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冠脉病变程度与炎症及内皮损伤分子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ACS组)和疑似冠心病患者(对照组)21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脉造影结果采用累计积分法进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测定外周静脉血HS-CRP、TNF-α和vWF的水平.对2组结果进行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炎症及内皮损伤分子标志物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CS组HS-CRP、TNF-α和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TNF-α及vWF的水平与冠脉病变分数、支数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r介于0.519~0.728之间,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病变程度与炎症及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ACS组)和对照组21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脉造影结果采用累计积分法进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使用血凝分析仪测定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g)水平,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外周静脉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的含量.对2组结果进行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CS组Fig、vWF、D-D、PAI、GMP-140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ig、vWF、D-D、PAI、GMp-140的水平与ACS冠脉病变分数、支数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r介于0.519~0.728之间).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周血存在血栓前状态,且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35例ACS患者的循环内皮细胞(CE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纤溶酶原(PL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值.结果 ACS患者的tPA、PLG及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但CEC、vWF及PAI、D-D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CEC与vWF、D-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vWF=0.68, rD-D=0.68,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是ACS患者凝血-纤溶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CEC、vWF及D-D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将 6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随机分为灯盏细辛治疗组 30例和对照组 30例 ,2组均按ACS常规治疗 ,治疗组另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 ,治疗 4周。观察灯盏细辛对ACS的临床疗效及对ACS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抑制物 (PAI 1 )和C 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8.0 % ,明显优于对照组 6 3.7% (P <0 .0 5 ) ;经灯盏细辛治疗后PAI 1及CRP的含量均明显减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结论 :灯盏细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肯定 ,且可改善纤溶活性及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6和TNF-α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45例稳定性冠心病(SCHD)患者中的IL-6和TNF-α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IL-6和TNF-α在ACS组、SCHD组水平均升高,ACS组、SCHD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和SCHD组组间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不仅仅只作为炎性反应指标,而且参与了冠状动脉的病变,IL-6和TNF-α是具有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c-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2例ACS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Hc-CRP及TNF-α水平进行测定。结果:ACS组Hc-CRP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CS患者Hc-CRP及TNF-α升高是急性冠脉综合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D-D)和胱抑素C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 4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 45例,同期选取冠脉正常者4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三组凝血四项指标、CysC、D-D水平、Gensin得分,并对Gensini评分进行多重线性逐步分析。结果 (1)三组患者治疗后PT、a PTT、TT指标均明显上升,Fbg指标均下降(P 0.05);(2)对照组CysC、D-D水平、Gensini得分低于UA组与STEMI组(P 0.05);(3) CysC、D-D、年龄进入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ysC、D-D是ACS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对于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和冠脉病变支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炎症因子、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6例,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脑梗死伴MS组(n=92)、脑梗死不伴MS组(n=94),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90)。比较三组IL-6、TNF-α、hs-CRP、PT、FIB、D-D等指标;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结果:脑梗死伴MS组IL-6、TNF-α、hs-CRP、FIB、D-D水平高于脑梗死不伴MS组及对照组,PT水平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不伴MS组IL-6、TNF-α、hs-CRP、FIB、D-D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MS组NIHSS评分高于脑梗死不伴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M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上升、凝血-纤溶平衡更倾向于凝血,且MS加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需加强该类患者凝血指标和炎症状态的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并以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ACS 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另设对照14例,均行CAG排除冠心病.采用ELISA测定各组血清PAPP-A水平.采用CAG计数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对冠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ACS组血清PAPP-A水平((19.5±7.8)mIU/L)高于SAP组((8.3±4.7)mIU/L)和对照组((7.6±2.7)mIU/L),P<0.01,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AP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PAPP-A水平可作为ACS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短期应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S-CR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法将6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例)和对照组(n=31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行血清HS-CRP检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ACS患者短期应用辛伐他汀可降低血清HS-CRP,减轻炎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浆和肽素、肌钙蛋白I(cTnI)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因胸痛入院的病人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后分为CAG正常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和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测定各组病人入院时血浆和肽素、cTnI及Hs-CRP含量。结果 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和肽素、cTnI及Hs-CRP水平高于CAG正常组(H=42.57~141.35,P<0.05);NSTEMI组和STEMI组和肽素、cTnI及Hs-CRP水平高于UAP组(H=9.72~107.45,P<0.05)。左主干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和肽素、cTnI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H=7.26~35.72,P<0.05)。结论 ACS病人血浆和肽素、cTnI及Hs-CRP水平升高,并且和肽素和cTnI在一定程度内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对ACS病人的危险分层、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探讨ACS患者血清FSTL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S患者123例?稳定型心绞痛25例及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FSTL1水平,采用目测法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法确定冠状动脉病变,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 ACS各组中血清FSTL1水平明显均高于NC组和SAP组(P < 0.01);②ACS患者血清FSTL1水平与冠脉病变范围呈相关趋势(P < 0.01),血清FSTL1水平(经自然对数转化,LnFSTL1)在单支病变组(2.38 ± 0.28)?双支病变组 (2.43 ± 0.26)?多支病变组(2.57±0.29)依次明显升高,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 = 5.25,P = 0.007)?结论:①ACS患者血清FSTL1水平明显升高;②冠脉病变范围越大,血清FSTL1水平升高越明显,测定血清FSTL1水平对于ACS患者病情评估?预后评判可能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水平变化与ACS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年龄≥65岁的住院患者188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男性105例,女性83例,平均年龄(70.8±4.4)岁。将其分为3组:ACS合并糖尿病者为糖尿病组(64例),ACS不合并糖尿病者为非糖尿病组(73例),冠脉造影正常且不合并糖尿病者为正常对照组(51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33浓度。采用Gensini评分对每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计算。 结果 血浆IL-33浓度在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较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而单支血管病变者少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者IL-33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病变者。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Gensini评分值与血浆IL-33水平均呈正相关(r=0.663,P<0.01)。 结论 老年ACS患者血浆IL-33水平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提示老年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存在炎症反应,合并糖尿病时加重。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 (a) [Lp(a) ]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 91例冠脉造影患者按狭窄程度分组 ,比较各组血清Lp(a) ,C反应蛋白及血脂指标等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清Lp(a)水平在冠脉明显狭窄以及多支血管病变中显著升高 ,Lp(a)异常率在冠脉造影阴道与冠脉造影阳性患者中有明显差异。结论 :Lp(a)水平与冠脉状狭窄程度明确相关 ,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以及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确诊的ACS患者108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MMP-9水平;采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测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定量指标;分析FSTL-1、PPAR-γ、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8.336、18.316,均P<0.05);ACS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水平低于对照组(t=-11.028,P<0.05);ACS组和对照组斑块数目、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总斑块体积、钙化斑块负荷测定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组非钙化斑块负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RI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t=14.298、32.807、18.674,均P<0.05);ACS组患者FSTL-1、MMP-9与非钙化斑块负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RI测定值均呈正相关(r=0.520、0.577、0.594、0.483、0.601、0.633,均P<0.05);PPAR-γ与非钙化斑块负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RI测定值均呈负相关(r=-0.614、-0.668、-0.489,均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2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2)和对照组(n=30)。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中末次造影图像,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同时观察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6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2次冠状动脉造影TIMI 3级血流获得率、CTF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LVEF、出血并发症高于对照组,PCI术后60d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和改善ACS患者PCI后无复流现象,是一种有效的PCI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载脂蛋白A、B(apoA、apoB)及相关脂类,抗凝、纤溶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②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17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36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70%,其中单支病变65例,双支或多支病变7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37例。采空腹静脉血2mL检测生化全套。③结果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apo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抗凝血酶Ⅲ、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及apoB/apoA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3.70~6.08,P〈0.05);而apoA1、纤溶酶原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0.09、2.78,P〉0.05)。apoB、TG、纤溶酶原、纤维结合蛋白含量及apoB/apoA与冠状动脉积分呈正相关(r=0.502~0.605,P〈0.05),apoA1与冠状动脉积分呈负相关(r=-0.601,P〈0.01)。④结论apoB、apoB/apoA的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支架置入对ACS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血清G-CSF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浓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3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ACS患者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分为:ST段抬高ACS急诊PCI组(n=7)和非ST段抬高ACS[包括14例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1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择期PCI组(n=25)],10例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者作为对照组(n=10)。分别于术中和术后3 d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同时分离血清以备G-CSF浓度检测。于第10 d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以评估外周血EPCs水平。G-CSF浓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①急诊PCI组术前外周血EPC-CFU数量稍高于择期PCI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急诊PCI组术前血清G-CSF明显高于择期PCI组,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②急诊PCI组和择期PCI组术后外周血EPCs数量及血清G-CSF均有增高,但后者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前者,对照组外周血EPCs数量及血清G-CSF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择期PCI组外周血EPCs增加数量与血清G-CSF改变相关(r=0.261,P=0.009),急诊组则无。结论:择期PCI患者术后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增加,且与血清G-CSF改变相关。AMI后急诊PCI患者术后血清G-CSF浓度明显升高但与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病人急慢性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时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1(ET-1)在不同易患因素累积、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内皮稳定状态以及急性内皮损伤(PTCA)时的水平变化,探讨血管活性物质与急慢性内皮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②方法选择72例CHD病人作为慢性内皮损伤组,按冠心病易患因素分为A(0~1个因素)、B(2个因素)、C(≥3个因素)组;按病人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急性内皮损伤组为28例PTCA病人。两组均以冠状动脉造影者作为对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ADM、ET-1的含量。③结果除A组ADM值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外(t=1.051,P>0.05),研究组血浆ADM、ET-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4.287~13.945,P<0.01)。研究组内ADM、ET-1在3组间均有显著意义(t=2.813~11.649,P<0.01)。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ADM、ET-1有增高趋势,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t=2.627~10.098,P<0.01);轻、中、重度狭窄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150~11.708,P<0.01)。SAP组ADM、ET-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97、1.983,P>0.05),而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t=2.932~12.175,P<0.01)。PTCA急性损伤冠状动脉内皮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ADM、ET-1水平显著升高(t=3.48、11.17,P<0.01)。④结论CHD易患因素对内皮细胞慢性损伤有累积作用。血浆ADM、ET-1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可以作为判断CHD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UAP病人血浆ADM、ET-1水平可以作为判定心绞痛稳定性的参考指标。PTCA造成冠状动脉内皮急性损伤,激活ADM、ET-1的内皮源性释放。保护CHD病人内皮功能,干预易患因素及内皮功能的改善治疗是防止介入术后再狭窄及慢性内皮损伤的重要环节及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