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的疗效,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将3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病人血管功能优于治疗前,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发生并发症2例(5.56%)。[结论]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可改善病人血管功能、减轻病人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3月13例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护理。结果经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后本组13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可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介入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对12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置管溶栓治疗病人的护理,包括术前饮食指导、保护患肢、术前准备等;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留置导管护理、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等。[结果]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和及时认真的专科护理,症状改善或治愈107例,术后缺血加重或行截肢手术11例,术后6个月发生再闭塞3例。[结论]通过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置管溶栓治疗,并做好患肢保护、术后留置导管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住院的104例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术后病人,采集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进行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原因分析。[结果]104例病人中,28例(26. 92%)术后发生并发症;置管时间、高血压、糖尿病是老年病人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超声表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声像图特征:方法用高分辨力超声探头行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后动脉和足背动脉长轴和短轴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管壁有无斑块形成,管腔有无狭窄及闭塞,血流充盈度,分别测量其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收缩期最大流速。结果本组28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均径CDFI检查明确诊断,并与临床追踪结果相符。结论CDFI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首宪客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给药途径的探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红  沈延艳 《护理研究》2005,19(8):1467-146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将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分为股动脉组及周围静脉组,每组20例。股动脉组采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经惠侧股动脉穿刺并留置导管,用微量泵注入中等量尿激酶,与同期20例经周围静脉穿刺,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股动脉组治愈率及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周围静脉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患肢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可以使药物从微静脉开始直接发挥溶栓作用,治疗效果优于经周围静脉穿刺溶栓。  相似文献   

7.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09-1012,101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将32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干细胞260 m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40 ml.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或显露切开插入超声消融导管,在动脉造影监视下进行血管内超声消融.而后将干细胞悬浊液注射小腿缺血肌肉内.结果 32例患者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冷、凉感觉改善.结论 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治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采用患侧股动脉置管进行微泵注入中等量尿激酶、肝素钠、局部溶栓及全身抗凝治疗。结果12例行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提示股动脉置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DVT患者疗效显著,同时溶栓治疗过程中精心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张洁  张莉  江淑萍  王俊鲜 《全科护理》2021,19(23):3308-3309
下肢动脉性溃疡是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的表现之一,是由于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从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肢体缺血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其患肢缺血,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导致的皮肤坏死性溃疡[1 ] ,预后较差.其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下肢溃疡患病率越高.而疼痛作为下肢溃疡的一种伴发症状,动脉性溃疡病人疼痛发生率与静脉性相比更高,为80%,并且女性疼痛数字评分法(N RS )的评分与男性相比更高[2 ].本研究对1例超高龄病人下肢动脉溃疡合并感染病人实施积极的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杨海兰  保燕  蔡学光 《全科护理》2011,(14):1224-1225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减轻肢体疼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空气波压力仪对患肢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病人肢体疼痛减轻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病人患肢疼痛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积极的护理,可明显减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糖尿病下肢动脉栓塞病人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栓塞病人行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病人经造影血管开通率10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足背动脉搏动均可触及,血液循环明显好转,已发生足趾发黑的3例足趾截趾手术后经治疗伤口愈合.[结论]加强糖尿病下肢动脉栓塞病人溶栓治疗的护理对病人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霍红  沈延艳 《护理研究》2005,19(16):1467-146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将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分为股动脉组及周围静脉组,每组20例,股动脉组采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经患侧股动脉穿刺并留置导管,用微量泵注入中等量尿激酶,与同期20例经周围静脉穿刺,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股动脉组治愈率及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周围静脉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患肢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可以使药物从微静脉开始直接发挥溶栓作用,治疗效果优于经周围静脉穿刺溶栓.  相似文献   

15.
臧晓鹭  桂文  姚艳霞 《护理研究》2014,(9):3279-3280
[目的]探讨运用加味四物汤熏洗法对改善老年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0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普通温水熏洗,治疗组给予加味四物汤熏洗,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对两组自觉症状、彩色超声和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测下肢动脉流速、血流状态、踝肱指数(ABI)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结论]加味四物汤熏洗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制经股动脉穿刺溶栓导管保护带在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6年3月—11月在河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两组均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溶栓导管,试验组用经股动脉穿刺溶栓导管保护带加以包扎固定,对照组采用自粘弹力绷带"十字交叉"进行外固定。观察两组的溶栓导管意外拔管发生情况,三通接头与皮肤接触部位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情况和导管固定周围皮肤发生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结果比较两组的溶栓导管意外拔管发生率、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发生情况及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期间,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溶栓导管保护带包扎固定溶栓导管,降低了溶栓导管意外拔管发生率,有效避免了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等不良事件,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高菁 《家庭护士》2009,7(3):202-203
[目的]探讨挤压与按摩的护理方法对经导管溶栓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32例病人共61枚肢体随机分威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在动脉留置导管溶栓的同时,应用挤压与按摩的护理.[结果]试验组病人血管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期间,配合挤压与按摩的护理方式可以明显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或上肢动脉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后、予尿激酶持续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近2年来,我院收治14例下肢或/和上肢动脉急性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10例患者行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术后病变动脉近端留置溶栓导管,予尿激酶持续溶栓3~5d;4例患者行接触性溶栓,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4例患者肢体缺血的症状均明显减轻,治疗后动脉造影示38条闭塞动脉中32(84.2%)条动脉复通、血栓溶解,术后4周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进行PTA及溶栓治疗的32条病变动脉中26条动脉保持通畅,14例患者穿刺点均有渗血,其中4例合并患肢皮下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肢体急性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张文静 《天津护理》2007,15(4):246-24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腹主动脉末端至下肢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而造成肢体急慢性缺血的综合征。主要侵犯的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溃疡下肢缺血、坏死等。临床上,根本治愈动脉硬化尚难以实现,外科实施动脉重建是当今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措施。现就动脉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措施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7月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1例,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就诊时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栓素B2(TXB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EPC水平。结果: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组血浆PAF及TXB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循环EPC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PAF及TXB2水平与循环EPC均呈负相关(r=-0.410,r=-0.374,P均〈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循环EPC水平下降,提示此症患者血管修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