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拔牙后干槽症的病因,迄今为止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感染因素在干槽症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致病菌是什么?其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至今未见清晰准确的解答。作者在本研究第Ⅰ报:“干槽拔牙创微生物分布的初步探讨”中提出,链球菌及革兰氏阴性厌氧杆菌可能是拔牙后干槽症的致病菌群。为了探讨其致病机制,作者进行了不同干槽拔牙创菌株悬液的小鼠皮肤致炎实验,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拔牙后干槽症的病因学说中,近年来纤维蛋白溶解学说甚为盛行,甚至称干槽症为纤维蛋白溶解性牙槽炎。本研究的目的是用从干槽症牙窝组织块中分离培养出的不同菌株,或我院分离培养的口腔菌株,增菌培养制成菌悬液,与健康志愿者新鲜静脉血一起孵育12—24小时,测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以了解这些菌悬液是否具有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并相互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于后。材料与方法一、菌悬液的制备从超低温(—70℃)冰箱中取出保种的细菌7株(见表1),用BHI固体培养基复苏增菌。刮取菌落于pH7.2、0.2M磷酸  相似文献   

3.
1986年12月,我们检测了口腔科门诊拔牙患者的拔牙创血及唾液中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H BVM):即HBsAg、抗—HBs、抗—H Bc、H BeAg、抗—H Be。现将其结果及分析报告如下。一般资料采集50例口腔科门诊拔牙患者的拔牙创血及唾液。5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者77岁,最小者8岁,平均年龄44.4岁。有肝炎病史者2例,有接触史者3例。平均拔牙数1.18个。拔牙前先用注射器抽取唾液2ml。常规局麻拔牙。病牙拔除后,在牙槽窝周围隔湿,避免唾液进入拔牙创内。用另一注射器从拔牙创底抽取渗血2—3ml,放入试管,  相似文献   

4.
拔牙术是口腔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术,术后所产生的拔牙创其愈合过程常常未必顺利,临床上仍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过去,关于拔牙创的研究主要是组织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简单的临床观察。有关拔牙创愈合  相似文献   

5.
拔牙创干槽症致病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通过对1116例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干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同时又对11例干槽症患者感染牙窝内容物和11例拔牙后未患十槽症患者牙窝内容物作细菌学检查并通过培养,鉴定,将两组细菌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引起干槽症的病因。结果发现阻生智齿型干槽地发生与龈组织有无炎症和手术时间的长短无明显差异(P>0.05);还证实干槽症是一种混合感染,致病菌主要是产黑色素拟杆菌,梭杆菌和埃肯氏菌,而不是早期研究认  相似文献   

6.
拔除36只兔的双侧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创处理分为4组(n=9),A组:PRF联合ADM组;B组:PRF组;C组:ADM组;D组: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牙槽骨高度与宽度比较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计量学各参数比较:术后2、4周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最优;术后8周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分别与另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最优.PRF联合ADM促进拔牙窝愈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拔牙创内植羟基磷灰石对牙槽嵴保持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预防拔牙后的牙槽嵴生理性萎缩,将羟基磷灰石植入牙槽窝内,使其对牙槽嵴高度具保持作用。材料与方法:材料为颗粒型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型号为HPG0307,HPG0712。病例均身体健康,患牙无急性炎症及感染史。对照组28例,男性12例,女性16例,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生物纤维(Microberfiber,MB)、与甲硝唑(FLA)的止血、封闭创口、消炎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方法选临床正畸拔牙患者80人,将患牙拔除后右侧牙窝内放入MB-FLA做为实验组,牙窝左侧常规咬纱布止血20~30分钟做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拔牙窝愈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MB-FLA具有明显的止血、消炎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生长的作用,有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MB-FLA是一种理想的创内充填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不同的拔牙创处理方法在预防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6条杂种犬分别拔除两侧下颌第一第二双尖牙,测量缺牙处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随机在一拔牙窝中置入Bi o-Oss骨粉,另一拔牙窝血凝块形成自然愈合。两侧创口分别覆盖胶原膜和颊侧牙龈翻瓣后拉拢缝合。三个月后取材测量缺牙区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结果:置骨粉组无论覆盖胶原膜还是翻瓣后牙龈拉拢缝合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丧失均比自然愈合组小。而覆盖胶原膜组和牙龈拉拢缝合组相比骨量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置入Bi o-Oss骨粉可以有效预防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拔牙创口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牙槽骨吸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拔牙创内植钛衣磁体对牙槽嵴保持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预防拔牙后牙槽嵴的生理性萎缩 ,将钛衣磁体植入牙槽窝内使其对牙槽嵴高度具保持作用。方法 将 2 .0 mm× 2 .0 mm× 4.0 mm长方体磁体外包一层厚 0 .5 mm金属钛箔 ,制成 3.0 mm× 3.0 mm×5 .0 mm长方体钛衣磁体即刻种植于拔牙创内 ,恢复牙槽嵴外形 ,严密缝合牙龈。与常规拔牙后对比。结果 牙槽嵴高度和宽度平均分别增加了 2 .2 15 mm和 2 .6 75 mm,二者差异显著 (P<0 .0 5 )。结论  1拔牙创内有钛金属支架利于牙龈爬行生长 ;2磁体产生磁场对骨生长愈合有促进作用 ;3颌骨保持原有高度和宽度有利于义齿修复并有足够的支承力 ;4义齿基托内放置相应磁体增加固位力 ,有利于义齿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刘玮玮  马俊青 《口腔医学》2022,42(11):1011-1014
目的 通过分析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比较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正畸患者经减数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嵴高度,探究减数治疗对成人及青少年安氏Ⅰ类患者牙槽骨高度的影响及差异。方法 研究纳入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拔牙正畸患者共40例(成人20例,青少年20例),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通过术前及术后CBCT分别对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20颗牙颊、舌侧牙槽嵴高度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 在测量的3 200个根面中,成人在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明显;成人矫治前有210个根面骨开裂,拔牙矫治术后为477个,青少年矫治前骨开裂有14个,拔牙矫治术后为40个。结论 正畸拔牙矫治将导致成年患者牙弓前部牙槽骨高度降低,而青少年组拔牙矫治前后各区段牙槽骨高度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笔者用血余炭处理拔牙创264例,经临床观察疗效尚属满意。方法和疗效观察:1.血余炭系人发洗净后,经烘焙干燥煅制而成,研末装入青霉素小瓶内,高压消毒后备用。2.拔牙并刮除腔内的牙石,碎牙碎骨以及根端和瘘管的肉芽组织后,去除口腔内的血液,用棉纤醮适量血余炭粉撒入拔牙创内,出血旺盛者可反复撒2~3次,成功的标志是:拔牙创内即刻有凝血块形成,并无血液继续从创腔内渗出。  相似文献   

13.
拔牙后牙槽嵴会出现不可逆的骨吸收,常导致拔牙区骨量不足,可能会限制后期的种植或传统修复治疗,而牙槽嵴保持术可以减少拔牙后的骨量丢失。故本文从拔牙窝改建特点、影响拔牙窝的愈合因素及生物材料在牙槽嵴保持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牙齿拔除后,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剩余牙槽骨发生吸收,牙槽突的的宽度和高度明显降低,造成骨量不足,给临床修复带来诸多困扰。目前,国内外学者应用各种方法对牙槽嵴萎缩进行了大量的预防性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即刻种植、牙槽窝填塞等几种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bFGF对拔牙创内源性BMP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骨形成蛋白单克隆抗体(BMP-McAb),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碱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百拔牙创愈合过程中骨形成蛋白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示:局部应用bFGF能刺激内源性BMP的合成和分泌,BMP促使 发化的间充质细胞向骨系细胞分化,从而诱导新骨生成,促进了拔牙创的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拔牙问题的初步探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口腔科(510282)邓隆明王鸿梁和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实施拔牙手术,对患者和医生是一种风险性较大的门诊手术。本文报告3例此类病人的有效治疗方法,并就有关主要问题作初步探讨。病例报告病例1:女,48...  相似文献   

17.
拔牙创内植入脱矿骨对牙槽嵴保持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小型猪拔牙窝愈合的基本特征,观察愈合过程中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分布规律。方法拔除小型猪相邻的两颗前磨牙,分别于拔除后即刻、4、7、14、30及60天处死动物,获取标本后脱钙,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不同时间点的拔牙窝组织学变化。采用Image-ProAnalyzer 7.0图像分析系统对颊、舌侧骨板的成骨、破骨细胞进行计数分析。结果拔牙后第4天拔牙窝底部可见较多的破骨细胞;拔牙后第7天骨板内外侧已经有类骨质形成,破骨细胞向方迁移;拔牙后第14天成骨活动十分活跃,仅舌侧骨板还可观察到少量破骨细胞;拔牙后30天拔牙窝内已充满板层骨,哈弗氏系统丰富;60天后拔牙窝内组织学形态接近正常牙槽骨。结论小型猪拔牙窝愈合过程中组织学特征与人类及其它种属相似,但愈合速度更接近人类,小型猪是研究拔牙窝愈合及牙槽突改建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2017,(6):481-484
目的通过卵巢切除术及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拔除术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模型。方法选用3个月龄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每组12只,卵巢切除术2个月后对两组大鼠行左侧上颌第一磨牙拔除术,于卵巢切除术后2个月及拔牙术后第2、4、8周分4批处死大鼠,通过体质量、血清生化检测、Micro-CT检测及组织学观察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卵巢切除术前模型组体质量((300.52±5.94)g)与对照组((298.88±6.21)g)相比无显著差异;术后2个月,模型组((355.64±12.09)g)相比于对照组((328.30±10.03)g)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卵巢切除术后2个月模型组雌二醇水平((10.21±4.35)pg/m L)较对照组((22.49±2.94)pg/m L)明显降低(P<0.05),同时模型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小梁较为稀疏不连续。Micro-CT示拔牙术后(4周(0.113 8±0.009 9)mm,8周(0.122 7±0.019 7)mm)模型组骨小梁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周(0.142 3±0.010 6)mm,8周(0.201 3±0.052 7)mm)(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拔牙术后模型组拔牙创骨小梁纤细,稀疏,不规则,骨量少,新骨愈合质量降低。结论采用卵巢切除术结合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拔除术可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模型,为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对拔牙创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拔牙创软组织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SDF-1)的表达及分布,为促进拔牙创愈合提供新思路。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分别拔除左侧下颌第一磨牙。于拔牙后1、2、4、7、10 d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技术观察SDF-1在创缘软组织内的分布及表达变化情况。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拔牙早期创口周围牙龈组织内SDF-1表达增强,染色部位主要分布于牙龈上皮的棘层及基底层细胞胞质与细胞间。越靠近基底层细胞,染色越明显。拔牙后4 d,阳性染色部位主要位于基底细胞层,新生肉芽组织内可见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增殖活跃的成纤维细胞阳性表达。拔牙后7 d,牙龈上皮细胞层染色变得均匀,固有层可见少量阳性染色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拔牙后10 d,牙龈上皮染色特点基本与正常牙龈相似。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SDF-1mRNA的表达水平在拔牙后1 d达到最高(P<0.01),第2天开始下降(P<0.05),拔牙后4 d出现第2次峰值(P<0.01),7 d后其表达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10 d时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SDF-1参与拔牙创软组织的早期愈合过程,可能对拔牙创的愈合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