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后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单用二甲双胍(1 500mg/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 7%~10%),加服西格列汀100mg/d,持续治疗12周。结果加用西格列汀100mg/d,HbA1c、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血清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或〈0.01),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HOMA-β)显著提高(P〈0.05或〈0.01)。加用西格列汀后低血糖风险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少。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100mg/d后,能有效控制血糖,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研究组予以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以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BG、HbA1c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OMA-IR、HOMA-β均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HOMA-β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了合理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均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且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在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方面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参芪降糖颗粒联合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T_2DM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口服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参芪降糖颗粒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b A1c、2 h PG、HOMA-β、HOMA-IR变化,统计两组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HOMA-β、HOMA-IR、HbA1c、2 h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OMA-IR、HbA1c、2 h P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OMA-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降糖颗粒联合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用于T_2DM患者,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给予西格列汀、地特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小时C肽(2 h-CP)、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体重指数(BMI)、血压(BP)、餐后两小时血糖(2 h PG)及空腹血糖(FPG)等。结果:治疗16周后,观察组BMI、SBP、Hb Alc、FPG均低于对照组,FCP、2 h-CP、HOMA-IR、HOMA-β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DBP、2 h PG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减少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β细胞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格列汀或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给予维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结果:治疗前两组2 h PG、FPG、HOMA-IR、HOMA-β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FPG、2 h PG、HOMA-IR低于对照组,HOMA-β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比较,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T2DM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改善其胰岛功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FPG、PPG及HbAl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无肝肾损害,研究组患者体重较治疗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有效改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加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和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500mg/d,1〉6月)血糖控制不佳[7%〈糖化血红蛋白(HbAlc)≤10.0%]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55例,分为加用西格列汀组(n=33,西格列汀100mgQD)和甘精胰岛素组(n=22,QD剂量滴定)。观察治疗3月后的体重指数(BMI)、HbAl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P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1月)、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HbAlC、FPG,PPG、TG、LDL—C、AST、ALT、GGT均明显下降(P〈0.001),甘精胰岛素组BMI升高(P〈0.05),西格列汀组BMI下降(P〈0.05)。治疗后与西格列汀组相比较,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事件更明显(P〈0.05),降低FPG更显著(P〈0.05)。结论西格列汀和甘精胰岛素加用于单用Z-甲双胍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均能降低I-IbMC、FPG和2hi?-PG,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盐酸罗格列酮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两组,联合组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盐酸罗格列酮,对照组单独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PG)及饭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C(HbA1 c)、体质指数、血脂等指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FPG、2 hPG、HbA1 c及三酰甘油(TG)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联合组FPG、2 hPG、HbA1 c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缓释片+盐酸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录肥胖T2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n=30)和二甲双胍组(n=30)。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后3月检测血清vaspin水平、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稳态模型IR指数(HOMA-IR)、血糖曲线下面积(PGAUC)和vaspin水平显著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I30/△G30水平显著上升。组间比较可见,西格列汀组患者HOMA-IR和vaspin水平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而HOMA-β水平显著高于二甲双胍组。西格列汀干预与△HOMA-IR和△vaspin呈负相关,与△HOMA-β呈正相关。结论西格列汀干预治疗可能通过降低血清vaspin水平进而改善肥胖T2DM患者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血糖明显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睡前皮下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结合每日三餐前口服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照组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二甲双胍服用方法同治疗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胰岛素总用量、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事件等。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在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降糖药能有效控制FPG、2 hPBG及HbA1 c,胰岛素用量少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可用于血糖明显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燕  ;杨廷强 《华西医学》2009,(10):2619-2621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12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和对照组(格列本脲+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后两者空腹及餐后两小时血糖(FBG,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脂联素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TC、LDL-C、TG、FBG、2hPBG都较治疗前降低,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格列美脲的T2DM患者其血浆HCY、HOMA-IR、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能降低多项心血管危险因子水平,对血脂、HCY和动脉粥样硬化都有良性调节作用,其作用基础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血浆脂联素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visfatin、Apelin水平,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3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36例)、临床白蛋白尿组(CP组,30例),选取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C组,3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visfatin、Apelin水平,同时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尿素氮、血肌酐(Scr)、BMI,计算UAER,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NC组比较,3组糖尿病患者血清visfatin、Apelin水平显著升高(P<0.01),3组糖尿病患者之间血清visfatin、Apelin逐渐升高(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visfatin与BMI、FPG、HbA1c、HOMA-IR、TG、LDL-C、Scr、UAER、Apelin呈正相关(P<0.05);Apelin与BMI、收缩压、FPG、HbA1c、HOMA-IR、LDL-C、Scr、UAER、visfatin呈正相关(P<0.05);visfatin、Apelin均与HDL-C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cr、UAER是糖尿病组患者血清visfatin的独立相关因素(r2分别为0.325、0.267,P<0.05)。HOMA-IR、UAER是糖尿病组患者血清Apelin的独立相关因素(r2分别为0.256、0.487,P<0.05)。结论血清visfatin、Apelin随UAER升高而逐渐升高,其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特点及其在空腹血糖(FPG)正常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同时测定729例FPG正常者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免疫抑制比浊法测定247例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者(包括T2DM 164例、糖耐量受损41例、空腹血糖受损18例、糖耐量正常者24例)的HbA1c,以OGTT和临床诊断结果作为标准,绘制HbA1c和FPG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HbA1c诊断T2DM的切点,通过对比分析观察不同性别及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中HbA1c的分布情况。结果免疫抑制比浊法测定HbA1c诊断T2DM的切点为6.36%,诊断灵敏度为86.50%、特异性为90.60%、阳性预测值为94.63%、阴性预测值为76.50%、曲线下面积为0.944[95%可信区间(CI):0.917~0.971],FPG7.0 mmol/L时诊断糖尿病的灵敏度为85.90%、特异性为93.80%、曲线下的面积为0.957[95%CI:0.932~0.981]。FPG正常者中女性HbA1c、HDL-C水平明显高于男性(P=0.000),男性血红蛋白(Hb)、FPG、UA、TG水平高于女性(P值分别为0.000、0.020、0.000、0.000)。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性HbA1c、FPG、TC和LDL-C均有增高的趋势;特别是在60岁以后,女性HbA1c升高更高明显;但HDL-C在男性中有上升的趋势,在女性中有下降的趋势。结论免疫抑制比浊法测定HbA1c诊断T2DM的切点为6.36%,随着年龄的增加要定期测定HbA1c,以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按照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标准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0 mg.d-1的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LDL-C、TG、T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降低,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DL-C、HDL-C、TG、T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血清hs-CRP、LDL-C、TG及T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DL-C水平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血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G1组)49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G2组)31例,另选3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G3组).检测入选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UA、尿微量白蛋白(uA1b).结果 G1组、G2组间FPG、2hPG、T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FPG、2hPG、TG、HDL-C、LDL-C、uA1b、S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G1组SUA水平明显高于G2组和G3组(P<0.01),G2组高于G3组(P<0.05).对CAS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先后入选的变量是SUA、HDL-C和uA1b.其中SUA的影响因子最为突出.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CAS时SUA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与CAS相关,SUA可能是男性T2DM及CAS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倪敏  袁群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9):835-837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口服降糖药(OAD)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1例既往使用OAD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改用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体质指数(BMI)、C-肽(空腹及餐后2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体重、BMI、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均<0.01)。C-肽(空腹及餐后2h)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低血糖发生率为3.23%。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能有效地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减轻体重,且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21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视网膜病变组52例,无视网膜病变组69例,另设健康对照组50例,进行HCY、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两组患者HCY、FBG、HbA1c、TC、TG、LDL-C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1);(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HCY、HbA1c、TC、TG、LDL-C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P<0.01);(3)各组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高HCY血症、脂代谢紊乱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检测糖尿病患者HCY、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8.
刘敏  叶小萍 《检验医学》2011,26(4):246-248
目的通过血糖、胰岛素、血脂等生化指标评价中医化痰祛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MS)的效果。方法 78例MS患者采用化痰祛湿法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脂素和脂联素,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同时与5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采用化痰祛湿法治疗MS患者前、后FPG、FINS、TC、TG、HDL-C、LDL-C、内脂素、脂联素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MS组采用化痰祛湿法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项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化痰祛湿法以清热、行气、活血、益气、养阴、调理阴阳治疗MS患者,患者血清FPG、FINS、TC、TG、HDL-C、LDL-C、内脂素和脂联素在治疗后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