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38例肝脓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穿刺病理或临床抗炎治疗后证实,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典型性肝脓肿与不典型性肝脓肿CT形态学特征。结果:(1)分布及大小:肝右叶26例,肝左叶12例;病灶单发27例,多发10例,弥漫分布1例;病灶直径(6.51±2.62)cm;(2)典型性肝脓肿(21例)特征:CT平扫表现:呈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的囊样低密度影,其中双靶征12例,低密度影中出现少量气体5例,多房型病变2例,有宽大气液平面2例;增强扫描表现:病灶中心分隔,脓肿壁不同程度环状强化,病灶周边"单环征"5例,"双环征"13例,"三环征"2例;(3)不典型肝脓肿(17例)特征:CT平扫表现: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不清;增强CT表现:"肿块缩小征","边缘强化征","簇状征","延时强化征"。结论:CT扫描可全面了解肝脓肿病灶数量、分布、大小等情况。通过CT增强扫描可显示典型性肝脓肿及不典型肝脓肿多个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肝脓肿早期诊断及不典型肝脓肿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脓肿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30例肝脓肿的动态增强各期CT表现,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实质期肝脏3期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30例肝脓肿中,病灶位于肝左叶7例,肝右叶21例,左右叶均有2例。典型肝脓肿12例,表现为环靶征,中心均为低密度影并含气体;不典型肝脓肿18例,其中13例表现为蜂窝状,并有持续强化征、边缘锐利征等5例出现一过性肝段性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3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脓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特点。方法:分析25例经临床确诊的细菌性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s,60s和12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及门脉期灶周正常肝组织出现高灌注征象;②病灶周边和/或内部出现单个或多个完整或不完整强化环;③病灶内有宽窄不等的不规则分隔;④灶周低密度水肿带门脉期显示最清晰;⑤延迟期脓肿壁、分隔及水肿带均呈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肝脓肿亦有CT表现不典型者。肝癌可合并肝脓肿。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6例不典型肝脓肿低场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或病理证实的16例不典型肝脓肿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MRI平扫,全部病灶T1WI呈低、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分别依次出现楔形强化、分隔状强化、延迟强化和“花瓣”征。结论:上述征象为不典型肝脓肿在低场MRI中的特征表现。T2WI脂肪抑制序列和动态增强扫描对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厉天林 《临床医学》2008,28(12):107-108
目的研究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不典型肝脓肿多见于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①肿块缩小征;②"蜂窝征";③"花瓣征";④周围充血征;⑤延时强化征。结论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无特征性,增强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和延时扫描有一定特征性,多征象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多能作出正确诊断,积极抗炎治疗观察对鉴别诊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征象及其特征性表现,提高肝脓肿诊断的正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32例的CT表现;所收集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32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脓肿壁表现为双环强化征18例,三环强化征3例,表现为分隔强化8例;表现边缘强化征19例。结论: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脓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扫描能准确显示肝脓肿的部位,且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CT表现及常见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27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15例伴胆系病变;肝脓肿单发14,多发13例,21例呈类圆形,11例病灶内见多发气泡簇状或散在分布,3例见宽大气液平面;6例见"蜘蛛征"或"簇形征";增强扫描所有病灶门脉期强化最明显,延迟期强化持续;2例见"门静脉周晕征",单环征、双环征各3例,3例花边样强化,3例呈"蜂窝状"强化。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多伴有胆系疾病,增强扫描门脉期强化最明显,且于延迟期强化持续,有气泡或气液平或"环征"典型征象时诊断不难,但若坏死不完全需与其它感染或肿瘤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脓肿的CT资料。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或密度不太均匀肿块,边缘模糊;增强后不同时相有“细网格征”、“簇形征”、“蜂窝征”、“晕征”、“肿块缩小征”及短暂性肝段强化。结论联系病史、分析CT增强扫描和延迟扫描的表现有助于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四期增强扫描对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资料,行CT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或五期增强扫描。结果: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多见于细菌性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平扫呈多房性低密度肿块,边界多不清晰,增强后可见典型征象。结论: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多层螺旋CT动态四期增强后可显示特征性表现,大大提高了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型)7例,肿块内及周围伴有条状、管状肝内胆管扩张2例,肿块内钙化2例;不规则树枝状肿块(胆管周围浸润型)3例,均伴肝内胆管扩张;胆管腔内结节状肿块(腔内结节型)1例。动态增强:5例肿块型扫描早期呈边缘强化,延迟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2例肿块型动脉期显著强化,极度延迟强化,未出现延迟完全充填。胆管周围浸润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延迟期呈稍高密度,周围扩张胆管呈放射状至截断,胆管壁可见增厚强化并向肿瘤外聚拢而成星芒状。腔内结节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延迟呈低密度。其他征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3例,邻近肝包膜皱缩2例,门静脉侵犯表现为线样征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罗勇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2,(10):101-102,104,F0004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肝脓肿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机完成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结果 76例患者中,同时见分隔和分层26例,仅有分隔26例,仅有分层8例,仅显示低密度灶而无分隔或分层8例,病灶内含气体8例。一过性异常高灌注有38例。明确诊断或倾向性较强诊断68例(89.5%),所有含气体的、有环提征的、同时有分隔和(或)分层显示的以及有一过性异常灌注的病灶均正确诊断为肝脓肿;仅显示低密度灶而无分隔或分层8例未能提示诊断,且未见一过性异常灌注,病灶相对均较小,未超过5 cm。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例肝脏炎性假瘤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病理主要表现为大片凝固坏死及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脓肿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皮穿刺确诊的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肝脓肿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病灶,边缘欠清晰,增强显示环靶征,部分呈多房簇集征和脓肿内气体。13例不典型肝脓肿多为早期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增强扫描见花瓣征及持续强化征等。结论肝脓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CT表现,结合CT表现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提高对肝脓肿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关系的认识,探讨CT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证实的36例肝脓肿平扫加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肝脓肿多形态,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边界欠清,增强扫描脓肿液化区不强化,边缘强化明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组簇形征13例,周围多环征8例,小气泡或气一液平面征4例。结论 CT扫描是诊断肝脓肿的主要检查方法。上述“三征”中的任何“一征”均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CC患者29例,其中15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及附属征象。结果:29例ICC,共检出32个病灶,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7个病灶,平扫仅1个病灶表现为混杂密度,其余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0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未见强化,门脉期显示12个病灶呈渐进性强化,5个病灶强化减退。MRI共检出17个病灶,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6个病灶呈边缘环形或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15个病灶瘤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个病灶瘤体边缘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减弱。附属征象包括胆管扩张15例,局部肝包膜凹陷2例,肝叶萎缩1例,门静脉癌栓4例。结论:ICC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ICC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脾结核,8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8例中6例CT平扫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灶,病灶高于水样密度。其中4例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2例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环形强化。1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1例CT表现为脾脏、腹腔淋巴结多发钙化影。8例中7例同时伴有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高于水样密度)病灶,而增强扫描却完全不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的征象,是脾结核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inoma IPCC)的CT影像特征,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CT平扫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多数病例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病灶所在肝叶萎缩。增强扫描早期呈无或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内部有不均匀片状、分隔状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和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 例 FNH 的CT表现,所有病灶均行16层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共检出28个病灶,22例单发病灶,3例2个病灶,均为结节或分叶状肿块,平扫为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27病灶动脉期除去中心疤痕外,全部病灶均为显著均匀性强化,CT值为99~149HU,平均124HU,1个病灶呈中度不均匀强化,8例中心或周边见增粗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表现多样,16例为稍高密度,8例为等密度,1例为稍低密度;8例病灶见典型的中心疤痕,其中2例延迟期疤痕强化.CT正确诊断21例,准确率为84.0% 结论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大多数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对典型FNH能够做出正确诊断,非典型FNH要和肝细胞肝癌、肝血管瘤、肝细胞腺瘤、纤维板层样肝癌鉴别.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34例肝血管瘤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观察患者肝血管瘤的一般情况,包括数量、分布、形态、大小、CT值等,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和特征。结果34例患者CT平扫显示肝血管瘤病灶多为类圆形的低密度阴影,而且病灶内部密度均匀、具有清晰的边界,CT值在33~50Hu之间。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C型强化,和腹部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向中心延伸;延迟期出现部分强化或完全强化,密度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针对肝血管瘤患者,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明确病灶的性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并进行评价。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30例共32个病灶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扫21个病灶瘤内为均匀性低密度,11个病灶在低密度瘤灶内可见有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扫描32个病灶均出现边缘部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由边缘向中央部扩大,延迟期6min有4个病灶呈全瘤均匀性强化,28个病灶呈全瘤大部分强化。结论 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具有特异性,根据此特点,可以与肝脏的其他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