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民  游潮 《华西医学》2005,20(1):150-150
小脑前下动脉(Anterror Inferior cerebellar,AICA)远段动脉瘤十分罕见,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桥小脑角占位的症状和体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由于小脑位于后颅窝这一较特殊部位,且供应小脑的3对动脉:小脑上动脉(SCA)、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后下动脉(PICA),从相应的动脉发出后均同时供应脑干。故临床表现多样化,给诊断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过去绝大多数病例只能在手术及尸检中得以确诊,随着CT的普及和MRI的应用,其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现将我院2000年6月~2006年3月收治的26例小脑梗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不清楚.以往,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症状,通常没有电生理和影像学的依据.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颅神经血管压迫是产生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理是搏动性血管接触并推压三叉神经,造成神经纤维局部脱髓鞘,神经纤维之间形成异常短路.三叉神经起始段区的推压血管主要来源于椎-基底动脉系统,多数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椎基底动脉明显的管腔增粗、延长移位,表现为颅神经、脑干的压迫症状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改变。该病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异常性疾病,发生率低于0.05%”。Smoker等回指出扩张延长的椎基底动脉易压迫第Ⅶ及第V对颅神经,主要表现为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其次还可影响第Ⅲ对和第Ⅷ对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唯一一种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尽管已有不少学者报道了关于HFS的手术经验,但对VBD致HFS的患者进行MVD治疗的报道极少[3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例接受MVD治疗的VBD致HFS患者的治疗情况,探讨其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5.
例1,患者女,47岁,因右侧面部不自主抽搐8年于2011-10-25入院,诊断:右面肌痉挛.行MR检查(图1),于2011-10-31在全麻下行右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刺激及侧方扩散情况.镜下见:小脑前下动脉在面神经根部形成血管袢(图2),在血管压迫明显处垫Teflon棉,电生理提示侧方扩散消失.术后面部抽搐消失,未见复发.例2,患者之姐,女,59岁,右面部不自主抽搐5年于同日人院,行MR检查诊断(图3):右面肌痉挛.2011-10-27行相同手术,术后其右面部抽搐略减轻,出院观察,8个月后复诊,右面部抽搐较出院时明显,遂于2012-06-28再次手术.镜下见:上次术中所垫Teflon棉部分移位,椎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对面神经形成重叠压迫(图4).手术减压后右面部抽搐减轻,1个月后随访面部抽搐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TOBS是指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汇处任何一条或一条以上动脉闭塞所致中脑、丘脑、桥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面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影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侧面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和结构上的改变。材料与方法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观测33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与33例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之间的自发性脑活动和脑结构上的差异。磁共振数据采用Matlab和SPM12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统计阈值为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经过FWE检验矫正,P0.05,大于30个体素的团块将被报道。结果静息态脑功能结果显示,HFS患者在小脑Ⅵ小叶区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VBM结果显示,HFS患者在小脑Ⅵ小叶区灰质体积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结论 HFS患者的小脑Ⅵ区存在脑功能和脑结构的改变,提示小脑异常可能和HFS患者持续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的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hasilar artery,BA)扭曲是后循环脑血管行程中常见的改变,椎、基底动脉扭曲后可出现行程中成角(直角、钝角或锐角)。同时可出现椎.基底动脉横位.即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走行中一段(〉10mm)长轴方向与脑干垂直。BA压迫桥脑临床也许并不少见.之所以报道较少与核磁影像的应用和临床认知有关。现将2例典型基底动脉桥脑压迫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imensional-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成像对亚急性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现象的检出价值。方法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44例,于亚急性期行全脑3D-ASL成像,通过GE工作站Functool 4.5版本处理得出对应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伪彩图,测量幕上梗死病变对侧及同侧小脑半球脑血流量,计算不对称指数(asymmetric index,AI)评判小脑低灌注程度,以AI〉10%为CCD阳性标准,比较CCD阳性组与阴性组AI值、幕上梗死灶分布差异。结果 44例患者中CCD阳性23例,CCD阳性组AI值((19.57±6.10)%)高于CCD阴性组((0.57±7.70)%)(P〈0.05);2组幕上梗死灶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节区、放射冠区、丘脑、边缘系统及岛叶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ASL成像具有简便、无创的优势,有助于亚急性脑梗死患者CCD的检出及随访。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 又称十二指肠淤滞症,因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与腹主动脉(abdomial aorta,AO)间夹角变小,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容易被误诊、误治。为提高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的认识,现将本院近期诊治的2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出血性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IVADA)急诊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2例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IVADA患者临床资料,均通过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IVADA的诊断,于就诊后24小时内根据载瘤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是否为优势侧、IVADA与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开口的位置关系选择不同的急诊血管内治疗方法。术后观察并记录再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并评估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scale,mRS),mRS 0~2分为预后良好,mRS>2为预后不良。结果 32例IVADA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27例(84.4%)预后良好,5例(15.6%)预后不良,其中2例(6.3%)死亡。18例接受动脉瘤栓塞并近端VA闭塞术治疗,14例预后良好(77.8%),2例死亡,2例术后并发小脑、延髓梗死,mRS5分;12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术,11例预后良好(91.7%),仅1例术后并发小脑、延髓梗死,mRS 3分;2例接受经健侧VA逆行PICA支架植入联合动脉瘤栓塞及近端VA闭塞术,均预后良好。27例完成影像学随访,均未见IVADA复发。结论急诊实施血管内治疗是防止出血性IVADA再出血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52~81岁;均卒中样起病;首发症状为眩晕、恶心、呕吐3例,视力障碍2例,偏侧肢体瘫痪1例,复视1例;主要症状、体征:意识障碍5例(其中嗜睡2例,浅昏迷3例);复视1例,偏盲1例,病灶侧瞳孔大于对侧且对光反射迟钝2例,病灶侧眼裂变小、眼球内收上视、下视障碍1例,伸舌偏斜1例,肢体轻微瘫痪、感觉异常2例;患高血压3例,心房颤动3例,糖尿病3例。脑MRI检查:在后循环分布区均存在≥2个缺血病灶,主要分布在枕叶、小脑半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MRI对小脑梗塞的诊断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68例病例行回顾性分析法。结果:小脑上动脉(SCA)区梗塞7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区梗塞12例;小脑后下动脉(PLCA)区梗塞36例;小脑上动脉(SCA)并小脑前下动脉(AICA)区梗塞6例;双小脑后下动脉(PLCA)区梗塞7例.小脑梗塞灶T1WI呈略长T1低信号,T2WI呈略长T2高信号,边缘清楚光滑,病灶无强化。结论:MRI对后颅窝病变,如小脑梗塞的诊断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MAE)是一种少见的极危重的急腹症,易导致广泛缺血性肠坏死,据文献报道,其死亡率高达70%~90%。我科2007年2月~2009年5月收治3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现将其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功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arterysyndrome.Tobs)是指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出的2对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于2004.2007年收治的3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象学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 SA)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SSS)是由于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前的SA近段或无名动脉近段狭窄或闭塞后,导致患侧SA远端及VA内压力明显下降,并且由于虹吸作用,引起同侧VA血流逆行入SA远端,灌注患侧上肢,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上肢缺血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刺激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影响。方法:老年VBI急性期患者72例,分为药物组33例和综合组39例,均每日给予盐酸丁咯地尔200mg静脉滴注,综合组加以小脑顶核刺激,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2组患者双侧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综合组治疗2-7d时,临床症状即出现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双侧PCA、VA和BA的Vm均增加,综合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供血不足区域的血流灌注并对脑组织和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有助于老年VBI患者症状的早期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模拟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观察桥小脑角与听神经瘤相关血管的走行,为手术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16例(32侧)的完整成人尸头通过显微镜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结果 32侧均有AICA及PICA。30支AICA起源于基底动脉(BA),占93.75%。25支PICA起自椎动脉上端平橄榄中下1/3平面,占78.75%。结论小脑桥脑角区神经血管差异较大,熟悉其解剖结构,对手术中提高面神经、位听神经的功能保存,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组选择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一侧或双侧小脑前下动脉(AICA)闭塞(除外合并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闭塞)7例,对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外侧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偏侧四脑室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优点。方法以小脑后下动脉入小脑处为分界点,将小脑延髓裂分为内、外侧两部分。21例偏侧四脑室区肿瘤患者均经后颅凹正中开颅,经外侧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占位性病变。结果病变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全切除率85.7%,近全切除率14%。术后无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和小脑缄默等并发症的出现。结论将小脑延髓裂分为内、外侧两部分方便、实用。经外侧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偏侧四脑室区肿瘤显露充分,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