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2例首次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根据健康教育路径图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按常规实施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健康教育知识书面测试得分为57.8±8.5、自我护理操作得分29.6±5.4,对照组分别为50.9±9.4、21.0±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我护理技能,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可促进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护理干预预防老年病人胸腹部术后呼吸道感染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月琴 《护理学杂志》2004,19(16):55-56
将64例老年胸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手术前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呼吸、咳嗽训练和预防性雾化吸入等护理干预。结果术后第10天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6.25%,咳嗽持续时间(3.81±1.24)d;对照组则为28.12%、(5.55±1.41)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对老年胸腹部手术病人围术期应重视呼吸功能的训练及预防性的雾化吸入,可有效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疗法对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0例分离(转换)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和电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平均显效时间(6.5±1.5)d,对照组(14.5±7.0)d;观察组痊愈率88.6%,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提高该病疗效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1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价值。方法:以我院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患者160例为观察组,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160例开腹手术为对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42±4.5)min,对照组(40±5.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9.4±4.1)ml,对照组(59.5±4.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7.0±1.5)h,对照组(25±3.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平均下床时间(6.0±0.8)h,对照组(3±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4±0.5)d,对照组(8±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轻、康复快、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肯定、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条件的医院可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早、中期老年性痴呆(A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中期A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不施加任何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1年的家庭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AD疾病知识及护理知识的宣教、家居安全护理指导、心理护理及情感支持、康复训练指导及遵医行为指导等;两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F-36综合评分为578.3±146.1,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早、中期A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07—2011-06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1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对患者认知、心理和行为进行干预。结果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对照组主动配合手术率74.2%,疼痛耐受率72.2%,住院时间(14.3±2.07)d,生活质量评分(61.2±9.3),观察组分别为100%、85.6%、(10.2±1.40)d和(76.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使患者对后续治疗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辅助中医治疗及辨证施护的效果。方法将101例早期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予化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助中医治疗及辨证施护。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生活质量(卡氏评分)观察组(80.6±7.4)显著高于对照组(76.3±7.9,P<0.01)。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辅助中医治疗及辨证施护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8.
呼唤治疗-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呼唤治疗护理模式(call- mode)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的促醒作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5例重型TBI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30 例)在此基础上加用call mode行治疗护理。于伤后6个月评定两组临床疗效、清醒率及清醒时间。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清醒率及清醒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应用call- mode治疗护理重型TBI患者,能加速患者清醒,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双倍剂量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泮托拉唑双倍剂量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常规剂量治疗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88.0%。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给予不同量的输血治疗,观察组患者平均输血量为(425.1±124.5)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血量为(638.5±158.6)mL,2组患者平均输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双倍剂量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皮牵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纪武 《中国骨伤》2005,18(11):652-654
目的:观察皮肤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加中药辨证论治对胫腓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306例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3例,男104例,女49例;年龄21~65岁,平均(38.33±8.40)岁;采用皮肤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加中药辨证论治。对照组153例,男102例,女51例;年龄20~64岁,平均(38.12±9.30)岁;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38个月。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率治疗组(128例,占83.66%)明显优于对照组(108例,70.59%)(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98.69%)明显优于对照组(88.89%)(P<0.01);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治疗组(38.83±3.92)d明显优于对照组(57.24±4.53)d(P<0.01)。结论:皮牵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加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胫腓骨干骨折固定可靠,经济方便,骨折愈合时间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