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Ge-132)对小鼠前胃上皮增生、癌变的防治作用,为Ge-132用于防治食管癌提供理论依据。处理方法以体重22~28克的雌性昆明小鼠,用肌氨酸乙酯盐酸盐和亚硝酸钠诱发其前胃增生病变及癌变,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组,实验组给与Ge-132。病理学观察分别比较其癌前病变发生率、癌变率及浸润深度。分预防实验、阻断实验及治疗实验。实验组分别在1~5周、6~10周及11~16周每天灌喂1%Ge-132溶液200mg/kg,对照组灌喂等量生理盐水,均进行重复实验。结果预防实验:癌前病变抑制率为22.0%;阻断实验:癌变抑制率为42.9%;治疗实验:对照组癌侵犯深度均较其相应实验组为重。经统计学处理实验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Ge-132对小鼠前胃鳞状上皮增生、癌变及癌细胞浸润性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提示Ge-132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防治食管癌药物。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粮食中分离到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er],以此霉菌发霉食物,用Wistar大鼠进行诱癌实验。实验组动物喂饲该菌发霉的食物,时间62~363天,诱发了大鼠前胃上皮乳头状增生(15/39),前胃乳头状瘤(10/39)和前胃乳头状癌(1/39)。39例中还发现食管上皮乳头状增生和乳头状瘤各2例。对照组动物食管和前胃未发现上述病变。结果表明:该互隔交链孢霉发霉的食物对大鼠前胃和食管上皮有致瘤作用,对前胃可能有较弱的致癌作用。互隔交链孢霉霉食的70%乙醇提取物灌喂小鼠,LD_(50)为115.95克霉食/公斤体重。70%乙醇提取后的乙醚提取物,LD_(50)为273.66克/公斤体重。毒性物质具有耐热性。  相似文献   

3.
用Wistar大鼠130只及昆明小鼠100只分为4组。1,2,3组动物均灌喂6.4g/L亚硝酸钠溶液和10g/L甲基苄胺溶液。第2,3组动物在灌喂上述液体的同时,分别再灌喂1500g/L山楂提取液,1.35g/L维生素C溶液。第4组动物灌喂蒸馏水作为对照。大鼠在灌喂40次,小鼠为16次后处死。实验表明:灌喂亚硝酸钠溶液和甲基苄胺溶液的小鼠及大鼠,其食管及前胃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其中5只大鼠诱发了前胃乳头状瘤。若灌喂亚硝酸钠溶液和甲基苄胺溶液的小鼠及大鼠,同时再灌喂山楂提取液时,食管或前胃上皮均无明显形态学变化。提示山楂提取液对体内合成甲基苄基亚硝胺诱癌有显著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林县粮食中分离的串珠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分别发霉食物,用Wistar大鼠进行诱癌实验。实验结果:1.串珠镰刀菌组,动物喂饲霉食247~956天、30只动物中发现乳腺癌肉瘤1例,腹腔和纵隔网织细胞型淋巴肉癌3例,结肠乳头状癌1例,肿瘤总发生率为16.7%(5/30)。食管上皮增生发生率6.7%(2/30),前胃上皮为3.3%(1/30);2.半裸镰刀菌组,动物喂饲霉食65~648天、20只动物中发现腹腔网织细胞型淋巴肉瘤、膀胱乳头状瘤各1例,肿瘤总发生率为10%(2/20)。前胃上皮底层细胞增生2例,其中1例并有脐样病灶形成;3.对照组,动物喂饲未经发霉处理的正常饲料157~844天,32只动物中未发现任何肿瘤。两个实验组的大鼠肺脓肿和肺部慢性肉芽肿的展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这两种霉菌对肺脏亦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小鼠前胃癌变粘膜中EGFR,cyclin D1,VEGF表达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斌  胡晓莺  张潍  李少民  曹克宏  付琨 《医学争鸣》2003,24(11):990-992
目的 :建立小鼠前胃癌变模型 ,揭示在前胃黏膜组织癌变前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细胞周期素D1 (cyclinD1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 ,阐明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分子学机制 ,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将 6 0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 2组 ,A组 :诱癌组 (n =4 0 ) ;用 2g·kg-1 肌氨酸乙酯盐酸盐和 0 .3g·kg-1 亚硝酸钠分别与 0 .0 1mol·L-1 盐酸配成 2 0 0g·L-1 和 30g·L-1 水溶液 ,灌喂前等量混合 ,每周灌喂 2次 ;B组 :对照组 (n =2 0 ) ,仅服用等量的生理盐水 .77d将小鼠全部处死 ,取前胃组织每例标本常规作一张HE染色以确定病变程度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判定以已知的皮肤EGFR、乳腺癌cyclinD1及血管瘤VEGF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应用 χ2 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及确切概率法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A组 1 0 0 %出现前胃上皮角化亢进 ,87.2 %有癌前期病变发生 ,癌总发生率为 35 .9% .癌变组织中只有EGFR与VEGF在程度进展上有密切关系 (χ2 =1 7.4 4 ,0 .0 2 5

相似文献   


6.
一、用林县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Link)发霉玉米面,长期喂饲35只Wistar大鼠。最短时间87天,最长时间740天。未诱发出任何脏器的肿瘤。因而认为,此种黄曲霉对大鼠无致癌性,与林县食管癌高发病率可能无关。二、用梨孢镰刀菌[Fusarium poae(Peck)Wr.]发霉的玉米面与未经发霉处理的玉米面按1:4混合,长期喂饲Wis-tar大鼠,最短时间52天,最长282天。37只中诱发出前胃乳头状瘤27例,发生率73.0%。脐样病灶18例,发生率48.6%。膀胱鳞状上皮细胞癌1例,发生率2.7%。对照组30只大鼠,存活时间最短者89天,最长者844天。任何脏器均无肿瘤形成。三、梨孢镰刀菌培养物的致瘤成份,可能不是亚硝胺,而是一种其它的耐热物质。对大鼠前胃鳞状上皮有选择性致瘤作用,对腺胃上皮无致瘤作用。四、梨孢镰刀菌诱癌过程中,大鼠前胃的炎症反应,颇属常见,发生率为40.5%,可能与前胃肿瘤的发生是一种并发现象。  相似文献   

7.
霉菌与食管癌的关系,国内外已有所注意。镰刀菌菌粮会诱发出大鼠前胃的乳头状瘤。从林县食管癌户酸菜中分离的白地霉对小鼠前胃有促癌作用。发霉薯干、酸菜液、发霉萝卜干的制备液,诱发了小鼠食管及前胃上皮的癌前病变。国外有人注意到霉菌与食管癌的关系,但未见诱发出食管癌的报道。我们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到食管癌高发区林县,利用当地的环境条件,探索食管癌的霉菌病因。以发霉食物长期喂饲大鼠,初步诱发了大鼠的食管癌。并对霉菌诱发食管癌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索。同时对食管癌高发区林县和低发区范县粮食以及发霉食物,进行霉菌的分离和鉴定。对怀疑的霉菌,部分地作了动物诱癌实验。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Wistar大鼠,雌雄不限,口服甲基苄基亚硝胺进行诱癌实验。各器官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食管乳头状瘤为64.5%(40/62),食管鳞癌为53.7%(29/54);舌乳头状瘤为12.3%(10/81),舌鳞癌为8.47%(5/59),其中1例为粘液腺导管上皮癌;咽癌为6.78%(4/59);前胃乳头状瘤为12.3%(7/57),前胃鳞癌为9.1%(4/44);口唇癌为0.377%(1/265)。大部分肿瘤呈多发性,一个器官发生多个肿瘤,或多个器官同时发生肿瘤。食管上皮癌变过程的形态发生学并进行了描述。对照组未发现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GFR在胃粘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Vision 二步法检测胃镜活检组织,包括10例正常胃粘膜上皮、16例胃上皮瘤样病变、19例胃上皮内瘤、47例胃腺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意义。结果:在正常胃粘膜上皮、上皮瘤样病变、腺瘤及腺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2.21%、10.25±3.59%、36.37±4.80%、70.47±7.78%,在胃上皮内瘤及腺癌组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上皮及上皮瘤样病变组( P<0.05,P<0.01),腺癌组显著高于上皮内瘤组(P<0.05)。 EGFR的表达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EGFR的表达增强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EGFR的检测有助于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对51例咽喉上皮增生性病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应用免疫组化及PCR方法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其中37例咽喉部乳头状瘤样病变分为尖锐湿疣样病变、不典型尖锐湿疣样病变、鳞状上皮乳头状瘤3组。免疫组化检测HPV-Ag:第1组阳性率33%,后2组全部阴性。PCR检测HPV-DNA:前2组全部阳性,后1组阳性率10%。14例喉鳞状细胞癌分为鳞状细胞疣状癌(4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2组。免疫组化检测HPV-Ag:前组阴性,后组阳性率10%;PCR检测HPV-DNA:前组阳性率50%,后组阳性率30%。结果表明:部分咽喉上皮增生性病变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用黄曲霉毒素(AFT)做长期诱癌实验,发现AFT除诱发肝细胞癌和骨肉瘤等恶性肿瘤外,同时诱发了41.30%(19/46)大鼠的前胃上皮增生和23.90%(11/46)的前胃乳头状瘤。结果表明,AFT对大鼠前胃有显著的致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白鼠前胃鳞癌及癌前病变的病理形态学动态观察,结果表明,~4月组前胃粘膜开始增厚、粗糙,出现颗粒状结节和乳头状肿瘤,9个月以后乳头状肿瘤达31.2%~80.0%;前胃鳞癌的癌变起始基底细胞增生,继而向粘膜上皮表面、上皮内和间质内生长,转变成乳头状瘤为主的癌前病变,随后发生癌变,由早期癌发展为浸润癌。首例癌变和浸润癌见于第178天,诱癌率分别高达58.3%(~12月)、86.7%(~14月)、86.7%(~20月).其中,乳头状瘤癌变30例,原位癌16例,浸润癌21例。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鼻内乳头状瘤与HPV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鼻内乳头状瘤与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按照 1991年WHO的上呼吸道肿瘤分类法 ,鼻内乳头状瘤病理标本 30例中 ,外生性乳头状瘤 7例 ,内翻性乳头状瘤 18例 ,柱状细胞乳头状瘤 5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和免疫组化 (IH)法分别检测标本中与HPV相关的DNA和PV结构的抗原 ,并以 5例鼻息肉为对照。结果 :7例外生性乳头状瘤组织中 5例 (72 % )HPV阳性 ;1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仅 1例 (5 .8% )阳性 ;5例柱状细胞乳头状瘤及对照组鼻息肉 5例中均未检出阳性。外生性乳头状瘤组中HPV的检出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PV感染与外生性乳头状瘤的发生过程密切相关 ,与内翻性乳头状瘤和柱状细胞乳头状瘤的病因无明显相关性。对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目前采用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药物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以手术治疗为主较妥。  相似文献   

14.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C ,VEGF C)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 2 0例胃上皮内瘤变组织和 5 0例胃癌VEGF C表达。结果  (1)VEGF C可在一些肠上皮化生组织、倾向上皮内瘤变的肠上皮化生组织以及上皮内瘤变组织的胞浆染色 ,上皮内瘤变组织VEGF C染色阳性率为 6 5 % (13/2 0 )。 (2 )原发胃癌中 ,4 4例胃腺癌VEGF C染色阳性率为75 % (33/44 ) ,6例印戒细胞癌未见明显VEGF C染色 ,高、中分化腺癌VEGF C染色通常强于低分化腺癌 ,但后者与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VEGF C表达与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浸润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肝转移以及静脉浸润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淋巴结转移组VEGF C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1)。结论 胃肿瘤前病变和胃癌细胞均可分泌VEGF C ,VEGF C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管生成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用封闭群昆明种小鼠100只,将其随机分为两组(A、B组),每组50只。A组小鼠每天在一密闭柜中暴露于煤焦沥青烟气3h。柜内烟气和苯并[a]芘平均浓度分别为165.50mg/m3和19.50μg/m3。实验共持续8个月,其中前4个月为沥青烟气吸入期,后4个月为观察期。B组为对照组。整个实验中A组共发现29例小鼠前胃肿瘤,发生率为72.50%(29/40)。其中有7例为鳞状细胞癌(24.14%),其余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理检查显示,由煤焦沥青烟气诱发的小鼠前胃肿瘤的发生遵循由上皮增生到乳头状瘤,再癌变的规律。本研究结果提示,煤焦沥青烟气不仅有致肺和皮肤癌作用,还可能是诱发食管癌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应用电子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为癌细胞侵袭过程建立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移植性瘤体病变区随着移植瘤后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增性增大.瘤细胞移植后第3天时侵袭生长区比第1天时增加了0.42倍;5天比3天增加了1.37倍.5天与1天之比,5天却增加了2.37倍;而第7天又比第5天增加了1.24倍;7天与1天相比增加了6.58倍。若从病变训练区所占面积计算,第7天瘤细胞侵袭和生长区所占面积约为总体区面积的23%.提示图象分析系统可做为较准确的瘤细胞侵袭性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胃活胶囊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胃炎的影响。方法 实验用Wistar大鼠自由饮用氨水 8周制作慢性胃炎模型。实验分预防和治疗两组进行观察 ,预防组于诱发胃炎的同时用胃活胶囊、维霉素水溶液 2ml隔日灌胃。治疗组于应用氨水 8周后 ,每日分别用 3 0 %胃活胶囊、维霉素水溶液灌胃治疗 4周。实验结束后分别观察胃粘膜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胃活胶囊组预防和治疗两部分与模型组相比 ,其胃粘膜厚度明显增加P <0 .0 1。壁细胞计数明显增多P <0 .0 5。粘膜上皮病变明显减轻P <0 .0 5。结论 胃活胶囊对大鼠实验性大鼠慢性胃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用梨孢镰刀菌培养物经70%乙醇、乙醚及生理盐水提取后的残渣,混以玉米面饲喂大鼠。对照组喂单纯玉米面,实验432天。实验组67.6%的动物前胃肉眼上出现粘膜粗糙、圆盘状病变或乳头状瘤。光镜下有73.5%的动物前胃出现癌前病变。对照组动物前胃均无明显变化。说明培养物虽经多次提取,其残渣仍有致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于单侧后组筛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7例原发于单侧后组筛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鼻窦CT、应用鼻内镜下鼻内进路肿瘤切除的外科方法及预后.结果:原发于后组筛窦病例占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9.21%(7/76),随防6个月至5年,其中1例复发.结论:术前高精度的鼻窦CT对准确估计病变程度、范围、预测预后及确定手术方案是必须的.经鼻内镜鼻内进路切除原发于后组筛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可以作为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对术后复发的病例,如果病变局限于鼻腔及鼻窦内的可以鼻内镜下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六种中草药微量元素含量及其与阻断癌变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草药微量元素含量与其阻断小鼠前胃上皮癌变作用的关系。方法以肌氨酸乙酯盐酸盐诱发小鼠前胃鳞癌模型,研究白花蛇舌草、乌骨滕、斑蝥、冬凌草、冬虫夏草和山豆根对小鼠前胃上皮癌变的阻断作用。以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上述中草药硒、锰、锌、钼的含量,并与其抑癌率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6种中草药组小鼠癌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种中草药的抑癌率与Se、Mn含量(分别为0.30~1.48、29.2~34.2)呈正相关(r=0.92和0.794,P<0.025~0.0025),而与Zn和Mo含量无相关性。结论6种中草药对小鼠前胃鳞状上皮癌变均有一定阻断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Se和Mn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