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颖琪  吕章明 《光明中医》2023,(9):1660-1662
从本草分类学角度研究《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种子类药的应用规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种子类药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探究,发现其在经方中以通、降作用为主,且常作为佐使之类,具体药味之间又有不同的主治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伤寒杂病论》中的种子类药在《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三仁汤等后世方剂中的发展。此研究可为临床运用种子类药创制新方以防治疾病提供参考,并可作为《伤寒杂病论》类药研究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桂林古木《伤寒杂病论》的内涵,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分别与其他古本《伤寒杂病论》、宋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比较。结果:桂林古本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结论:桂林古本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存在"方同名异"这一特点,并从仲景"避道家之称"、汉时医家方剂命名法等方面解玄"方同名异"之谜。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活血化瘀十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伤寒杂病论》活血瘀十法:泄热逐瘀,破血逐瘀、消症化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利水活血、逐水活血、燥湿消瘀,润燥消瘀,补虚化瘀。  相似文献   

5.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对《伤寒杂病论》序文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索问”、“九卷”二书各有八十一篇,其“八十一难”非今日之《难经》,这就否定了《伤寒杂病论》与《难经》的学术源流关系。今从《伤寒杂病论》对《难经》脉法的应用及其发展,探讨两者的学术源流关系,这对于研究中国医学史和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是不无裨益的。《难经》出现在《内经》之后,对脉学多有发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脉诊体系。而《伤寒杂病论》则是把《难经》脉法运用于临床的第一家,以下几方面可资说明。  相似文献   

6.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三部《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其中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最为广泛。本文就前贤时彦很少论及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两个中医文献问题——"删王叔和按语而暗用其义""删林亿校语而暗用其义"进行论证,从而揭示该本的伪本属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杨运高教授运用《伤寒杂病论》温法的临床经验.杨师认为温法在《伤寒杂病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张仲景所强调的"扶阳气"精神贯通全书,温法就是其具体体现.《伤寒杂病论》温法包括:回阳救逆法、温阳化水法、温通心阳法、温中散寒法、温肺化饮法、温阳解表法等主要内容,文中附有病案5例.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19-252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近代发现的张仲景《伤寒论》传本之一,其内容完整,较好地体现了张仲景的脉学特色,文章通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对仲景的脉法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0.
《汤液经法》一书的相关记载首见于《汉书·艺文志》,目前学术界认为《汤液经法》为《伤寒杂病论》之源头,且为一部经方类著作。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的关系,认为《汤液经法》非经方类著作,亦非《伤寒杂病论》源头。考证先秦两汉"汤液"相关论述,认为《汤液经法》为一部以食疗为主的著作,认为"汤剂"不能等同于"汤液",由此佐证《汤液经法》是以食疗为主的论著。  相似文献   

11.
学用《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医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点与难点,是诊治常见病与疑难病的向导,欲学好用活《伤寒杂病论》,若没有合适的参考用书作指导,则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应用能力,《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130万字)的出版,则为深入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参考用书。  相似文献   

12.
助读《伤寒杂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 《中医药学刊》2006,24(5):799-799
学用《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医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点与难点,是诊治常见病与疑难病的向导,欲学好用活《伤寒杂病论》,若没有合适的参考用书作指导,则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应用能力,《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130万字)的出版,则为深入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参考用书.  相似文献   

13.
王付 《河南中医》2008,28(1):4-6
从宏观角度看《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是理法方药俱备,但从微观角度看,《伤寒杂病论》理论体系则是详于辨证而略于用方,这无疑给临床用方治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便。研究《伤寒杂病论》,只有全面地系统地增补用方,才能构建《伤寒杂病论》完整的方证理论体系;只有使方证理论体系有机结合,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伤寒杂病论》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 ,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内经》学术思想始终贯穿其间。今择其要者略述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整体观念 ,一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人体各脏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1 1 天人相应 《金匮》第…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和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内经》中痞满的论述,指出:(1)病名上,《伤寒杂病论》称为"痞"或"心下痞",继承了《内经》的称谓,并沿袭至今;(2)病位上,《内经》痞满从太阴脾土论述,《伤寒杂病论》痞满主要在心下胃脘部;(3)病因病机上,《伤寒杂病论》痞满在《内经》"寒""湿"及"土运不及"基础上发展了痞满的热证、寒热错杂证等;(4)治则治法上,仲景因证立法、因法制方,使痞满理、法、方、药俱备,弥补了《内经》证治的缺失。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仲景对《内经》痞满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桂林古本《伤寒论杂病论》的学术价值。方法:搜寻历代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桂林古本在《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及整个中医学的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结论:深入探讨古本内涵,更有助于领会《伤寒杂病论》的精神,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中药炮制内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民安 《中医研究》2002,15(6):17-18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在中医学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巨著 ,在多方面有示范作用 ,其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亦起着示范与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中药炮制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炮制方法《伤寒杂病论》中炮制方法按现代炮制学分类可分为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炮制法。涉及药物五十余。下面按此分类方法对其炮制方法作以归纳。1 1 《伤寒杂病论》中的净制方法净制是选取药用部位 ,去除非药用部位的过程。《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净制的方法有———一、“去皮” ,所对应药有有桂枝…  相似文献   

18.
《难经》为中医的重要经典名著之一 ,历代医家多奉之为“医经之心髓 ,救疾之枢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难经》(《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在整体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 ,无不贯穿着《难经》的学术思想 ,兹就此浅析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天人相应、五脏相关两方面体现了《难经》、的整…  相似文献   

19.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系广西地区发掘出的一部有价值可借鉴的《伤寒论》版本。乃清·左盛德所藏,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的手抄本,亦即白云阁《伤寒杂病论》之前身。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已作为珍贵文物陈列在医圣祠张仲景事殿,供人学习参观,受到国内外中医学者的高度评价。但对其前身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尚没引起重视,甚或有人说是“伪品”,其实《伤寒论》本身,经历代传抄、注释,错简漏误是公认的,绝对肯定哪本《伤寒论》是真善本,否定其它版本是不公证的。所以,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特点加以研究整理,有益无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成书补考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主题词《伤寒杂病论》张机,考证,医学史,秦朝《伤寒杂病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东汉末年,由张机(仲景)所撰。但是近年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东汉不可能出现这样高水平的医学著作。王叔和《脉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