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黄庭坚一首《鹧鸪天》云:“汤泛水,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都成百岁人。灯焰焰,酒熏熏,壑源曾未破醒魂,与君更把长生碗,略为清歌驻白云”。灵根,即茯苓。这首词赞颂茯苓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古人对此深信不疑,却也带有一些荒诞不经之词。如《酉阳杂爼》载:武攸绪隐居于中丘嵩山,平日只服茯苓、赤箭等,晚年身体肌肉都已消耗殆尽,但眼睛里却有紫色光芒,白天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还能分辨几里之外的人讲话的声音。宋代苏东坡在著作中记下自己服用茯苓使身体由差变好,由弱变强的过程,读之可信。有诗云:“千年茯菟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正虚水停的方剂中必配伍茯苓的意义。方法:梳理与淡味及茯苓有关的古文献,结合"淡"字本义讨论"淡味"本义,并以此为依据探讨茯苓的配伍意义。结果:茯苓在治正虚水停方中有渗泄水液、培土制水、养心安神三种作用。结论:茯苓之功全赖于甘淡之味,甘淡入脾胃,则清阳得升,浊阴可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胸痹防治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164首治疗胸痹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统计,提取出治疗胸痹的核心组合。将分析结果与《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肉桂、陈皮、茯苓、半夏、当归、白术等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甘草-茯苓""人参-甘草""人参-茯苓"等,置信度为0.7的关联规则为"半夏,茯苓→甘草""前胡,甘草→茯苓""厚朴,茯苓→白术"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胸痹方剂的组方以理气健脾、祛湿化痰药和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药居多,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4.
胡益利 《光明中医》2006,21(9):39-40
指迷茯苓丸是《全生指迷方》[1]里的一个重要方剂,由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生姜组成,有燥湿行气、化痰之功,主治痰湿内停、流注四肢筋脉之肩背疼痛、两手疲软者.本人在临床上常用该方治疗痰湿内停引起的痹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历代医家对足三里这个穴位均颇为重视。《灵枢》中写道:"邪在脾胃……皆调与足三里。"《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针灸聚英》又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华佗用足三里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南北朝时刘宋医家秦承祖云其"诸病皆治"。俗话说:"拍拍足三里,胜食老母鸡。"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有360多个穴位,其中有许多穴位具有养生保健作用,这些保健穴位中首推足三里。足三里穴是  相似文献   

6.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5,(4):358-359
汤是会意字,金文作■或■,像以水盥洗人身。后来左边的"水"逐渐抽象,汤字也由石鼓文、帛书、小篆■→■→■,转变为隶书的■,进而成为今天的"汤"。《说文》:"汤,热水也。"《论语》里有"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描写。《楚辞》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的美丽句子,说明早在三千年前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丸中茯苓、泽泻、丹皮三药的作用存在争议,结合方源从肾之"体阴用阳"进行解释较为明晰.此方源于《金匮要略》之肾气丸,所治5种病证均有水液代谢不利.方中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药用量较大为主药,功在补肾体之阴;桂枝、附子少量使用,温阳化气;茯苓、泽泻、丹皮利水渗湿、祛除水邪以助肾之用属"佐助药",全方补肾化气利水,八药...  相似文献   

8.
正茯苓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有"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诗句。诗中的茯苓是著名的药食同源的中药,自古便有"四时神药"的美誉。文人墨客、皇宫贵族的保养秘方早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等所著的《淮南子》中,已经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的记载。曾经有研究者把能够搜集到的中医方剂做过统计,结果发现,历代的中医方子里,用得最多的一味中药就是茯苓。唐代"药王"孙思邈  相似文献   

9.
《东方养生》2012,(9):57+56
蒋廷黻称其为"清华学生里世界级的历史家"不论东西方,但凡提及美国的中国学,何炳棣,都是首屈一指的先驱。自许"只做第一等题目"。的何炳棣,以明青社会经济史闻名,后来更前溯上古史他在哥大留学时,是一位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的博士生。在"中国热"的浪潮下,脱欧入亚的何炳棣躬逢其盛。所著的《明青人口论》及《明清社会流动史论》两书,是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的必读书目。今年6只,何老以95岁高龄去世,被冠以"史学泰斗",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10.
清宫寿桃丸由益智仁、大生地、枸杞子、胡桃档等药物组成,具补肾益元功效。清宫八仙糕由茯苓、莲子、苡仁、山药、人参等药物组成,有健脾养胃的作用。中医认为补肾和健脾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本实验以多用于延缓衰老的维生素E(简称:VE)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清宫寿桃粉剂(简称寿桃粉)和清宫八仙糕(简称八仙糕)对老年鹌鹑存活率和生存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桂枝味辛性溫,有发汗溫经、通阳化气之功。茯苓味淡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能。仲景以桂枝配合茯苓,主要是用于水气內停之证。尤在泾说:“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是有一定见地的。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并用的方剂有五苓  相似文献   

12.
茯苓的传说     
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把它列为上品;宋代《图经本草》上有关于茯苓酥的记载;苏颂《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李时珍说:“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石室秘录》中茯苓类方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的化裁提供必要参考。方法: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R语言、IBM Modeler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石室秘录》中的茯苓类方药物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石室秘录》茯苓类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40味,使用频率居前六位的药物为茯苓、白术、人参、甘草、陈皮、白芍。用药主要涉及15个种类,其中前五类分别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共得出28条关联规则,9个聚类新方。结论:《石室秘录》中茯苓类方的处方立法以补血填精、益气温阳、疏肝益脾、清热解表、利水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14.
古今名药用量大 茯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收载药物,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茯苓既是药品又可作为保健食品,可用于中药配方和100多种中成药原料,还有历代宫廷御膳、民间食品如茯苓饼、白雪糕、云片、茯苓酒、茯苓点心、长寿挂面等,不胜枚举。据全国资源普查资料显示,野生蕴藏量约500万kg,家种500~1000万kg。我国每年药用、食用和出口需量约1000~1300万kg,  相似文献   

15.
杨鸿泽 《养生月刊》2007,28(8):698-699
看到93岁高龄的四川省作家协会原主席马识途在《我的老年观:服老又不服老》一文中说:"我吃得,睡得,走得,干得,有这四‘得’,不知老之已至矣。"  相似文献   

16.
正川连茯苓汤出自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黄连、茯苓、黄芩、炙远志、通草、车前子、麦门冬、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原书载"川连茯苓汤,治心虚为寒冷所中,身热,心躁,手足反寒,心腹肿病,喘咳,自汗,甚则大肠便血。"[1]2016年为丙申之年,大运"岁水太过",《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上半年"少阳相火司天",《素问·六元正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医学经典巨著,其突破了《内经》病位上只分表与里的限制,而是分成了表、里及半表半里三部,显示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病势。结合《伤寒论》具体条文,论述《伤寒论》"三部"的划分、证候的"三部"范畴及六病的"三部"分属: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少阳属半表半里、太阴属阴之里、厥阴属阴之表、少阴属阴之半表半里。《伤寒论》中疾病病位的确定是依据表、里及半表半里进行分类,并以阴阳二性来确定疾病的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辨证论治体系,不但为伤寒立了法,而且能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8.
茯苓易与他药配伍,治疗领域宽广,被历代医家推崇。《伤寒杂病论》中并没有茯苓单味药方剂,配伍后创制出诸多方剂;典型药对配伍为茯苓-桂枝、茯苓-白术以及茯苓-干姜。茯苓作用其一为安神定志,如酸枣仁汤;其二为淡渗水湿,如五苓散、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因其自身甘淡性平,所以可配伍到寒温不同属性方剂,发挥不同作用。经典配伍:茯苓+桂枝-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水饮上逆、茯苓+白术-甘姜苓术汤-湿邪困脾、茯苓+干姜-小半夏加茯苓汤-水邪内停。茯苓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用量有较大差异,单付药用量最大属苓桂甘枣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戎盐汤等,达半斤(125g);用量最少当属五苓散,只用十八铢(11.70g),平均用量在四两(45.9g)。汉代一两相当于当今15.625g,目下临床每付药茯苓用到45g也是有依据的。苓桂术甘汤为《伤寒论》运用茯苓名方,含"茯苓-桂枝""茯苓-白术"配伍,实脾土、燥脾湿,现代学者拓展用途,加味治疗内耳性眩晕、加活血益气药治疗充血性心衰、加宣肺解表药治疗小儿哮喘、与二至丸合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加活血益气药治疗产后尿潴留等,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金匮要略》《伤寒论》中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并参考《神农本草经》,还原得出"痰、湿、饮、水毒弥漫三焦"为张仲景使用茯苓"药证"的关键要点;"水气上凌于心"为茯苓治疗"心神不宁"的关键要素;茯苓的临方炮制非常关键,伪品亦需留意.并通过研究茯苓发现"证-方-药"的研究模式是真正的"药证"模式;掌握"药证"对提高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有极大益处.  相似文献   

20.
    
正血,甲骨文作■,像祭祀的器皿里装着鲜血,小篆写作■,《说文》解释为"祭所荐牲血也",所以"血"的本义,是指专供祭祀用的牲畜的血,后来泛指各种生物的血,也包括人的血液。《黄帝内经》里有"脉不通,则血不流"的记载,这里的血就指血液。岳飞在《满江红》里慷慨激昂地写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