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治婴幼儿顽泻方胡科方剂组成红参、淮山药、肉豆蔻(面包煨去油)。制法:在粗碗中注入适量清水,先将红参于碗中磨,再磨肉豆蔻,后磨淮山药,磨毕后呈清稀糊状。将此糊煮熟。用量:3~8月龄患儿,每次用红参0.5g,淮山药10g,肉豆蔻0.3g;8~12月龄每次...  相似文献   

2.
顽泻治验2例     
例一:曾××,男,37岁,1988年6月7日入院。 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痛,腹泻稀黄便,日5次左右,腹部急胀,但无粘液血便。曾先后四次住院治疗,用中药及痢特灵、复方新诺明等,症无缓解,  相似文献   

3.
通因通用治顽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是病不是病,先把肚子里打扫净”。余行医数十年,得力于“无忧散”一方之助实多(该方又名万病散,出自《普济本事方》,由炙黄茂、木通、桑白皮、陈皮、白术、木香、胡椒、牵牛子8味药组成。余曾在《新中医》1977年第3期专文报道)。全方补泻并用,寒温兼备,药性和平,能一举搜尽脏腑及肠道皱折中积滞、蛊脓等病理产物,而不克伐脾胃生生之气。余曾定其名为“中药洗肠剂”,凡遇临证棘手之慢性病,先投该药一付,轻泻三四次后,再辨证用药,常使不少大病重症迅速获愈。如治久泻,或因脾虚肝郁,或因湿盛阳衰,或因瘤冷滑脱,或…  相似文献   

4.
治泻重脾     
《沈氏尊生书》说:“泄泻睥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伤阑门之气,不能分別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指出了泄泻应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所以治泻重脾是我旨意,理脾治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今介绍临床治验体会点滴,  相似文献   

5.
重剂治疗顽痹经验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顽痹是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 ,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则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其病具有长期性、反复发作性、难治性 ,晚期常出现“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的重症表现 ,笔者在 2 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 ,常喜用重剂治顽痹 ,疗效满意 ,现分述如下。1 重用细辛治痛痹  疼痛为顽痹的主症之一 ,常规辨证疗效不佳时 ,加入细辛 9~ 30 g ,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古人有“细辛用不过钱”之说 ,常规量为 3g ,一般而言 ,顽痹用常规量往往无效 ,最低下限为 9g才会有效 ,最高上限为 60 g。细辛辛烈串透 ,功能为通阳气、散寒结 ,对…  相似文献   

6.
例1:杜某某,男,40岁,工人。患者于1997年7月18日因外出回家长期劳累,加之乘车,身倦疲乏,当晚即行房事,次日身热恶风,头胀且痛,微有汗出,咳嗽吐痰,其痰黄稠,咳吐不利,咽喉疼痛,视之红肿,口干欲饮,手足心热,腰酸疼痛,身沉酸困,渴欲饮水,畏寒发热。经村卫生所治疗周余无效,后到某区医院诊治3天,症状未减。前来求治。症见:体温40℃,脉博86次/分,血压16/10.6Kpa,面红耳赤,口干欲饮,身困无汗,头痛难受,如箍似裂,心烦神躁,夜不得眠,不得食,舌红苔黄,脉弦紧,诊为感冒,以柴葛解肌汤治之,进2剂,诸症不减。李老纵观四诊,略加思考说:前医只知外感温热,…  相似文献   

7.
笔者采用中药双方交替服用治疗顽泻一案,收到较为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笔者积30余年之临床经验,重剂治顽痹,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自汗余某,男,53岁,工人,1985年4月9日初诊。夜间醒时汗出8年余,多治未愈,近来加剧,每夜数发,汗时烦热,睡衣常湿。刻下咳喘复发,气短懒言,痰粘难咯,量少色白。舌淡嫩,苔薄白,脉濡细。盖肺主气,职司宣发,外合皮毛,肺气虚弱,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津液外泄,自汗作矣。气损及  相似文献   

10.
一、自汗自汗兼有咳喘。治拟补肺固卫,调营敛汗,佐之止咳定喘、方用玉屏风散、桂枝汤、沙参麦冬汤加减:生黄芪50克焦白术15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南沙参15克  相似文献   

11.
黄某,女,66岁,1989年8月18日初诊.腹泻7个月.7个月前因劳累过度复因受凉后出现腹泻,呈抚水样使夹杂不消化食物,每B10次~20次,时轻时重.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赢退症”,“内分泌功能紊乱性腹泻”。经中西医诊治(西医用药不详),服用中医方药附桂理中场、真武汤、人参养菜汤等,均无寸效,特求笔者诊治.诊见:畏寒肢冷,神倦欲寐,口洗纳差,吐诞沫,筋惕自瞩,院进不适,大使失禁,泻下清水样便,小便清,面色淡黄无华,舌谈嫩而润,脉沉弱而缓.辨清真武汤证无疑。法取温补元阳,益阳消阴,涩肠固脱。…  相似文献   

12.
加味真武汤重用附子治顽泻—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味真武汤重用附子治顽泻—例湖南423406资兴市中医分院王声明主题词泄泻/中医药疗法黄某,女,66岁。因腹泻7个月,于1989年8月18日就诊。患者因春节期间劳累过度和受凉后,腹泻清稀水样便夹不消化食物,便来自溢,每日10~20次,时轻时重。经数家...  相似文献   

13.
王月 《国医论坛》2011,26(1):12-13
汗证乃临床常见但西医尚缺乏理想疗法的病证,祖国医学对其病机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常采用辨证论治手段治之,颇多良效。所谓汗证,即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自汗、盗汗及无汗,可出现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中,特别是在内伤疾病中往往成为病人的主诉。汗出无度,势必造成机体阴血的损耗,至阴损及阳,还可引起心肺等内脏功能的紊乱和障碍,故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4.
姚传平 《新中医》1992,24(10):7-8
新沂已故单从礼老中医(1875~1960),从医60余年,积丰富临床经验,精内、妇科。笔者从单师学习、侍诊3年,常见单老对疑难重证,运用重剂每收捷效。现整理三则以窥单老学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魏莉 《中医杂志》2003,44(7):492-492
重用防风治疗耳鸣,系刘强副主任医师的经验。笔者随师应诊,每用多获佳效。耳鸣之作,多责之于肝肾,因肝经循行于耳,肾开窍于耳。故治耳病多以清肝泻火,或滋阴补肾。耳鸣虽为肝肾之病,但因脾虚而浊阴上逆蒙蔽清窍而致者亦属多见。刘师认为其治用防风乃为理想之品,因防风味甘,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泄湿,达乙木而息风。李东垣谓其“土中泻木”;陈修园谓其“禀春和之气入肝治风,尤妙在甘以入牌,以和木气”;王好古谓其“搜肝  相似文献   

16.
先师张凤郊先生(1894~1967年),崇尚《伤寒论》、《金匮要略》,临证善循其旨,活用经方,常获佳效。兹选其重顽证治验七则,以见一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温热药辨治重舌的意义。方法:本文就气郁误作阳虚妄投温热,阳虚错当阴虚施用养阴的病例作为说明。结果:附子、肉桂系辛热补阳之品,用治阳虚病证,功效快捷显著。结论:辨证须准,使用须当,否则变生它证。  相似文献   

18.
黄和  钱英  杨慧敏 《中医药学刊》2010,(12):2638-2639
半夏辛温通散,质润沉降,功擅化痰燥湿,降逆散结,开郁行滞,更有止痛镇静之效。对于寒凝、痰结、饮停、湿滞、积聚、气郁、血瘀、毒结等所致之疼痛,均可以半夏治之,且重剂应用疗效尤著,但其止痛之功,却多为人所忽视。本文从证治经验、药效、药理方面说明半夏的止痛作用和重剂半夏治疗痛证的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重剂半夏失眠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和  钱英 《中医研究》2010,23(9):66-68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为历代医家所熟知习用,然其镇静安神治疗失眠之效,却多为人所忽视。蔡光先曾对1994—2005年国内期刊发表的失眠文献中所用药物进行统计,结果半夏的使用频率仅为15.4%,  相似文献   

20.
半夏辛温通散,质润沉降,功擅化痰燥湿,降逆散结,开郁行滞,更有止痛镇静之效。对于寒凝、痰结、饮停、湿滞、积聚、气郁、血瘀、毒结等所致之疼痛,均可以半夏治之,且重剂应用疗效尤著,但其止痛之功,却多为人所忽视。本文从证治经验、药效、药理方面说明半夏的止痛作用和重剂半夏治疗痛证的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