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间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周内进行MSCT检查。图像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阅读,术前判断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并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MSCT普通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法判断胃壁侵犯程度的总准确率为72.3%,其中T1判断准确率为90.0%,T2为82.8%,T3为69.6%,T4为52.4%;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总准确率为53.0%,其中N0判断准确率为44.0%,N1为72.0%,N2为46.4%,N3为2/5。MSCT对有远处转移即M1的患者判断准确率为90.0%。结论MSCT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胃癌患者术前提供一种无创且易于被接受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诊断和TNM分期的价值,探讨胃癌的影像学征象及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以53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结果16排螺旋CT对胃癌T分期、N分期和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83.02%、80.00%和92.45%,对胃癌TNM分期总准确性为84.91%。结论利用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局部薄层重建、MPR和恰当的窗技术,能较全面、准确地进行胃癌病灶的诊断和TNM分期,有助于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用于评价胃癌淋巴结转移及术前N分期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利用PACS工作站软件对89例胃癌患者的CT淋巴结检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CT检出淋巴结的大小和数目,并计算每例检出淋巴结的径线和:并将各CT指标与肿瘤的病理N分期进行比较。结果CT检出淋巴结数、最大淋巴结径线及径线和在肿瘤组织不同病理N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两组间上述3个指标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淋巴结数在pN1与pN3和pN2与pN1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最大径线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各病理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径线和在pN1与pN2和pN1与pN3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检出淋巴结数目联合淋巴结径线和可为术前肿瘤N分期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钡餐和胃镜是目前主要的检查方法,但术前无法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腹腔转移等情况。螺旋CT具有较高组织分辨率与可快速、薄层、多期扫描及后处理重建等特点,在胃癌的定位、定性及远处转移诊断上优势明显。我们回顾性分析47例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与螺旋CT征象,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二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的术前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和术后病理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术前影像学分期。结果术前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T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9.2%(95/120),其中对T1、T2、T3和T4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6.7%(10/15)、66.7%(14/21)、84.0%(42/50)和85.3%(29/34)。对于单层胃壁结构和多层胃壁结构,CT增强扫描对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9.4%(19/32)和81.8%(7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N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3.9%(85/115),其中对N0N1和N2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5.5%(37/49)、70.3%f26/37)和75.9%(22/29):对M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89.2%(107/120)。结论64层螺旋CTi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早期动态观察肿瘤累及侵犯情况、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有望成为胃癌术前分期有重要意义的检佥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CT(multidetector-row CT,MD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1 311例胃癌病人术前行MDCT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MDCT检查对胃癌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5.3%,其中T1期为74.3%,T2~3期为42.9%,T4a期为85.6%,T4b期为81.9%。MDCT检查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3%、71.8%、81.2%、74.6%和78.6%;对胃癌远处转移的判断分别为70.4%、98.3%、86.9%、95.5%和94.5%;对胃癌肝脏转移的判断分别为74.1%、99.7%、83.3%、99.5%和99.2%;对胃癌腹膜转移的判断分别为54.5%、99.3%、87.1%、96.4%和96.0%;对胃癌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分别为76.3%、99.1%、84.1%、98.6%和97.8%。结论:MDCT检查对胃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胃癌腹膜转移的灵敏度相对偏低,对于腹膜转移概率较大的病人仍需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能谱CT增强扫描分析进展期胃癌碘含量与脉管癌栓的关系。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术前2周内行能谱CT三期增强扫描,应用物质分离技术观察碘基图上增强扫描各期肿瘤黏膜侧高强化区及整体碘含量(ICs)、相同层面腹主动脉碘含量(ICao),计算标准化碘含量(NICs)、静脉期碘含量升高率(ICERvp),分析其与脉管癌栓的相关性。结果脉管癌栓阳性者胃癌动脉期黏膜侧高强化区、整体碘含量明显高于阴性者[(3.27±0.91)mg/ml vs(2.32±0.79)mg/ml,P=0.004;(1.98±0.65)mg/ml vs(1.41±0.75)mg/ml,P=0.023];标准化后脉管癌栓阳性者碘含量仍明显高于阴性者[(0.30±0.08)mg/ml vs(0.23±0.07)mg/ml,P=0.013;(0.18±0.06)mg/ml vs(0.14±0.07)mg/ml,P=0.037];阴性者黏膜侧高强化区及整体ICERvp明显高于脉管癌栓阳性者(0.39±0.26vs 0.12±0.26,P=0.005;0.55±0.46vs 0.22±0.28,P=0.047)。结论不同增强时相中胃癌碘含量与脉管癌栓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黏液腺癌和487例非黏液腺癌)及术前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0例黏液腺癌和38例非黏液腺癌的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厚度、大体分型及强化方式)。结果:通过术前电镜活检,仅25.0%(5/20)的胃黏液腺癌得到确诊。20例黏液腺癌均为进展期胃癌,487例非黏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占16.8%(8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黏液腺癌相比,黏液腺癌肿瘤较大[(6.9±4.0)cm比(4.4±2.3)cm,P=0.01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85.0%比60.6%,P=0.028),且Ⅱ~Ⅳ期病例较多(95.0%比72.3%,P=0.025);二者在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P=0.008)、厚度(P=0.001)、大体分型(P=0.037)和强化方式(P=0.000)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黏液与非黏液腺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根治性切除率间均无差异。结论:胃黏液腺癌病例数少且多属进展期,通过内镜活检判断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鉴别黏液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9.
腹膜转移瘤的CT征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卵巢恶性肿瘤为例。探讨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特征及卵巢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手术后复查有腹膜转移的CT表现特征,着重观察和分析病变的部位、数量、密度和大小。结果33例中发现腹膜转移病灶186个。复发病灶10个。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右肝上间隙、右肝下间隙、小肠系膜、胃结肠韧带、大网膜等。转移病灶密度以实性为主,病灶直径在0.5~13cm之间。结论腹膜种植转移是卵巢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常见于右上腹部。尤其是右膈下间隙,腹腔局限性积液也是常见的征象。卵巢恶性肿瘤的术后CT检查应包括由膈顶到盆底的全部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直肠内充气CT对直肠癌诊断和临床分期的价值,回顾分析10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的直肠内充气CT表现,评价直肠内充气CT对直肠癌诊断和临床分期的价值。结果显示,直肠内充气CT患者直肠及乙状结肠充分扩张,包绕直肠周围的脂肪密度结构,与相对较高密度的肠壁及极低密度的肠腔对比清晰。直肠内充气CT对直肠癌TNM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4.6%(88/104),T分期的准确率为90.4%(94/104),N分期的准确率为86.5%(90/104),M分期的准确率为98.1%(102/104)。结果表明,直肠内充气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并能获得清晰的直肠系膜影像学特征。直肠内充气CT与TNM病理分期有较高的一致性,是直肠癌术前诊断及判断临床分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CT检查不仅有助于明确直肠病变的性质,还可判断病变侵犯肠壁的深度、向外蔓延的范围和远处转移部位,是直肠癌术前评价的主要影像学检查之一[1]。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局部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增强CT在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TNM分期、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据此评估肿瘤的TNM分期,决策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增强CT分期的准确度。
结果在CT评估TNM分期方面,T分期准确度分别为:T2期84.0%(126/150),T3期76.7%(115/150),T4期92.7%(139/150);N分期脾门、脾血管及腹主动脉旁区淋巴结判断的准确度较高(96.3%、97.0%、94.8%),胃小弯侧淋巴结有较高的敏感度(87.0%)和特异度(96.6%);M分期总体准确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7.3%(131/150)、93.3%(126/135)。在CT评估切除范围方面,对近端、远端次全切及全胃切除术预测的准确度分别为87.9%(29/33)、88.6%(62/70),72.7%(32/44)。在评估手术方式方面,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的准确度分别为87.7%(100/114)、85.7%(30/35)。
结论增强CT在判断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方面有较高的准确度,在决策术式及切除范围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的一项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内镜超声检查和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T、N分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与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spiralCT,MSCT)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年5月,对89例活检证实的胃癌病人术前分别行内镜超声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EUS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75.6%,其中T176.5%,T268.8%,T384.4%,T464.7%;MSCT分别79.3%,58.8%,62.5%,90.6%和94.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对胃癌术前N分期的准确率为57.5%,其中N095.8%,N145.8%,N232.0%;MSCT分别78.1%,70.8%,75.0%和88.0%。EUS和MS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61.2%和91.8%。EUS对N0分期的准确率显著高于MSCT(P<0.05),MSCT对N和N2分期的准确率及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EUS(P<0.05,P<0.01,P<0.01)。结论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TN分期均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评价术前直肠癌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行CT结肠成像(CTC)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行CTC检查,运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病灶,根据改良Dukes分期法进行CT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64排螺旋CT检出全部直肠癌,敏感度为100%,Ⅰ期诊断准确率为89.19%,Ⅱ期为78.38%,Ⅲ期为72.97%,Ⅳ期为100%,总准确率为85.14%。结论 CTC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确切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16层CT仿真内镜(CTVG)成像在早期胃癌(EG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经胃镜和手术病理证实的EGC患者(其中1例双发)进行全胃CT扫描,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对20例EGC患者的CTVG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等进行评价,并与胃镜和手术标本比较.结果 CTVG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病变检出率为85.7%(18/21);诊断准确率为23.8%(5/21).3例EGC有异常强化.胃镜的病变检出率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7%(18/21).结论 16层CTVG能够检出EGC病灶,在病灶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脏器尤其是胃黏膜显示上和胃镜一致性较好,其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单层C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