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其致病涉及范围较广,诸如急慢性咳喘、眩晕、心悸、中风、昏厥、癫狂、皮下结节、肿瘤等证,都可由痰所致。故在临床上有“百病多由痰作崇”、“百病兼痰”之说。可见,正确认识痰证有一定临床意义。《神农本草经》有“留痰饮澼”之记载,而《内经》中则没有“痰”字记载,但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则有“湿气内郁,饮发于中”、“积饮心痛”的记载,这对后世痰饮之说的形成颇有影响。查“痰”字,古代本作“淡”,故在《内经》之后的《脉经》等书中均将“痰饮”写作“淡饮”。淡,古时又与“澹”  相似文献   

2.
张明德谈哮喘"夙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哮喘“夙根”一说 ,始见张景岳《景岳全书》称 :“喘有夙根”。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也有类似论述 ,即“症由痰热内郁 ,风寒外束 ,初失表散 ,邪留肺络。宿根积久 ,随感辄发 ,……胶痰与阳气并于膈中 ,不得泄越 ,热雍气逆 ,故声粗为哮”。而哮喘“夙根”究为何如 ?见仁见智。张明德教授多年从事哮喘病的临床研究 ,经验丰富 ,以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 ,论及哮喘“夙根”,概为“痰”“毒”“瘀”三端 ,颇有见解 ,特总结以交流同道。1 夙根之一为“痰”痰饮为致病要素 ,乃医家共识 ,朱丹溪说“专立于痰”,《病因脉治》说“哮病之因 ,痰饮留伏 …  相似文献   

3.
痰 ,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 ,其致病涉及范围较广 ,诸如急慢性咳喘、眩晕、心悸、中风、昏厥、癫狂、皮下结节、肿瘤等证 ,都可由痰所致。所以 ,在临床上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之说。可见正确认识痰证有一定临床意义。1 对痰证的认识《神农本草经》有“留痰饮”  相似文献   

4.
论痰证     
论痰证沈施德(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上海200030)1痰证概述痰与痰证理论起始于《内经》,但无痰饮之分,只有“饮”的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  相似文献   

5.
哮喘杂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支气管炎,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等。 1 病因“夙根”论的实质与“专主于痰”说 哮喘的“夙根”说肇自《证治要诀》:“或宿有此根”,而明确于《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夙根”究竟指什么?根据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上溯到《金匮》的“伏饮”,下涉后世多家之论,似指“伏痰”阻肺为患,如《病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痰”是人体内津液不归正化而变生的病理产物,既可因病而生,…  相似文献   

6.
“木热则流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热则流脂”(见《柳州医话》),系魏柳州对肝火烁津为痰之病理概括,王士雄赞其为“未经人道”之秘,将自己用雪羹、龙荟等方治痰之说印证于次,称与魏君所论“暗合”。观《王氏医案》此类治验甚多,笔者用此法亦屡起沉疴(曾治1例垂体肿瘤,见《上海中医药杂志》  相似文献   

7.
《金匮》中提出“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大法。尽管后世医家对痰饮病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终未能离开“以温药和之”这一原则。因此深入理解原文精神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痰饮”含义是什么? 痰饮是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同时也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字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留饮痰癖。”而“饮”字则见于《内经·刺志论》“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徐灵胎说:“全部《内经》无一‘痰’字,然世间痰饮之病最多,唯仲景大创厥论。”可见把痰饮作为病名要以《金匮》为鼻祖了。而自隋唐以后医家们逐渐把痰和饮分开论述,倡“百病兼痰”的论点,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为痰,得阴气凝聚则成饮。”从《金匮》原文精神来看,饮病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痰瘀学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崔领 《河南中医》2005,25(6):72-73
痰在中医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痰是指各个脏腑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废物,狭义之痰指我们平常所咳吐的痰。中医认为,痰是由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多与肺、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有关痰形成之后,随气血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肉,其停留与所过之处,必影响气血运行而不畅,因而导致瘀血。如《素问调经论》说:“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痰饮可促成瘀血,而瘀血一旦形成,又可影响水液的代谢而进一步导致痰饮。另外,气也是造成痰饮的原因之一,如《济生方》云:“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临床上痰饮…  相似文献   

9.
《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提出“补血以去痰湿”治法,其治法关键为“活痰”“补血”“治血”,具体含义为“补肝血以生死痰”,此法立足于妇人以血为本、血与痰湿之性相通相连之中医理论。痰湿乃津液异常而生,与血均属阴类,而血与津液皆由脾肺肝肾生成代谢并转输,补血可濡养四脏,助四脏代谢津液而消利痰湿。《女科》还介绍了本法之具体临床运用,如补血以活痰治妊娠中恶、补肝血以利脾湿治带下疾病等。  相似文献   

10.
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篇中,将“瘰疬”与“痰核”归类于“看不见形质”的“无形之痰”中。笔者认为这样划分,既不符合临床实际,也与“无形之痰”临床表现的主症相违。  相似文献   

11.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由苍术、黄柏组成,具有清热、燥湿之效。方中苍术苦温,普能燥湿、健脾、祛风湿、兼能发汗。《本草纲目》盲其“治痰留饮”。黄柏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效。笔者根据方义辨证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病属祖国医学肺胀范畴,为痰迷心窍、痰蒙清田所致。近年来,本病在临床中颇受到重视.其预后及康复与痰浊血瘀关系密切。笔者就肺脑与痰浊的关系,谈一点肤浅认识。正发清首推该浊中医痰病学术萌芽于秦汉时期,宋元时期有了深入发展.《请病源候论》中,首论疾病的病因病机,创立了痰浊为病的专门学说。《丹溪心法·咳嗽)篇回:“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疾挟瘀血碍气而病.”说明了病理因素主要是疾,由痰浊之邪阻碍肺气所致。若甚感外邪,痰浊错留,则病情加剧,其痰浊的形成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这为大家所共知。但心肝生痰在…  相似文献   

13.
支饮证治浅识湖南中医学院(410007)袁振仪主题词饮证/分类,饮证/中医药疗法“支饮”之名最早见于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属于四饮之一。考《内经》有饮积之说,而无痰证之名,仲景所论痰饮实属《内经》“饮”的范畴,与后世所论之“痰证”有利...  相似文献   

14.
治哮治痰与治气武艳慧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0000)祖国医学对哮证的认识由来已久。如《证治汇补》中说:“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医学入门》中也说:“肺胀满,...  相似文献   

15.
魏品康从痰论治消化系肿瘤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魏品康教授从痰论治消化系肿瘤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认为痰浊内阻是消化系肿瘤最基本的病理环节,在此基础上构建肿瘤痰证学说。在治疗方面力倡下痰法,具体应用中,又有“急下”和“缓下”之分。并附治疗消化系肿瘤验案3则。  相似文献   

16.
朱老善用《本事方》中涤痰汤以治疑难奇特之证,谓该方生姜、半夏、茯苓为除痰之妙品,且化留伏之饮;人参、甘草为补中健脾之要药,而杜生痰之源;南星苦温性烈,性善开泄,去顽痰留饮尤宜。配竹茹、菖蒲能涤痰化浊而开窍道,得枳实、桔红可下气宽膈而消痰  相似文献   

17.
浅谈李时珍治痰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惠芳 《河南中医》1998,18(5):277-278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说:“痰生百病食生灾。”《本草纲目》辑录的附方中,治疗各种痰病及顽痰怪症的方剂,约有三百余首,可谓《本草纲目》病症中辑录方药之冠。如将李时珍单味药物的治痰记载和精辟的有关见解包括在内,李时珍论痰的范围则更为广泛。李时珍治痰诸法中...  相似文献   

18.
张波  牛建海  杨梅 《河北中医》2000,22(4):276-277
古人有“怪病多痰”、“痰为百病之母”之说。痰是机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 ,同时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 ,引起更广泛的病理变化 ,故有“因病生痰 ,因痰致病”的说法。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两类 ,一类是有形之痰浊 ,即呼吸道和其它部位的病理产物 ;另一类是无形之痰 ,指原因不明 ,病机复杂 ,但症状具有痰的特点的一类病证。痰邪为患 ,变化多端 ,错综复杂 ,范围甚广 ,病种甚多 ,且留伏不易去除 ,尤其是无形之痰导致的病证 ,症状纷繁庞杂 ,离奇古怪 ,无一定规律 ,临床辨证、用药困难 ,故称之为“奇病”、“怪病”。《类证治裁》云 :“在肺…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痰、精、髓与衰老关系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痰浊与衰老痰与痰证理论始于《内经》,但《内经》中并无“痰”字,只有“水饮”、“积饮”的记载。如《素问·六元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蓄饮否鬲”,又说:“太阴所至为蓄满”。从《内经》所载治疗“有病怒狂者”的生铁落饮及“目不瞑者”的半夏秫米汤二方来看,皆为豁痰开窍之方。由此推知,《内经》之“积饮”、“水饮”亦有痰证之意。《内经》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痰浊生成的病理基础。一是由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水谷津液聚而生痰浊,或流溢于血脉,或走注于经隧,充塞于清窍,或泛溢于肌肤,或郁阻于脏腑肢节,而致衰生病。《灵枢·厥病…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痰饮病的命名与分类1.1 《金匮要略》痰饮的含义 “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解字》曰:“澹,水摇也”,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脉经》与《千金翼方》中均作“淡饮”。至宋·杨仁斋《直指方》才将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