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耳鸣是临床中诸多疾病常见症状表现之一,也是比较难治病证之一。结合多年来辨治耳鸣体会,认为临证必须审明病变证机是虚是实,分清耳鸣是新病还是久病。耳鸣实证较虚证容易治疗,久病较新病难治。再则,实证耳鸣有时可不治自愈,虚证耳鸣不治疗则很难自愈,尤其是有些久病耳鸣,即使积极治疗也不易痊愈。耳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年高之人,五脏六腑虚衰,真气耗伤,阴阳失去平衡,气血亏虚,精液不足。老年人为多虚之体,阳气虚于内,不能温运气血,充养脏腑;阳虚于外,不能卫外御邪,故易患病,且往往缠绵难愈。发病不论内因、外因,病多属虚多实少;或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或气血双虚及精神皆少,或多种病兼见。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认为年高之人,五脏六腑虚衰,真气耗伤,阴阳失去平衡,气血亏虚,精液不足.老年人为多虚之体,阳气虚于内,不能温运气血,充养脏腑;阳虚于外,不能卫外御邪,故易患病,且往往缠绵难愈.发病不论内因、外因,病多属虚多实少;或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或气血双虚及精神皆少,或多种病兼见.  相似文献   

4.
一、经期或经后头痛连绵,时作时止,遇劳加剧,经量少色淡,伴有气短乏力,神疲体倦,自汗畏寒,饮食乏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证属素体气虚,或久病中气耗伤,时逢经行则中气亏虚,清窍失于濡养而引起头痛。可选用益气聪明丸,此药由党参、黄芪、甘草、蔓荆子、葛根、升麻、白芍、黄柏等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止痛的功效。每次服6克,每日3次。二、经期或经后头部空痛,痛及眼眶、眉棱,经期延后,量少色淡,伴有头晕眼花,心悸耳鸣,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证属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营血亏虚,每遇经期则阴血下注胞宫,脑…  相似文献   

5.
吴连芹 《东方药膳》2005,(10):40-41
秋冬燥气当令,空气中缺乏水气的濡润,人体津液易受损伤。体质偏津亏者,也易感受燥热病邪而发病。燥邪伤人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引起,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部开始。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机体阴津亏虚所致。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季节,多见凉燥。燥邪为病,常见津伤之象,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大便秘结。燥邪易从口鼻而入,故又多见燥热伤肺诸症,如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甚至痰中带血。若燥伤肠胃之津,则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为主,兼见肌肉消瘦,皮肤干燥粗糙,舌红而干等症。秋季药膳应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相似文献   

6.
南翔 《东方药膳》2006,(12):28-29
气血两虚往往有气虚血虚偏重的不同。常见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年老体衰,妇女产后,久病大病损伤等患者,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爪甲枯黄,身体过于肥胖或消瘦。偏于气虚者,主要表现为神疲懒言,四肢困倦,食欲不振,容易感冒,汗出等症偏于血虚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唇舌色淡,爪甲不荣,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形体消瘦,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等症。治疗应气血双补,一般补气重于补血。  相似文献   

7.
褥疮是瘫痪等长期卧床者易发生的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因感染导致败血症而危及病人生命。 中医认为,长期卧床不起,久病气血亏虚,又因受压部位气血失于流通,不能濡养肌肤,以致引起局部溃烂。如人体抗病能力低下,病邪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则进一步形成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褥疮形成。现代医学认为,褥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8.
王付 《家庭医学》2007,(15):58-58
耳鸣是临床中诸多疾病常见症状表现之一,也是比较难治病证之一。结合多年来辨治耳鸣体会,认为临证必须审明病变证机是虚是实,分清耳鸣是新病还是久病。耳鸣实证较虚证容易治疗,久病较新病难治。再则,实证耳鸣有时可不治自愈,虚证耳鸣不治疗则很难自愈,尤其是有些久病耳鸣,即使积极治疗也不易痊愈。  相似文献   

9.
正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以头晕、乏力、纳少、低热、失眠等为主症,常伴有高热、寒战、头痛、疲乏或极度衰弱;有时口腔、鼻腔、皮肤、肛门等处可出现坏死性溃疡;对药物过敏者可同时发生剥脱性皮炎,并可迅速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死亡。根据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可归类于中医学"虚劳""气血虚"等范围。脾肾不足、气血亏虚是发病之根本。"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则外邪易侵入机体。如粒细胞缺乏症常因正气亏虚而湿热侵入,从而形成正虚邪实  相似文献   

10.
耳鸣指自觉耳中有声。临床治疗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因风热、肝火、痰水所致,耳内鸣响如蛙叫、潮声,暴鸣而声大;虚证多由肾精亏损,中气下陷所致,响声如蝉鸣、箫声,常鸣而声细。耳聋指听力减退,甚至失听。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暴聋者多属实证,渐聋者多属虚证。风热毒邪侵及耳窍,耳胀卒聋,伴寒热头痛为“风聋”;肝郁气闭,暴聋暴鸣为“厥聋”,耳垢堵塞耳道而致聋为“干聋”,取出即可复聪;脏腑损伤,气血亏虚,耳窍失养渐至耳聋,称“劳聋”、“虚聋”。此外脓耳、外伤、误用药物等,亦可致聋。1.明天麻治多年耳聋:将明天麻研碎,用纸将明天麻粉末包成…  相似文献   

11.
耳鸣,主要是以耳内鸣响为主的一种症状。传统医学认为:耳鸣发生的内因有二种:其一,由于肝失条达,肝风上扰,致少阳经经气闭阻;其二,肾开窍于耳,耳聪依赖于肾气充盈,由于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所致。引起耳鸣的外因,则主要为风邪侵袭所致。防治耳鸣,应以调益肝、肾之经气,使之肝复条达,受阻之少阳经得以畅通;使肾经之气得以补益,精气上达于耳,耳鸣则自然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2.
5 麻木 是指肌肤、肢体发麻,甚或全然不知痛痒的一类疾患。 5.1诊治要点新病多实,久病多虚。由风寒湿邪引起的,往往麻木与疼痛兼见。风湿多侵犯人体上肢部位而为麻木不举;寒湿多侵犯下肢部位而为腿脚木重;痰湿者多头昏、头重,胸痞腹胀;风痰者,麻木多见于口舌;肢麻、头晕、耳鸣、目卉,则为肝风夹痰火上冲之候。淤血的特点为麻木而有定处;湿痰与淤血相合,则局部不知痛痒,遇阴寒尤甚,或日轻夜重。虚证多为气虚或血虚,或气血两虚。气虚不仅可导致血虚,而且往往又是形成痰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低热证,临床颇为多见。或困气血亏虚。或因血行瘀滞,或困湿热蕴结,或因阴液亏虚,或因中气不足……病因错综复杂。症状迁延难愈,但共有低热之标证。因此自拟低热汤:丹皮10g东白薇10g青蒿10g地骨皮10g。随症加减治疗。临床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习惯性便秘,是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排便经常感到困难.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病机多为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不能滋润肠壁.  相似文献   

15.
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有响声,有的像蝉鸣,有的像潮水,有时双耳有响声,有时一侧耳朵有响声,耳内响声间断出现或持续不缓解,而外界并没有相应响声的病证。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与人体肝肾不足相关,这是为什么呢?耳为肾之窍,肾气亏虚则耳窍失去滋养,表现为听力减退。肝与肾密切相连,且肝具有统血和疏泄的作用,能够调理全身气机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耳部滋养不足,故出现耳鸣,严重者会出现耳聋。因此,通过滋肾养肝可以起到治疗耳鸣的作用,也可以饮用“杞菊黄精茶”来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6.
崩漏论治     
崩漏可分虚实两种,经漏虚多实少,虚症多为中气下陷,肾气虚及心脾两虚;实证为有瘀血,或者气郁及血热,其中以气虚血热者居多。在行经之时或在产后不慎感受外邪,气血运行受阻,停积成瘀,瘀血不去而新血不得归经亦可形成崩漏。每经此症必须细心诊察,谨守病机,分清主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可一味止血补血,根据病情而审因论治,虚者补之,实  相似文献   

17.
耳鸣,主要是以耳内鸣响为主的一种症状。传统医学认为:耳鸣发生的内因有二种:其一,由于肝失条达,肝风上扰,致少阳经经气闭阻;其二,肾开窍于耳,耳聪依赖于肾气充盈,由于。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所致。引起耳鸣的外因,则主要为风邪侵袭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气血亏虚型神经性耳鸣患者采取声信息治疗仪联合针灸治疗对改善IL-10、IL-6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2020年3月~2021年5月诊治的气血亏虚型神经性耳鸣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抽签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声信息治疗仪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IL-10、IL-6水平。结果:治疗后有效率研究组为95.00%,对照组为85.00%,两组研究数据比较,存有差异(P<0.05);IL-10、IL-6水平比较,研究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气血亏虚型神经性耳鸣患者采取声信息治疗仪联合针灸治疗,能改善IL-10、IL-6水平,提升治疗效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耳聋是随着老年的到来听觉系统功能衰退或异常所致的一种听觉障碍症。临床以听力减退、重听、耳聋久治不愈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老年性耳聋多由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及肝阳上亢、痰火上扰、耳窍失聪所致。  相似文献   

20.
刘芳菲 《长寿》2015,(2):27
《黄帝内经》曰:"虚则补之。""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益气血药酒是用具有补气血作用的药物配伍制成,大多比较平和,用于治疗身体气血虚弱的症候,主要针对年老体弱或多病久病、气血不足的人群。中医认为,人体的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主要是脾、肺气虚: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如脾气不足,会有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