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但在国内对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用药尚未达成一致,为规范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特约请国内心血管和神经学科专家充分讨论并最终达成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2.
1概要 1.1阿司匹林在防治动脉硬化血栓方面的主要进展 在20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中,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充分验证,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长期口服制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短期静脉内应用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  相似文献   

3.
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医刊》2006,41(7):57
1.1.1对于不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d,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mg/d。  相似文献   

4.
2005年11月22日,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心血管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集中讨论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级、二级预防和急性期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制定出2005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6):1339-1341
1概要1·1阿司匹林在防治动脉硬化性血栓方面的主要进展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充分验证,在20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中,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长期口服制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短期静脉内应用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应用的合成药物之一.主要成分是水扬酸.具有退热止痛的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多少代医生的不断探索, 还发现了阿司匹林的又一个功效: 它具有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能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使用后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达到25%.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3月18日,在中华医学会“2006血栓相关疾病防治进展研讨会”召开之际,“规范应用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发表媒体通报会同时举行。由高润霖等40余位心脑血管专家参与起草形成的《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专家共识(2005)》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规范应用共识》的发表,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了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指导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1 急性缺血性卒中 1.1证据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已经评价过阿司匹林的作用,尚未评价过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目前已经完成两个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包括国际脑卒中试验(IST)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CAST).两项研究均在卒中发病48 h内应用阿司匹林(IST平均用药时间在卒中发病后19 h,CAST则是25 h).  相似文献   

9.
血脂异常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过去十余年中,国内外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降脂试验,这些研究结果有力论证了应用他汀治疗在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一、二级预防中的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显示,无论是冠心病及其等危症,还是具有多重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有机硝酸酯(organic nitrates,简称:硝酸酯)是现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尽管临床应用已长达百余年,但目前仍存在适应证掌握不严格、用药方法不正确、剂型选择不合理以及对耐药性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硝酸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参考国外相关资料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共同制定此共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全科医学》2010,(6):21-21
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神经科,外周血管病、肾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达成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并以此指导我国特别是基层医疗工作者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全科医学》2011,(7):46-46
血脂与心血管疾病密切关联,过去十余年中,国内外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血脂干预研究。积极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因而降胆固醇达标被视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策略。虽然,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级医刊》2010,(7):59-59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新闻发布会于2010年5月19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内科杂志》侯鉴君主任主持会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李小鹰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就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共识》的内容及意义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持制定,国内20余位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专家历时一年半完成、对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京发布。这是我国权威专家对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给予的全面阐述,是我国心血管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也标志着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科研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朱俊  杨艳敏 《浙江医学》2013,35(20):1785-1786
2013年5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公布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连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工作组完成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5):363-376]。本文简述该《共识》的总体理念和特点,以帮助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更好理解和掌握其内容。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目前AIS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0~4.5 h),且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13%~18%),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到3%,90 d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达21%和68%,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5月19日,由《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共同发起制订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共识》的主要发起专家之一,解放军总医院李小鹰教授表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花费最低、疗效最肯定的疾病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部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反复讨论形成的“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以下简称“初步共识”)目前推出,发表在2009年6月20日出版的《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9.
顾琴  王平绪 《新疆医学》2012,42(1):133-136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杀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2008年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及心脏病分别位居第一位和第四位[1].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1人因此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研究热点,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可使全球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全科医学》2011,(9):14-19,36
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新近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将增加。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大量流行病学及,瞄床证据表明,高血压显著增加老年人发生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表竭、主动脉与外周动脉疾病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是老年人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