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分析腮腺各类型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19例,包括粘液表皮样癌8例,腺泡细胞癌及腺癌各3例,鳞状细胞癌及恶性混合瘤各2例,腺样囊性癌1例。结果:临床有面神经受累症状者7例,其中6例肿瘤侵及深,浅二叶。19例中,5例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14例呈不规则形;6例边缘清楚,13例边缘不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结构受侵。17例行增强扫描,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10例明显强化。肿瘤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15例,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其中4例中央有大片低密度坏死,9例合并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面神经受累症状为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如肿瘤侵及深,浅二叶时诊断更为可靠;肿物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21例老年肺癌患者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肺癌患者多原发恶性肿瘤21例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4例。多原发肺癌2例,占9.5%。肺癌与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19例,占90.5%,其中16例为双原发恶性肿瘤,占84.2%,3例为三原发性恶性肿瘤,占15.8%。结果 第一原发癌平均生存期147.14月,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间隔平均138月,第一原发癌中行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平均生存期167.7月,3例非手术患者平均生存期11.67月,手术治疗疗效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结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患对多原发癌认识的不断增强,其早期诊断及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并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将会使多原发癌患者获得更加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随着高速、高效计算机技术发展,一大批新兴的医学检查设备与技术的开发和在临床应用成功,包括电子纤维内镜;超声与内镜超声;CT 与CTE;MRI DSA……。极大地提高了胃肠道疾病的检出能力与诊断水平。然任一高、精、新的检查方法均各有其长处与不足( 限度) 。多相胃和结肠造影检查仍应是胃肠道疾病理想的初选检查方法。运用数字摄影成像系统,更能连续、快速获取多幅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射线曝射量;图像储存与传输……,使高质量的双对比胃肠造影检查更有保证。胃肠道CT 检查能直接显示胃肠道各器官本身及其病变的横断面像,因此特别适用于胃肠道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肿瘤病变的分期;手术切除可能性的预测……。运用专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 表面遮盖显示法或容积再现法) 可获得胃肠道仿真内镜三维图像。EUS 能判别胃肠壁各层组织结构,故对胃、直肠癌肿侵入胃肠壁的深度和邻近脏器直接侵润的判断,要优于其它影像学方法,还可在EUS 导引入下作细针抽吸活检和介入治疗。MRI 随着快速扫描和消除伪影序列的开发;呼吸、心脏门控技术的应用;胃肠道腔内造影剂的研制,再加上MRI 自身固有的多方位成像及较高的组织对比分辩能力,有助于淋巴结、后腹膜及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同时性多原发癌一例崔志鹏李瑞兰张金山胃肠道同时性多原发癌少见。现将经我院经X线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一例5处多原发癌报告如下。患者男,61岁。以间断性上腹部不适1年,加重伴周身黄染1个月的主诉入院。10年前曾在本院行结肠癌切除术。体检:周身皮肤...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在妇科肿瘤的诊断中已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CT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及对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高的特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7-09-2006-02期间共24例资料完整的子宫恶性肿瘤病人CT,临床及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近十年来临床病理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认为它是不同于平滑肌瘤和雪旺细胞瘤的最为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将我们发现一例结合文献,就其影像学检查及表现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简要介绍恶性淋巴瘤分类的进展及最新的病理分类(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REAL Classification 1994;世界卫生组织分类--WHO Classification 1998),约20%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原发于淋巴结外,其中以胃肠道最为常见,胃肠道淋巴 瘤中胃最多见,继为小肠,结,直肠,食管最为罕见,胃肠道NHL主要在黏膜下生长蔓延浸润,可局部形成结节或肿块,也可有溃疡形成,多灶病变占10%-40%,原发和继发胃肠道NHL的影像表现主要反映了大体病理改变,原发和继发的影像表现相同,CT扫描可显示消化道壁的改变,有无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但单纯依靠观察胃肠道壁的厚度,淋巴结是否肿大对鉴别淋巴瘤与消化道癌的意义不大,仍需结合胃肠造影,临床表现,胃镜活检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8例(男性3例,女性5例)胃肠道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X线胃肠道造影4例、CT检查8例、MRI检查3例,分别观察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管腔状态、周围粘膜等各种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①发病部位:8例胃肠道脂肪瘤位于胃、十二指肠、回肠、结肠分别为1、1、1、5例;7例为胃肠道腔内肿块,起源于粘膜下层;1例升结肠脂肪瘤表现为肠腔内、外肿块,起源于浆膜下层;②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胃肠道内大小不等类圆形、卵圆形肿块,柔软,边缘清楚,4例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及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显示为类圆形的充盈缺损,4例周围均可见桥形粘膜;CT显示为密度均匀的脂肪密度肿块,CT值在-70~-120HU之间,增强扫描肿块无明显强化,1例发生在降结肠继发坏死,表现为瘤体内合并液性低密度;MRI肿块在T1WI、T2 WI呈高信号,T2抑脂像为低信号.结论 胃肠道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典型,肿块柔软、桥形粘膜、脂肪密度、高信号等为其特征表现,术前CT、MRI准确诊断率高.  相似文献   

10.
胃恶性肿瘤的影像学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年胃肠道影像学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胃的影像学检查范畴已较前有了明显的扩大,CT,MR,US,EUS,DSA,SEPT和PET等检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胃部影像学的诊断,并且在胃部肿瘤的诊断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胃的常规内镜和双对经造检查在胃部的检测中仍有重要的作用,CT和超声内镜在胃部肿瘤的检测和分期上有其独特的价值。MR作为一种无放射性的诊断技术技术可提供全方位的影像学资料。同时,随着多层CT和新型MR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仿真内镜技术将在胃肿瘤的检测中具有更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可能是Cajal细胞,该肿瘤并不不见,以往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包括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神经鞘细胞或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以及未定分化的肿,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胃肠是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与经典的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不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上消化道多原发癌X线诊断(附4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X线表现,探讨其生物学特征及X线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44例上消化道多原发癌,均行上消化道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或术后病理证实。结果 44例中,食管多原发癌22例,占50%;食管-胃多原发癌19例,占43.2%;胃多原发癌3例,占6.8%,除1例食管发现3处癌灶外,其余皆为双灶,22例食管多原发癌共发现45个癌灶,其中增生型病变20个,髓质型9个,溃疡型和浸润型各7个,混合型2个,病变位于食管上段者15个,中段者17个,下段者13个,19例食管-胃多原发癌中,食管癌灶皆位于中下段,其中中段11个,下段8个;胃部病变贲门占13个,胃底和胃体各1个,胃窦4个,食管病变以增生型和髓质型居多,分别为7和5个;胃部病变以增生型最多,有14个,结论 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以食管多源和食管-胃多源多见,食管癌灶以增生型为多,其次为髓质型,病变部位以中下段较多见,胃部病变多发生于贲门。增生型最多见,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是诊断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49例误诊、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漏诊和误诊的原因。方法将49例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分成胃组(17例)和肠道组(32例),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分别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胃组术前只有1例确诊。肠道组术前仅2例疑为恶性淋巴瘤,其余46例均被误诊或漏诊。误诊或漏诊的主要原因为临床无特异性表现,X线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内镜取材困难,病理诊断易失误。结论临床、内镜、病理等科室的医生应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做好全面的辅助检查,取材尽量到位,提高病理诊断技术以减少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分析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8例做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直肠2例,食管1例,肠系膜1例。28例GIST中,恶性22例,主要CT表现为:肿块直径≥5cm17例,20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瘤边缘有分叶7例,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40Hu18例,15例瘤体内和瘤旁伴有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2例。良性6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性强化。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67.8%(19/28),定性准确率78.57%(22/28)。结论:CT可作为GIST常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高,对术前定性诊断有帮助。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和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良性GIST最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肿瘤影像诊断技术进展有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于胃肠检查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有多种,最常用的方法有胃肠钡剂检查,CT和MRI,近年发展的新的技术有:螺旋CT口服法小肠造影,胃肠道螺旋CT三维重建,螺旋CT胃,结肠空气铸型成像;肠道MRI不成象,MR结肠造影,以及CT<MRI仿真内窥镜技术,各种新技术在胃肠道肿瘤诊断领域中发挥了作用,有助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和肿瘤侵犯范围的术前评估,本文概述了胃肠道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并予以评价;辊注意的是:每一种影像检查手段都以其独特的成象原理显示各自的优越性,但也有其相对的局限性,因此,联合应用,互相补充,综合诊断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经病理确诊的527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BC)(1972~1987)中,PBC伴其它部位多原发癌(MPC)25例(4.7%)。其中双原发肺癌(DPBC)、12例(2.3%),PBC伴消化道癌6例(1.14%)。25例中共有原发癌灶52个,其中2例为3原发癌;同期组6例(其中DPBC 4例),后期组19例(其中14例间隔3年以上,内2例分别间隔14年及25年)。组织类型相同者8例,不同者4例。 25例MPC特点如下:1.55岁以上20例(80%);2.24例(96%)第2原发癌为1980年后发现;3.第2原发癌为肺癌者23例(92%);4.双原发肺癌12例(48%)。上述特点说明80年代老年人中MPC,尤其是肺癌发病率增高。 本文着重对第2原发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肿瘤流行病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肠道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肿瘤流行病学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热点学科,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旨在研究肿瘤分布,探索肿瘤病因和制定肿瘤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31例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中,间质瘤14例,平滑肌源性肿瘤9例,淋巴瘤7例,神经鞘瘤1例。其中良性11例,恶性20例。病变部位胃21例(68%),小肠、结肠9例(29%),其他1例(3%);大小<5cm×5cm14例(45%),>5cm×5cm17例(55%);生长方式位于腔内9例(29%),腔内外均有17例(55%),腔外5例(16%);形态肿块呈圆形、类圆形20例(65%),不规则形11例(35%);胃肠钡剂检查示胃肠道局部黏膜受压移位并出现软组织肿块,形成溃疡及气液平面;CT不仅可以反映肿块的密度、边缘、增强等改变,还可反映恶性间叶组织肿瘤淋巴结及肝脏转移情况;MRI提示病变区异常信号,特别能反映囊变的情况。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