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首次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后复位成功272眼(91.9%)。围术期影响视网膜复位的因素有裂孔数、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C1级PVR。随访6mo时,BCVA≥0.4者 196眼(66.2%),BCVA<0.4者 100眼(33.8%)。病程长短、术前BCVA、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累及与否是影响术后BCVA的危险因素(均P<0.05),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BCVA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RRD疗效确切,术后复位率较高,对于RRD患者需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后,在通过常规检查不能发现显著病变的情况下,部分患者的视力恢复不佳。通过光学断层扫描技术(OCT)的应用,可以发现检眼镜和荧光造影不能发现的黄斑区视网膜下液的存在。本文对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区结构变化与视力预后的结果进行文献回顾,并对这一现象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对视力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后巩膜加固术对于病理性近视的发展起一定阻止作用 ,并对视力改善有益。该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的发生亦应引起重视。我院自 1993年至 1999年 6月共收治后巩膜加固术后视网膜脱离 4例 5眼 ,现报告如下。自 1993年至 1999年 6月我院行后巩膜加固术 15例 2 3眼 ,术后 1例 2眼发生视网膜脱离 ,外院转我院 3例 3眼 ,男3例 ,女 1例 ,年龄 6~ 12岁。术前常规检查视力、测量眼压、散瞳验光 ,查眼底 ,所选病例后巩膜加固术前屈光状态均大于- 8.0 0 D,且每年增加大于 1.0 0 D。其中 1例 2眼年增加大于4.5 0 D,1例 1眼年增加大于 3.0 0 D。病例 …  相似文献   

7.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脱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通过间接检眼镜、OCT、眼部超声等手段,辅助确诊RRD,以及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情况。最佳矫正视力是最常用于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指标。然而部分患者术后未达最佳矫正视力。本文主要对影响RRD复位术后视功能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
曾××男50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于2006年2月15日入院。2005年初曾经检查血糖高,出现“三多一少”现象,自行饮食控制后血糖多次复查正常。视力:右眼0.06,左眼0.8。右眼晶状体皮质混浊,核呈2度硬化,后囊膜混浊,眼底模糊不清。左眼晶状体皮质混浊,眼底没有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前眼压:右眼为14m m H g,左眼为15mmHg。术前B超检查结果:双眼玻璃体混浊,以右眼明显。术前空腹血糖:6.8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4.66mmol/L,C反应蛋白3.6mg/L。患者于2月17日行右眼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取等量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各1ml行球后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发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治疗者148例148眼,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并发症,并对可能影响术后视网膜复住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检眼镜和眼底照相检查示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为91.9%,最终复位率为97.3%;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查视网膜首次复位率为60.1%,最终复位率为80.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发视网膜裂孔和C1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对视网膜复位率有显著影响(均为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累及与否对术后BCVA恢复均有明显影响(均为P<0.05),而年龄、术前屈光状态、PVR分级、术中是否实施视网膜下放液、玻璃体内注气、联合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对术后BCVA的恢复均无明显影响(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BCV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巩膜扣带术治疗RRD效果良好,但多发视网膜裂孔和C1级PVR会增加手术失败风险;术前视力、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状态均影响巩膜扣带术后视力的恢复,而术前视力是关键因素,提示RRD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保护术前视力.  相似文献   

10.
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中心自 1996年开展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来 ,2例患者术后出现视网膜脱离 ,现报告如下。例 1 男  2 5岁 因右眼视力下降 ,于 1997年 2月 2 5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患者双眼近视 ,右眼 -13 0 0DS((-1 2 5DC× 10° ,眼轴长 2 9mm ,左眼 -11 5 0DS ((-3 0 0DC× 160° ,眼轴长 2 9mm。半年前在我中心于表麻下行双眼LASIK术 ,手术顺利。术后半个月视力恢复达术前矫正视力。右眼眼前手动 ,前房及晶状体正常 ,玻璃体混浊 ;子午线 11∶0 0~ 4∶0 0方位视网膜呈青灰色隆起 (约 10D) ,波及黄斑 ,12∶0 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波及黄斑区的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各时期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其与视力恢复过程的对应关系。方法对28例28眼波及黄斑区的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加压术视网膜成功复位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黄斑区形态变化,并分析其与相应时间段内视力变化的关系。结果术后1周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存留,随着时间的延长,积液不断吸收,至术后12月时,仍有3例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存在少量积液,其余积液全部吸收。与之相对应,随着神经上皮下积液的不断吸收,患者视力逐渐提高,术后12月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05者1眼,0.05~0.3者6眼,0.3~0.5者8眼,≥0.5者13眼。术后1月与1周(P<0.02)、3月与1月(P<0.01)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 脱离高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术后6月、12月则无明显变化(P>0·10)。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从微观角度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复位后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并能较好地解释术后视力的恢复过程,从而为科学预测术后视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东  张皙 《眼科研究》1999,17(6):471-473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RD)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孔源性RD痊愈病例233例(238眼),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36.7%患者视力≥0.1,而术后为81.4%(P〈0.01);术前黄斑不脱离和脱离1周内的患者术后视力100.0%≥0.3,脱离1周后只有27.1%的患者有相应的视力;术前视力与术后视力明显相关(r=0.517,P〈0.01)。结论 RD术后视力得到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累及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的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及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回顾分析5a随访的47例47眼累及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黄斑脱离≤7d组和>7d组。间接眼底镜行眼底检查,并行TOPCON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患者47例术后5a较术后3mo平均术后BCVA增加1.60±0.02行。≤7d组术后5a的BCVA为0.53,>7d组为0.2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8)。≤7d组术后BCVA≥0.4者28例,而>7d组术后BCVA≥0.4者7例(P<0.01)。5a术后随访间接检眼镜检查表明,视网膜脱离均复位。而OCT显示视网膜下液1眼(2%),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组织堆积1眼(2%),这2例患者术后5a的平均视力只有0.13,明显低于其他45例,术后5a平均BCVA视力为0.54(P=0.025)。术后视网膜较厚组BCVA明显高于视网膜较薄的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08)。结论: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有很大影响,呈负相关,同时术后视力在较长时间里仍会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网膜的厚度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性。我们建议对于某些术后复位良好而视力不佳者进行OCT扫描,以便发现视力不佳的原因。本研究对临床预测评估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潜在视功能恢复的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黄斑区OCT图形特征。方法:77例77眼裂孔型视网膜脱离在巩膜扣带术前后,行除常规检查外,拍摄眼底像,行黄斑区OCT检查[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十"字扫描,5.62mm标准扫描线,测量中心凹神经纤维(NF)厚度,及视网膜下残液量,并打印出图像];术后1wk;1,2,3,6mo随访矫正视力、眼底及OCT。结果:本组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后临床复位率100%,而OCT扫描显示,术后1wk解剖复位率52%,术后1mo62%,术后2mo71%,术后3mo75%,术后6mo87%;术后视力在3~6mo内逐渐提高并稳定;黄斑区OCT图形异常提示视功能改善差。结论:OCT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了解和观察病情、预测预后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其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2例102眼,均行一次巩膜扣带术成功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3~6mo,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χ2检验用于分析影响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黄斑是否脱离、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脱离范围及术中是否行视网膜下放液均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相关(P<0.01)。黄斑脱离在1wk内与1wk以上术后视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斑是否脱离及脱离时间、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术中放液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术前应详细分析病情,术中尽可能避免行视网膜下放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86例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例进行6~12mo的随访,主要检查矫正视力和眼底。36例视力<0.3的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186例手术后视力提高104眼(55.9%),视力<0.3者79眼(42.5%)。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术前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脱离是否累及黄斑,术后黄斑前膜和黄斑水肿,以及患者年龄等。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中避免过度冷凝和环扎带的过度收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A predictive model for visual recovery following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 have identified 26 out of 200 observations which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isual acuity following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In addition, we have developed a highly significant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is able to predict in rather broad ranges of visual acuity to approximately 67% accuracy. There is still a larg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for whom we cannot account for the variability in final vision, a problem requiring future investigation. Potentially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were not analyz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duration of macular detachment, afferent pupil defect, drainage of subretinal fluid, extent of the scleral-buckling procedure,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longer than six months. While most of the variables are fixed and cannot be alterd, such as age, senile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error, improved knowledge of influential factors may allow us to manipulate some of them and provide mechanisms for improving results in recovery or maintenance of macular function after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相似文献   

18.
We reviewed 254 cases of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es (ECCE & IOL) which were performed between the years 1983 and 1985 at the Royal Victoria Hospital, Belfast.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of pseudo-phakic retinal detachment in uncomplicated cases of ECCE & IOL. The incidence of retinal detachment (RD) was found to be 0.79% overall. The incidence of oth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posterior capsular thickening was 2.8% and of cystoid macular oedema 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