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花果叶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无花果叶二氯甲烷萃取组、正丁醇萃取组和水萃取组(n=10),连续干预4周后观察其对小鼠血糖、体重、血脂以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无花果二氯甲烷萃取物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脂水平(P<0.05),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组。无花果叶不同萃取物能减轻肠道菌群的紊乱,且二氯甲烷萃取物对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上调趋势更明显。结论 二氯甲烷萃取物不仅能抑制糖尿病小鼠氧化-抗氧化失衡,对肠道菌群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氨磷汀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机制。方法 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氨磷汀组(150 mg/kg),每组10只。照射前30 min氨磷汀组小鼠腹腔注射氨磷汀,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然后模型组和氨磷汀组小鼠予4 Gy X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致急性辐射损伤。检测照射前2 h和照射后第1、4、7、10、14天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分析照射后第7天各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变化;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照射后第7天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结构,并与各类白细胞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氨磷汀组小鼠白细胞计数在照射后第1、4、7、10天,血小板计数在照射后第10天,红细胞计数在照射后第1天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β多样性发生改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升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氨磷汀逆转了上述肠道菌群β多样性以及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的变化。模型组有异芽孢杆菌属、丹毒丝菌纲、丹毒丝菌目和丹毒丝菌科4个差异性物种,其丰度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芒硝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SPF级ICR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芒硝低剂量组和芒硝高剂量组。在灌胃3周后,无菌条件下收集小鼠粪便,扩增肠道菌群16SrRNA基因高变域V3-V4,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线性判别筛选差异肠道菌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芒硝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提高;Beta多样性结果显示各组层级聚类均能较好地分开;线性判别分析显示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经芒硝处理后小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会发生变化,其中高剂量芒硝组的Ruminococcus丰度明显提高。结论:芒硝能够调整肠道菌群内组成结构,提高菌群丰度,特别是益生菌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剂量荆防败毒散对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KM雌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只:正常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一般剂量组(16.2 g·kg-1荆防败毒散)、超剂量1组(48.6 g·kg-1荆防败毒散)、超剂量2组(81 g·kg-1荆防败毒散)。实验周期为15 d。观察小鼠体质量情况,给药15 d后,检测各组小鼠淋巴细胞数、胸腺指数、脾指数、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现象等指标。结果:超剂量2组第14天体质量明显轻于正常组,球杆菌比为0.389;与正常组比较,超剂量2组小鼠肠道益生菌,相关免疫指标(淋巴细胞数、胸腺指数及脾指数)明显减少,且出现了3例细菌移位现象,均为移至肠系淋巴结。一般剂量组和超剂量1组小鼠体质量、免疫指标、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情况均与正常组基本一致。结论:5倍一般剂量的超剂量荆防败毒散可导致小鼠免疫功能降低,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5.
党参及茯苓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党参和茯苓(均为补益中药)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分为7组:空白组、党参与茯苓的低、中、高剂量组,各组的受试药物灌胃浓度分别为人体推荐量的5,10,30倍,空白对照组用无菌水代替受试物。连续给药14天后,取肠道内容物,溶解涂布筛选平板,培养计数。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为检测指标,观察给药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高剂量的党参能显著提高肠道乳杆菌水平并降低大肠杆菌水平;而高剂量的茯苓能显著提高肠道双歧杆菌的水平。结论党参和茯苓对肠道菌群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氨苄西林钠和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氨苄西林钠和盐酸林可霉素连续灌胃小鼠5 d,分别于停药后第1、3、7、10和第15天检测小鼠直肠球菌、肠杆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数。结果各给药组小鼠均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氨苄西林钠组小鼠恢复过程缓慢。结论两种抗生素皆可造成小鼠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抗生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然后给小鼠灌喂厌氧-1号菌液(1亿活菌/ml)0.5ml,7d后查肠道菌群与自然恢复组比有显著差别,说明厌氧-1号活菌制剂对菌群失调小鼠肠道菌群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康受试者用酪酸梭菌、双歧杆菌胶囊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健康受试者30例,随机均分为3个剂量组,每组10例,剂量分别为每天0.84,1.68和3.36g,分2次口服,共10天。用药前后,分别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定量培养。结果用药前后,其大便色泽、性状无明显变化,而大便pH值较用药前均显著降低(P〈0.001);用药后,3组肠道菌群中有益菌有增加趋势,均检出酪酸梭菌,并与剂量呈正相关;双歧杆菌较用药前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大剂量组增加明显(P〈0.05);其他菌群数量无显著变化。不同性别健康受试者,小剂量组肠球菌、大剂量组双歧杆菌用药后男女有明显差异外(P〈0.05,P〈0.01),其他各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胶囊中的酪酸梭菌、双歧杆菌可在肠道定植、发育和增殖,并能抑制致病菌繁殖生长。  相似文献   

9.
致康胶囊对小鼠创伤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致康胶囊对小鼠创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昆明系小鼠120只,制成创伤修复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日灌胃给药。在术后第3、7、14天每组处死10只小鼠,观察小鼠伤口愈合情况。利用酶联吸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VEGF的含量,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测VEGF在创伤处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组织修复快、局部炎症反应轻。治疗组第7天外周血VEGF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免疫组化实验显示,治疗组创面中VEGF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致康胶囊可促进创伤组织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血清及损伤局部VEGF活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甲壳低聚糖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甲壳低聚糖对链脲佐菌素 (STZ)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用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分为糖尿病治疗组和糖尿病对照组 ,分别灌胃甲壳低聚糖 60 0mg (kg·d)和等体积的蒸馏水 ,连续 2 1d ,而后检测两组小鼠血糖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治疗组小鼠的血糖降低、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增多 ,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甲壳低聚糖具有降低STZ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调节肠道菌群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杨淑艳  钟秀宏  王爽  温娜  赵丽微 《中国药房》2011,(33):3104-3105
目的:为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致小鼠肝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取32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模型组(异烟肼+利福平,各75mg.kg.d-1),每日定时空腹灌胃给予药物1次,灌胃体积为20mL.kg.d-1,于第7、14天分批处死小鼠,摘眼球取血测定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取肝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和肝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7、14天的ALT、AST活性均明显增强,第14天的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明显降低;与第7天比较,模型组第14天小鼠AST显著增加(P<0.05或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第7天小鼠肝细胞索排列较紊乱,肝细胞体积增大,有少量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第14天小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发生坏死较严重,并伴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小鼠未见明显肝细胞损伤。结论:本方法可成功建立小鼠肝损伤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2.
桑叶多糖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桑叶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盐酸林可霉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桑叶多糖组、乳酶生组、模型组,另设置对照组。桑叶多糖组小鼠ig 6.0 mg/m L桑叶多糖溶液0.6 m L(剂量0.144 mg/g),乳酶生组小鼠ig 5.5 mg/m L乳酶生混悬液0.6 m L(剂量0.132 mg/g)。2次/d,连续给药7 d。模型组、对照组小鼠自行饮水。取小鼠的新鲜粪便,提取肠道菌DNA。16S段DNA序列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分析。比对各条带及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对各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DGGE直观图分析,经过自然恢复、桑叶多糖和乳酶生的作用,小鼠肠道菌群种类有了明显的增加,但与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比较仍然有差别,并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最接近的是乳酶生组,其次是桑叶多糖组,最后是自然恢复组。菌群落结构的主成分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桑叶多糖、乳酶生组小鼠肠道菌群与对照组关系最近,模型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及其他组肠道菌群的差异明显。结论桑叶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可云  端礼荣  郑金旭 《江苏医药》2012,38(18):2119-212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减轻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B组和BD组用气管灌注博来霉素5mg/kg建立肺纤维化模型。24h后,BD组使用地塞米松0.45mg.kg-1.d-1灌胃。BC组气管灌注用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检测灌注博来霉素或生理盐水后第7、14、21和28天小鼠肺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及JAK-STAT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BC组比较,处理28d后,B组肺组织切片显示有较严重的纤维化表现,而BD组的肺纤维化则有明显的减轻。观测期间,B组和BD组TGF-β1(第7、14天)、Smad3(第14天)及JAK-STAT(第14、21和28天)表达均高于BC组,但BD组低于B组(P<0.05或P<0.01)。结论推测在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地塞米松的治疗作用可能与TGF-β1、Smad3及JAK-STAT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60Co辐射后肠道菌群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辐射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本实验选用昆明种小鼠,应用60Co r 射线制备小鼠辐射损伤模型,并对辐射小鼠肠道腔菌群与膜菌群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辐射损伤状态下肠道专性厌氧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与双歧杆菌比例倒置;表明辐射时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合剂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的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的影响,寻找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合剂。方法用乙酸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筛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补益类中药制成的常态中药,分别于第7天,第10天,第14天分批剖腹取肠道内容物及结肠病变肠段,培养后观察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4种正常菌群变化,肉眼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观察肠黏膜损伤及治疗组的修复情况,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T细胞亚群的数量。结果中药0708能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控制肠道菌易位,各项指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组常态中药可以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调、修复肠道黏膜损伤、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黄芩苷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的量-时规律观察,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黄芩苷提供参考资料。方法用不同剂量的黄芩苷灌胃小鼠,于第3、6、9、14天取小鼠粪便,用细菌培养法观察菌群变化情况。结果林可霉素可使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下降,粪肠球菌和大肠杆菌上升;出现变化的时间在第9和14天,4个时间点变化规律明显,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呈上升趋势,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呈下降趋势;黄芩苷高剂量作用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下降,大肠杆菌上升;黄芩苷中、低剂量可使大肠杆菌升高,粪肠球菌减少,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无影响。黄芩苷各剂量组4个间点的变化较波动,无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结论黄芩苷在一定浓度下可抑制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在较低浓度下有抑制条件致病菌生长的作用。黄芩苷使粪肠球菌先降后升,对其他菌的影响无明显时效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赵慧颖  陈红  刘丹  安友仲 《中国医药》2012,7(12):1503-1505
目的在严重感染患者中评价血脂与炎症递质的相关性、血脂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收集51例严重感染患者,前瞻性观察入ICU第1、3、7、14天的血脂水平、人ICU第1天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d(TNF—d)水平,分析血脂与炎症递质的相关性,并比较血脂在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脂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入ICU第1天患者的血清HDL—C水平与血清IL-6及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75,P〈0.01;r=-0.71,P〈0.01),人ICU第1天的血清LDL—C水平同样与血清IL-6及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68,P〈0.01;r=-0.70,P〈0.01)。人ICU后第1天的HDL—C在死亡组中(中位数0.42mmol/L)明显低于存活组(中位数0.63mmol/L,P〈0.01),差异在第3天(P〈0.01)、第7天(P〈0.05)和第14天(P〈0.01)持续存在;死亡组的LDL.C同样在入ICU后第1天(中位数0.68mmol/L)明显低于存活组(中位数1.13mmol/L,P〈0.05),差异在第3天(P〈0.05)、第7天(P〈0.05)和第14天(P〈0.05)也同样持续存在;ROC曲线分析显示。人ICU后第1天的HDL—C和LDL-C水平对死亡有预测意义。结论在严重感染患者中,血清HDL-C和LDL—C水平与炎症递质水平呈负相关,并对死亡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健脾化湿方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健脾化湿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其他组均自由饮用3%DSS水溶液,连续饮用7 d,建立UC小鼠动物模型;造模第1天同步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9 d,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及便血情况。药物干预治疗9 d后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取结肠进行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并通过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健脾化湿方给药后可有效缓解小鼠结肠炎症状,降低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对UC小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菌群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经健脾化湿方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菌群多样性明显提高,在门水平上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显著降低,拟杆菌门丰度增高,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Akkermansia增高和幽门螺杆菌降低。结论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稳定有效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小鼠模型,为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机制及药物的研究提供支持。方法 各抗生素按约临床剂量的8倍,每日灌胃2次,连续5d;停止抗生素后,再观察8d;观察小鼠的腹泻情况;根据单用抗生素的结果,选取致腹泻较明显的进行组合:头孢拉定(1.00g/kg)+庆大霉素(0.16g/kg),头孢呋辛(0.26g/kg) +左氧氟沙星(0.20g/kg),头孢克肟(0.10g/kg)+罗红霉素(0.08g/kg),每日灌胃给药2次,连续5d,观察小鼠腹泻情况、肠道微生物菌群和结肠组织等。结果 各抗生素单用,剂量达到约临床的8倍,小鼠腹泻率低,恢复快,不适于作为AAD模型继续研究。抗生素联用,小鼠腹泻出现时间提早、腹泻率高,其中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于第3天出现明显腹泻症状,到第5天腹泻率达到100%,腹泻评分最高。停止抗生素6d后,即实验的第11天,该组小鼠全部可见腹泻症状,且无小鼠死亡。结肠组织观察发现,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组小鼠结肠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发现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肠道菌群分析发现,该组小鼠与正常组比,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多样性显著降低,有益菌群显著降低。结论 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灌胃小鼠,每日2次,可复制稳定的抗生素相关腹泻模型,肠道菌群紊乱、抗生素对肠黏膜的直接损坏及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了腹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褐多孔菌对大肠癌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三组:肿瘤对照组;中药组;微生态调节剂加中药组.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观察肠道菌群用药前后的变化.结果:中药组在肠道菌群调节能力上优于对照组,微生态调节剂加中药组优于用药组.结论:表明褐多孔菌有明显的调整肠道菌群的作用,同时可抑制大肠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