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急性扁桃体炎为现代医学病名,属于祖国医学“喉痹”、“喉蛾”范畴,如《喉科心法》记载“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为蛾”,《张氏医通》记载“乳蛾缠喉两种不同,肿于喉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中医称扁桃体为喉蛾,病名最初的含义是咽喉内突出两块象蕈状物(即扁桃体);发炎后其上附有黄白色分泌物为乳色称乳蛾。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热毒内蕴,外受风邪或阴虚火旺风袭咽喉,正邪相搏,气血壅滞,邪火熏灼,以致咽喉作痛,脓点斑斑,舌质红或苔黄,脉象多为滑数或浮数。  相似文献   

2.
引火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出处 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据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用引火汤:熟地三两,巴戟、麦冬一两,北味二钱,茯苓五钱。  相似文献   

3.
田柏淋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23-524
乳蛾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儿童及青年多见。多发于春秋两季,多因外感风热或温热之邪而发,亦有因外感寒邪,郁而化热,反复发作者,但临床以外感风热或温热而致急性发作者居多,热毒之邪郁久不去,壅塞于喉部可化腐成瘀,即形成乳蛾。发于一侧者为单乳蛾,发于两侧者为双乳蛾,包括西医学的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肿大、扁桃体化脓等都属于中医"乳蛾"范畴。治以疏表解热,酌加软坚散结消肿之品,主方用银翘散加减。  相似文献   

4.
急乳蛾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属“急性扁桃体炎”范畴。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的命名很多,称之为“急蛾”、“风热乳蛾”、“鹅风”、“飞蛾”、“烂蛾”、“烂头蛾”,等等。余在谢强老师指导下,阅读了一些古今有关咽喉疾病的著作,对本病的病因病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归纳如下:1 古代病因病理认识11 外受风邪,肺经有热学说 《喉证指南》曰:“乳蛾……由肺经积热,受风邪凝结,感时而发,生咽喉之旁,状如蚕蛾,其候咽喉红肿,难以吞咽。”《普济方》曰:“风邪客于喉间,气郁而热,则壅遏而为咽痛。”即指出,在外感受…  相似文献   

5.
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急性皮肤病。系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侵入网状淋巴管所致。病变蔓延很快,一般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丹毒名称首见于祖国医学,《诸病源候论》指出:“丹毒,人身体忽然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由于其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有异,中医文献中又有不同的名称。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胸腹者称“内发丹毒”;发于腿胫者称“流火”、“腿游风”;依形状又有“鸡冠丹”、“茱萸丹”等多种病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血分有热,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  相似文献   

6.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在一段时间内屡感外邪,往复不已,中医典籍中无此病名及明确记载,但已有较多内容散在其中。1病名研究根据其证候特征,可将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期和间歇期。急性感染期,根据其上、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种类,分属于“感冒”、“伤风”、“外感风热”、“小伤寒”、“冒寒”、“时行病”、“乳蛾”、“单蛾风”、“双乳蛾”、“双蛾风”、“咽肿喉痹”、“咽痛”、“急喉痹”、“急喉风”、“喉痛”、“咽喉肿塞”、“咽喉肿痛”、“咳嗽”、“肺炎喘嗽”、“肺热喘咳”、“风温”、“风温肺热”、“喘鸣肩息”、“喘”、“上气”、…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第七条说 :“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 ,七日愈 ;发于阴 ,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关于“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历代注家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1 认为发于阳是发生阳径 ,发于阴是发于阴径  如钱潢说 :“发于阳者 ,病入阳径而发也 ;发于阴者 ,邪入阴径而发也 ,即《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胜则身热 ,阴胜则身寒’ ,阴阳更胜之变也。”2 认为发于阳是发于太阳 ,发于阴是发于少阴  如张隐庵说 :“此言太阳少阴之标阳标阴为病也 ,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 ,故发热恶寒而发于太…  相似文献   

8.
猩红热乃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咽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为其特征。祖国医学称为“烂喉痧”。如清代《秘传烂喉痧治法经验》载:“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者壮热烦渴,(疒丹)密肌红,宛如锦文,咽喉肿痛,腐痛一团,火热内炽。”因其具有传  相似文献   

9.
扁桃体炎,中医称为“乳蛾、喉蛾”,临床以咽喉肿痛,发热为主。笔者以清热利咽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6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咽喉肿痛是口咽和喉咽部病变的一个主要症状,传统中医又称之为“喉蛾”、“喉痹”、“喉痛”等,它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不容忽视。阴虚型咽喉肿痛是咽喉肿痛的一个辩证分型,按中医理论认为:咽接食管,通于胃;喉接气管,通于肺。当胃阴亏耗,阴液不能上润咽喉,而无以滋源,则虚火上炎而致咽喉肿痛即为阴虚型咽喉肿痛。其临床表现为:咽喉稍肿,色暗红,疼痛较轻,或  相似文献   

11.
愈蛾汤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7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乃临床常见疾病,青壮年人易罹患,好发于春、秋二季。症见发热,体温可达39℃~40℃,咽部疼痛剧烈,进食困难,伴全身乏力,酸痛等。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容易引起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肌炎等疾病。中医称之为“乳蛾”、“喉蛾”、“莲房蛾”等。其中,尤以风热型乳蛾更为多见,系外感风热之邪,内有肺胃积热,内外合邪,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于阳”和“发于阴”历代注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看法:第一,辨外感病阴证阳证的总纲;第二,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第三,发于阳是发于阳经,发于阴是发于阴经;第四,发于阳是风伤卫阳,发于阴是寒伤荣阴。  相似文献   

13.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临床经验,认为小儿乳蛾可分为急乳蛾和慢乳蛾两种,以解毒消肿为治疗大法。根据小儿乳蛾的发病特点,急乳蛾分为毒结肺咽证和肉腐化脓证,毒结肺咽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肉腐化脓证治以利咽解毒、消痈排脓。慢乳蛾分为毒恋咽喉证和气虚瘀结证,毒恋咽喉证治以利咽消肿、解毒散结,气虚瘀结证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消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从刺营论治乳蛾的机理。方法:通过对乳蛾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乳蛾发病的病机关键是邪毒壅滞、痰瘀痹阻;而咽喉局部脉络痹阻是乳蛾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在临床上,通过对咽喉患部乳蛾的刺营或配合循经取穴刺营治疗,可疏通脉络、逐邪外出、解毒消肿、化痰祛瘀、调和阴阳,从而达到通利咽喉之目的。结论:刺营法是治疗乳蛾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常用的中成药六神丸,是由牛黄、珍珠、蟾酥、明雄黄、麝香、冰片等六味药物配制而成,因其功效显著,故名“六神九”。它的主要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单双乳蛾,烂喉丹痧,喉痹失音,水浆不下,舌口糜烂等各种咽喉疾病。  相似文献   

16.
在《伤寒论》第七条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记载。关于该条的“病”及发于阳和发于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必要进一步闸明其精神实质。根据《伤寒论》的经旨技现代中医对发热恶寒者发于阳的诊治,临床观察说明病往表或里,  相似文献   

17.
治咽喉炎方     
中医认为,很多咽喉病都包括在喉痹的范畴内,如喉风、乳蛾、白喉、喉痈等。 此病既影响身体健康,又妨碍人们的语言正常交流,如患病时间较长,感染较重,还可危及生命。现介绍处方如下:  相似文献   

18.
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磊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28(2):F0004-F0004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常沿体表一侧作带状分布,呈成簇小水疱,多伴有局部神经痛及淋巴结肿痛。祖国医学称此病为“缠腰火丹”,又称“缠腰蛇丹”、“蛇丹”、“蛇串疮”等。2000年1月~2003年12月,笔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少7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2周,发于胸胁者15例,发于腰部者6例,发于额部者2例,发于耳后者4例,发于颈部者3例。2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损为绿豆大…  相似文献   

19.
梅核气是指咽喉中的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症.如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特征的咽喉病痛.相当于西医的咽部,该病发于成年人,以女性居多,近年来笔者应用针刺加拔罐治疗梅核气32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瘾疹”一名首见于《内径·素问》,历代有(疒咅)(疒畾),风疹、赤白癜风,风丹等名。俗称风疹块、风它,风膜等。现代称荨麻疹。在青海高原,小儿常发一种有独立特点的荨麻疹,其好发于春、夏、秋季,尤以长夏,初秋为甚。好发于2—8岁的儿童,无恶寒发热,无传染性,散发于全身好发于四肢腰腹部。典型疹形为:初起状如臭虫叮螯,呈枣核状,红色突起,顶端有针尖大小之凹陷,继之变为绿枣大小之丘疹,丘疹很快变为水疮,状似水痘,瘙痒剧烈,抓破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