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半年及1年后,都江堰地震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并探索其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P-C)、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在震后半年和1年对都江堰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实施相关的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地震灾区群众震后半年及1年的PTSD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3%、6%;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1.6%、8.4%;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9.7%、5.6%。结论震后1年较之震后半年灾区群众PTSD、抑郁及焦虑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该结果可能对研究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政府、社会、家庭的支持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为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对来自5.12地震灾区的23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性别、专业在领悟社会支持和PTSD上均无显著差异,②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雏度与PTSD呈显著负相关;③领悟家庭外支持比领悟家庭内支持对PTSD的预测作用更明显.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是PTSD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大学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其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2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领悟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大学生焦虑(加入中介变量前,β=0.298,P=0.001;加入后,β=0.236,P0.01)和抑郁(加入中介变量前,β=0.277,P0.01;加入后,β=0.200,P0.01)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调节该中介过程。结论:生活事件不但直接影响大学生焦虑和抑郁,并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大学生焦虑和抑郁,即领悟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大学生焦虑、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调节该中介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我国心身疾病患者在DSM-5和ICD-11诊断标准下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和共病率的差异。方法:被试为485名亲身经历过创伤事件的心身疾病患者。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TSD Checklist for DSM-5,PCL-5)评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结果:DSM-5和ICD-11标准下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49.7%和38.4%,使用DSM-5标准PTSD发生率显著高于ICD-11标准。在仅符合DSM-5 PTSD阳性个体中与抑郁和焦虑的共病率分别为88.4%和81.2%,仅符合ICD-11阳性个体中与抑郁和焦虑的共病率分别为42.9%和64.3%。ICD-11标准可显著降低与抑郁的共病率,但是不能显著降低与焦虑的共病率。结论:使用DSM-5和ICD-11不同诊断标准在发病率及与抑郁共病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采用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延长哀伤四项负性指标,以及创伤后成长和希望两项正性指标,来全面描述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延长哀伤问卷(PG-13)、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和希望量表(ADHS),对466名失独者进行调查,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PA)来对失独者进行分类。结果:①四种情绪障碍之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创伤后成长与四种情绪障碍及希望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希望与四种情绪障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②失独者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延长哀伤的检出率分别为94.7%、82.6%、47.9%和23.4%,四种情绪障碍的共病率为22.3%。③根据失独者在六项心理健康指标上的得分,可将失独者分为"低情绪障碍-高希望型"(占23.3%)、"中情绪障碍-中希望型"(占53.9%)和"高情绪障碍-低希望型"(占22.8%)。结论: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对失独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可将减轻情绪障碍和提升希望水平结合起来,同时需要为创伤后成长的培养设计单独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查汶川地震后18个月青少年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抽取都江堰地区青少年1287人,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自评量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对其进行评估。结果:采用PSQI总分8作为划界分,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28.2%;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7.5%、15.6%、17.9%。睡眠质量总分与PTSD(r=0.397)、抑郁(r=0.504)、焦虑总分(r=0.463)显著正相关。在检出有睡眠问题的青少年中,有26.4%检出PTSD,有55.4%检出抑郁,有63.4%检出焦虑。多元Lo-gistic回归表明地震中有亲人伤亡、对支持的利用度低、震后较多负性生活事件是睡眠问题共患PTSD的危险性因素;女性、客观支持少、主观支持少、对支持的利用度低和震后较多负性生活事件是睡眠问题共患抑郁的危险性因素;女性、主观支持低、对支持的利用度低和震后较多继发负性生活事件是睡眠问题共患焦虑的危险性因素。结论:震后18个月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较高,评估及干预青少年的睡眠问题对预防精神健康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地震极重灾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状况,探析个别学生幸福感水平特低的重要原因与提升策略。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12名灾区大学生进行测评,再将量表得分极低的9名地震极重灾区大学生作为重点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极重灾区大学生的得分与重灾区和次重灾区大学生的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t=3.18,3.12;P<0.01),9名学生的量表得分与212名同学和40名极重灾区同学的平均分数相差分别为21.32、15.37分。访谈也发现9名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极低。结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个别大学生至今仍然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总体幸福感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考查汶川地震6个月后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及人群特点,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整群取样,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RS-CA)评估都江堰地区初一至高一学生1925名。结果: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5.9%、40.8%和24.4%;女孩(OR=2.03-2.70)、青春后期(OR=1.71-2.12)、地震中有亲人伤亡(OR=1.45-2.41)是PTSD、焦虑、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非独生子女是焦虑的危险因素(OR=1.72),大量目睹惨烈场景(OR=1.39-2.18)是PTSD和抑郁的危险因素;主观社会支持(OR=0.88-0.95)和对支持的利用度(OR=0.74-0.88)是PTSD、焦虑、抑郁共同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发现、建构、维护、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对于促进其创伤修复和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来自地震灾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特征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5.12大地震后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应激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调查。结果SCL-90总分与临界值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对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组间方差分析发现差异显著;PSSS各组得分未高于常模临界分值,但轻灾区组与重灾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SCL-90总分与PSSS得分、积极应对PC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NC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地震后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正常.但对于重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仍需加强,防范出现延迟性的心理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玉树震后半年时灾区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状。方法:玉树灾区某小学845名4-6年级的小学生完成了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 Reaction Index)和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CES-DC)。结果:①PTSD的筛查阳性率为12.5%,闯入症状表现最明显(67.3%)。②抑郁症状阳性率达61.7%,主要表现为积极情绪缺乏。③女生的PTSD检出率高于男生;5年级学生的抑郁阳性率高于4年级和6年级;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PTSD检出率和抑郁阳性率都高于未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结论:玉树地震后灾区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检出率都较高,应特别关注女生、5年级学生和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经历汶川地震这一重大创伤性事件后极重灾区之一的彭州板房区受灾民众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IES-R、PTGI中文修订版,以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彭州板房区2403名受灾民众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04份。结果:被试的PTSD症状及地震对个体造成的客观和主观影响越大,其创伤后成长得分也越高;但地震造成的主、客观影响在PTSD症状进入回归模型后变得不再显著或显著性水平降低。结论:地震后个体PTSD症状是预测创伤后成长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两个受灾严重程度不同地区青少年遭受的创伤暴露情况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进行调查,探讨影响灾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因素。方法: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和自编背景资料对极重灾区四川绵竹和重灾区陕西宝鸡地区共12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四川绵竹的青少年遭受的创伤暴露严重程度显著高于陕西宝鸡地区,但在PTSD症状严重程度(t=0.181,df=1265,P=0.857)上差异并不显著,只在PTSD症状检出率(χ2=8.766,df=1,P=0.003)上差异显著,绵竹地区的PTSD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宝鸡地区。结论:极重灾区PTSD的检出率更高。性别、年龄、被困、亲友受伤和目睹死亡是PTSD症状的有力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后5个月都江堰青少年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情况及其与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中文修订版(IES-R)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成人版))对四川省都江堰市第一中学和都江堰中学等学校的47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在472名青少年学生中,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有220人,占46.61%。女生与男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警觉因子t=-2.016,P0.05);参与震后营救和未参与营救的同学所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显著差异(闯入因子t=2.054,P0.05)。IES得分阳性的学生N分和P分明显高于IES得分阴性的学生,而E分明显低于IES得分阴性的学生。EPQ-N与IES的各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69~0.522),EPQ-P与IES的高警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057~0.153)。结论灾区青少年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个性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密切相关,具有精神质倾向、性格内向及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征者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应重视和关注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舟曲泥石流5年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关系,为灾后的远期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社会支持评定量、心理弹性量表对舟曲244名受灾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泥石流5年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者有82例(33.6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χ2=21.049,P0.001);PTSD阳性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得分均低于PTSD阴性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PTSD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总分呈负相关(r=-0.423,P=0.000;r=-0.158,P=0.014)。结论:泥石流给受灾居民的心理健康造成持续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重视居民远期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汶川受灾地区社区、乡镇卫生院工作者的精神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为精神卫生培训提供依据,为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灾后社区、乡镇卫生工作者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班学员353名为研究样本,回收有效问卷313份。使用自编精神卫生知识评估问卷和精神卫生服务调查表进行评估。自编精神卫生知识评估问卷包含抑郁症、酒精依赖、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5种精神障碍。结果:受灾地区乡镇、社区卫生院工作者对于社区5种精神障碍准确诊断率最高的案例为抑郁症(77.0%),药物处理中位数得分最高的为酒依赖;非药物处理中位数得分最高的是酒依赖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培训前1月内报告未接诊过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乡镇卫生院工作者占53.4%。不知道任何1所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院工作者占35.1%;不知道精神科专科会诊的占37.7%;不能邀请精神科专科会诊的占39.6%。结论:汶川地震后,受灾地区的乡镇、社区卫生院工作者精神卫生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相对弱。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While pre-trauma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measures are risk factor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such information is usually obtained following the trauma and can be influenced by post-trauma distress. We used data collected from a community-based survey of young adults before and after a major natural disaster to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participants' traumatic experiences, demographic and pre-trauma risk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ir screening positive for PTSD when re-interviewed. METHOD: A representative selection of 2,085 young adults from the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and environs, interviewed in 1999 as part of a longitudinal community-based survey, were re-interviewed 3-18 months after a major bushfire had occurred in the region. When re-interviewed, they were asked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of trauma threat, uncontrollable and controllable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d their reaction to the fire. They were also screened for symptoms of fire-related PTSD experienced in the week prior to interview. RESULTS: Four-fifths of participants were exposed to the trauma with around 50% reporting having experienced uncontrollable traumatic events. Reporting PTSD symptoms was associated with being female, having less education, poorer mental health and higher levels of neuroticism prior to the trauma. Particular fire experiences, including being evacuated and feeling very distressed during the disaster, we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PTSD symptoms compared with pre-trauma measures. CONCLUSIONS: While demographic and pre-trauma mental health increased the likelihood of reporting PTSD symptoms, exposure to trauma threat and reaction to the trauma made greater contributions in explaining such symptoms as a result of this disaster.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目的:研究汶川地震后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等测量工具,对灾后一月内四川省什邡地区及转入本院的受灾群众共342人进行评估。结果:灾后一月内PTSD症状的发生率为45.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两个群体PTSD症状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但什邡地区症状程度较重,消极应对、脱离灾后环境等因素是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地震后受灾人群,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其中女性群体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26个月灾区高三学生生命质量。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用WHO生命质量量表简化版(WHOQOL-BREF)、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CL-C)和自编量表对559例灾区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灾区高三学生生命质量得分(12.78±3.13)低于常模(13.38±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P<0.01);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均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1,-11.40,-3.03,P<0.05);②女性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均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11.14,4.44,P<0.05);③有心理咨询需求和没有的学生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态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F=33.01,35.18,21.76,16.23,10.58,P<0.01);④PTSD高分组与低分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态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73.89,77.92,17.11,36.94,45.19,P<0.01)。结论震后26个月灾区高三学生生命质量仍旧低,受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且女性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5·12"汶川地震后,一般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救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成都某医学院校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自编)、事件影响量表(IES)进行集体施测。结果 PTSD症状的发生率为8.52%(23/270)。经单因素分析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相关的影响因素有:震后家人情况(2χ=44.502,P=0.00)、震后亲戚/朋友情况(χ2=44.690,P=0.00)、家乡受灾情况(χ2=47.192,P=0.00)、震后房屋受损状况(χ2=31.193,P=0.00)、震后财产受损状况(χ2=26.433,P=0.00)5个因素。经非条件逐步Log istic回归筛选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因素有:震后家人情况(t=4.326,P=0.00)、震后亲戚/朋友情况(t=5.240,P=0.00)、家乡受灾情况(t=-5.805,P=0.00)。结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一般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特别是家在重灾区,有家人或亲戚、朋友伤亡的学生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灾区1960名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汶川大地震灾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以汶川地震灾区3所中学196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分B、C、D三组症状群),进行自填式调查。结果:(1)PTSD症状群筛查总阳性率为78.3%,B组阳性率最高(68.9%)。(2)女性、高年级、少数民族、来自农村、地震中受伤、家庭财产受损学生PTSD症状总体阳性率及三组症状群阳性率均分别高于男性、低年级、汉族、来自城镇、地震中未受伤、家庭财产未受损失学生[如,PTSD总体阳性率:女82.2%,男73.9%,P0.05]。(3)女生和农村学生重度PTSD症状发生率高于男生和城镇学生(27.9%vs.19.9%,26.7%vs.21.4%,均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是地震重灾区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不同特征的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