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患者最终结局常常是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不利于骨折愈合,主要是由于骨质疏松症导致患者的骨吸收作用增强、新骨形成能力下降造成的。为了缩短骨质疏松症个体的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成为研究热点。而抗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所以现在已有大量的实验探讨了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同时还有关于抗骨质疏松药对骨修复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总结来说,指出了抗骨质疏松药可能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有一定的作用。同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抗骨质疏松治疗不利于骨修复,故抗骨质疏松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回顾综述了当下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双膦酸盐、地诺单抗、雌激素、雷洛昔芬、特立帕肽、雷尼酸锶、他汀类药物以及一些正在研究中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个全球性的骨骼健康问题,患病人群广泛且早期症状隐伏,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的健康,骨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难度大,疗效常不令人满意,因此,在积极手术治疗骨折的同时,一定要重视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使用抗骨吸收,以及补充活性维生素D3和钙剂,可以为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各种手术准备较好的骨质基础,同时促进骨愈合,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本文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锁定钢板治疗80例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与术后康复期行正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2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1个月。结论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对骨骼血供影响小,骨折愈合快,手术感染率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需熟练掌握锁定钢板操作技术及重视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随之上升,全球范围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除了常规的骨折相关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干预之外,康复治疗也是影响骨折愈合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长期以来领域内的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康复治疗还存在认识程...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项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和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量丢失在变成一个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然而老年人骨量丢失这个情况很少被人们发觉,因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除了骨矿物含量密度(骨密度)的下降,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因素常与影响姿势稳定性的神经肌肉失调有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围绕充足的矿物营养,包括每日钙和维生素D的供应以及抗骨吸收药物的应用,两者都可以降低骨折发生风险。预防骨折还需要预防跌倒,并减少跌倒产生的冲击力。因此,药物和非药物干预同样重要。本综述也探讨了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的使用,它可以通过使用患者的特定数据来预测特定时间内骨折的风险。当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仍缺乏诊断和治疗,但年龄并不能成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针刺加药物与单纯用药物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临床观察 ,以证实针刺对治疗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有疗效。方法 从 50例髋部骨折和腰椎骨折的病历中分组。针刺取穴采用补肾、健脾及温经通络的方法 ,进行临床治疗观察 ,从对饮食量、二便、肿胀压痛及骨痂生长情况 ,骨密度的测量证实疗效。结果  50例病人顺利完成观察项目。饮食、二便、针刺药物组较单纯药物组恢复快 (P <0 0 5)。肿胀消退及疼痛减轻也明显加快 (P <0 0 5) ,骨痂生长具有明显差异 ,骨密度有所提高。结论 采用针刺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 ,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较单纯用药物治疗骨折更有效。并可使骨折后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群进人老龄状态。因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和桡骨远端。妇女在进入绝经期后骨量丢失明显,如无适当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容易导致桡骨、脊柱和髋部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是:在骨质疏松症中,脆而弱的骨低于骨折阈值,从而受到轻微的外力就易发生骨折。目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包括外科干预、积极应用抗骨质疏松性药物、功能锻炼等。然而,由于骨质疏松症本身的病理特点,决定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过程不同于正常骨折愈合过程。本文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过程和各种实验性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骼在骨质疏松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病理性骨折,临床干预强调全程规范管理。管控要点包括:骨骼病变评估和与相关骨病的鉴别诊断;疼痛与急性骨丢失干预;骨折处理;骨折愈合促进;植入物松动预防;再骨折预防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关键点的管控。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骨折以粉碎性骨折多见,骨折复位、维持复位及固定困难,骨折愈合及卧床时间较长,再骨折发生率高。近年来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内固定装置和内固定技术得到了较大改进。另外在外科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同时,应特别强调抗骨质疏松的重要性。本文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高发骨骼疾病,其特点主要为骨密度下降、骨矿物质削减,破坏骨组织微细结构布局,进而致使骨机械强度下降、脆性增高,容易导致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iporotic fracture,OPF)又称脆性骨折,是OP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发生率较高,因OP的特征故而导致OPF多呈粉碎性,愈合慢。且因骨强度低和骨脆性高而容易引起内固定松动和再骨折发生,故而残疾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成为临床防治OPF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其治疗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骨质流失,以减少初始或后续骨折的风险,故该类药物的应用显著降低OPF的发生,脊柱骨折发生率降低了40%~70%,髋部骨折发生率降低了40%~50%。然而,考虑到BPs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基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随后抑制骨形成,人们担心它们是否会延迟或损害骨折愈合的能力,甚至引起新发骨折形成,即非典型性骨折,这是一种罕见的无创伤性或极小创伤性股骨骨折。所以这个问题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考:长期使用BPs类药物预防继发性骨折的疗效是否掩盖了与使用BPs类药物相关的骨折愈合障碍风险,最终引发非典型性骨折的出现?本文就BPs类药物对OPF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BPs类药物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