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风后眩晕采用耳穴埋豆联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参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黏度。结果:观察组血浆黏度改善程度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中风后眩晕效果优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浆黏度,促进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黄长迎 《大医生》2021,(6):96-98
目的 分析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均接受百忧解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抑郁程度改善情况,并分析...  相似文献   

3.
4.
盐酸地芬尼多加654—2治疗眩晕症1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酸地芬尼多加654—2治疗眩晕症11例孙淑萍杨万昌眩晕是由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的一种急性病症。发病急,症状重,经及时正确的治疗,可很快恢复,预后良好。若延误诊治,则会加重病情。传统疗法是予以抗组织胺、镇静、止吐等药物对症治疗。笔者...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能通上焦,宣肺气,畅气机,和胃气,扶正气,祛邪气,适用于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弦等症,由柴胡、黄芩、人参、大枣、半夏、生姜、炙甘草组成。笔者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术后发热获满意疗效,现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型的慢性胆囊炎26例,随机分为2组各13例,治疗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内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三嗪、甲硝唑注射液静滴治疗,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2组有效率分别为92.3%、76.9%,治疗组好于对照组,但2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有与头孢三嗪、甲硝唑注射液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及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口服化痰止眩汤,对照组予口服倍他司汀。分别于就诊时、第14天进行眩晕程度评定。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测定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血小板α颗粒蛋白140(GMP-140)。 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DHI-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GMP-140有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GMP-140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痰止眩汤对于改善后循环缺血属痰瘀阻络型的眩晕症状、脑部血流速度及抑制血小板活化,疗效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1992年4月-2000年8月,运用<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0例,获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年临床中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外感后咳嗽缠绵、经久不愈,虽经中医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和西医抗生素等治疗,均无显效。观其证,结合仲景之意,投以小柴胡汤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2003年11月—2006年11月间81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81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其中男29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临床确诊的眩晕病人,随机被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22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均以2周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2组症状治疗结果比较,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2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流行性感冒患儿90例,随机分为2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小柴胡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完全退烧时间、临床痊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及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化痰止眩汤,对照组予倍他司汀治疗。分别于就诊时、治疗第14天进行眩晕程度评定;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测定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血小板α颗粒蛋白140(GMP-140)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DHI-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GMP-140水平有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GMP-140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止眩汤可改善后循环缺血属痰瘀阻络型患者的眩晕症状、脑部血流速度及抑制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91例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91例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各自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ADL评分。结果经比较得知,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的观察组患者在疗效及ADL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小柴胡汤是仲景所创,为众多名家喜用的名方.后世医家在研究《伤寒论》的实践运用中,多认为是和解少阳而治少阳半表半里之方,现今的方剂学教材亦作为和剂的首方予以讨论.其实,本方通过变通在临床上运用十分灵活广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24例和对照组(B组)24例。2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川芎嗪160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治疗组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1次/d治疗,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2次/d。2组疗程均为14d。对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有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动脉收缩期末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基底动脉收缩期末峰流速(VS)和舒张期末峰流速(VD)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可有效改善PCI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感染后咳嗽是指呼吸道感染后,临床已无急性期的症状,但咳嗽仍然迁延不愈,时间达3~8周甚至更长时间[1],血常规和X线检查均无异常。感染后咳嗽是亚急性咳嗽的一种最常见的形态。目前西医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对症处理为主。笔者临床运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感染后咳嗽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风后抑郁应用柴胡解郁汤合黛力新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诊治的中风后抑郁患者9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予黛力新治疗,研究组患者予柴胡解郁汤联合黛力新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状态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良反应,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抑郁应用柴胡解郁汤合黛力新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用药过程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杨成  朱才丰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26-112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失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6d,每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结果:对照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8例,好转7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53.3%;治疗组30例中治愈5例,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