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骨折中的占比达到了50%,其中不稳定骨折的比例在35%~40%。由于老年人身体状态的特殊性,不稳定型骨折的比例更高。临床多采用髓内固定、髓外固定等骨折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已趋于成熟,但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复位的难度高,加上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的情况,内固定治疗失败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其治疗方法和效果之间存在不同的争议。如何为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提供坚强稳定而持久的固定,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次研究参考了国内外目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的相关文献,对该类型患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植入物治疗的特点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置入固定复合综合治疗方法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统计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受伤原因、合并骨折及内科合并症情况,并对治疗方式和结局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年龄≥65岁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比例达72.6%,其中9.5%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6.3%具内科合并症.84.5%获得植入物置换治疗,优良率分别为:动态髋螺钉内固定85.6%、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或γ钉固定90.9%、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86.7%.可见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病率较高,治疗以髓内固定的效果最佳,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其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和内科合并症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伴内侧壁缺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中常见的骨折,内侧壁承担着股骨近端主要的压力传导,其缺损是骨折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伴内侧壁缺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存在较大差异,伴内侧壁缺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一般分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种方式,目前髓内固定的主要代表为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Gamma钉,髓外固定的代表为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经皮加压钢板(PCCP)。目前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尚未形成共识,从已有证据来看髓内固定优于髓外固定,但最终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且恢复内侧壁骨性支撑是治疗伴内侧壁缺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指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也称股骨粗隆间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55%。该部位为松质骨,易发生骨质疏松,是老年患者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重要因素。而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如持续牵引等需长期卧床,将面临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死亡率可达20%。早期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共识,但采取何种手术方式,是髓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ow,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材料与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DHS对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对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月(4—12月),53例骨折复位、固定、愈合均满意,髋关节活动良好,7例患者因骨折粉碎严重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结论:DHS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IFF)又名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大小转子间部位的骨折;大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平均发生的年龄在55.5岁左右[1]。由于人口老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日常生活中车辆骤增所引起车祸数量的增加等因素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逐年增加,并严重威胁老年生命健康。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关系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治疗方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股骨转子间的骨质主要是松质骨,其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层血运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经验及成功率。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5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在Evans分型1~5型中手术成功率为100%,优良率为98.2%。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适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老年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骨折不愈合、感染、内固定失败病例,Sanders评分优34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7.4%.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于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统计资料[1]显示该病约占老年髋部骨折1/2,该比例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因此多为不稳定性骨折类型[2],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目前仍以骨折固定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尽早手术以减少并发症。本文对经皮锁定桥接钢板和Gamma钉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7例不同骨折类型的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49例患者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骨折固定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及髓内系统固定。术后6个月52例获得随访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0.4%。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高,充分评估及治疗术前疾病,积极行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仇春涛 《浙江临床医学》2007,9(9):1206-1206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转子间骨折的坚固内固定和病人的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是目前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固定装置。1998年4月至2006年1月,本院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73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康复训练效果。方法:对DHS和Gamma 钉治疗3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采用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结果:38例患者除2例因其他疾病在院外死亡,其余患者骨折已愈合,生活基本能自理,结论: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是促进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近端矩形区域内的骨折,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1]。髋关节周围骨折疼痛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2]。本文比较DHS、LPFP、PFNA三种内固定装置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5月—2014年5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4例。35例稳定性骨折采取DHS治疗,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66-86岁。  相似文献   

16.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对2010-01-2015-12收治的5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220例专科(骨科)收治患者纳入专科治疗组,340例急救创伤科收治患者纳入急诊早期整体治疗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伤后1年病死率等指标。结果:急诊早期整体治疗组在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伤后1年病死率等方面与专科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早期整体治疗能有效解决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中的难点,提高治疗效果,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结果:25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病死及严重并发症,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7~30 d,术后平均住院日15 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尽早下地负重行走,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降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失败概率。方法收集合川区人民医院骨科2002~2009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病例165例,统计术中问题,分析假体前倾角异常、大转子重建情况、假体位置及假体周围骨折等问题。结果手术失败病例16例。假体前倾角错误5例,股骨大转子重建失败致髋关节不稳4例;股骨近端骨折2例,假体安置过深致关节松动2例,假体安置过浅致关节复位困难2例,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皮质1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方法,手术技术操作不当是发生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股骨转子间骨折约占所有股骨近端骨折的50%,其中60%为不稳定骨折。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积极的内固定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角钢板系统、带滑动螺钉的钉板系统(DHS)及髓内固定。髓内固定相比于其他固定方式更具有生物力学优势,故目前使用更为广泛。但对于延伸至大转子尖或梨状窝的骨折、延伸至转子下甚至股骨多节段骨折以及可能不耐受扩髓治疗的患者,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