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制备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针.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制备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针.结果:以包封率为主要的考察指标,优选海藻糖作为冻干支架剂,浓度为0.7%时包封率最高.结论:以浓度为0.7%的海藻糖为冻干支架剂,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针的制备工艺稳定,且包封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在鸭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筛选出先天感染DHBV阳性2日龄浙江麻鸭30只。将阳性鸭随机分成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拉米夫定组、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连续给药15天以后停药观察5天。在用药前、用药第5、10、15天及停药后第5天从腿胫静脉抽血,检测血清DHBV—DNA的含量,并检测血清的ALT、AST水平,停药5天后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高、中剂量组的DHBV—DNA含量都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ALT、AST水平也明显降低,并有减轻肝脏炎症反应的作用,作用的强弱与用药剂量相关。而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低剂量组未表现出明显的上述作用。结论: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在鸭体内具有抗鸭乙肝病毒的作用以及对DHBV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乳化蒸发法制备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后,小鼠尾静脉注射给予其冻干粉溶液(15 mg/kg)。然后,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10、30、50、70、90 min)血浆、心、肝、脾、肺、肾中丁香苦苷含有量。结果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在肝脏中的靶向效率大于1,相对摄取率为1.65,靶向增强倍数为1.84,明显高于血浆和其他组织中。结论丁香苦苷主要富集于肝组织,其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有效提高其肝靶向性和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丁香苦苷(SYR)为模型药物,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优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W/O/W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SYR-PLGA纳米粒,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对纳米粒的外观形态、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是SYR用量为10mg/mL、PLGA用量为20mg/mL、poloxamer188浓度为l%、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组成的有机相比例为1∶3,SYR-PLGA纳米粒在透射电镜观察下的形态为类圆球形实体粒子,粒度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33.4±0.97)nm,载药量为(6.01±0.21)%,包封率为(61.1±1.21)%。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以得到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粒径适宜的丁香苦苷PLGA纳米粒。  相似文献   

5.
张晓娟  刘科攀  王丽峰  王阳 《中成药》2011,33(11):1905-1907
目的 对淫羊藿苷隐形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了体外释放规律.方法 按均匀设计U6(64)优化处方,采用高温熔融-低温固化法制备淫羊藿苷隐形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Zeta电位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优选处方配比;用HPLC测定了淫羊藿苷溶液及隐形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百分率.结果 制得的淫...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索拉非尼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索拉非尼固体脂质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葡聚糖凝胶法和HPLC测定其包封率,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冷冻干燥法制备索拉非尼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其物相状态。结果 制得索拉非尼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08.2±7.0) nm,多分散指数为(0.250±0.022),Zeta电位为(-16.4±0.7) mV;测得3批样品的平均包封率为(73.49±1.87)%;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模型;等体积15%甘露醇作冻干保护剂效果较好;DSC分析证明纳米粒已形成。结论 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适用于索拉非尼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所制纳米粒各项物理指标稳定,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于桐  吴超  季鹏  徐杰  赵颖  郝艳娜  赵文明  王铁良 《中草药》2015,46(18):2720-2726
目的制备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冻干,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并考察其粒径、形态、电位、多分散系数(PDI)及体外溶出。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冻干保护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药物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结果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呈球状体,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2.64±6.78)nm,PDI为0.242±0.013,Zeta电位为(-25.7±0.5)m V,包封率为(81.3±1.2)%,载药量为(7.16±0.14)%(n=3),以5%甘露醇作冻干保护剂效果较好,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脂质载体中,体外溶出实验表明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原料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得的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8.
邱玲  尹蓉莉  申宝德  张利红  武娜  郑娟  韩晋  袁海龙 《中草药》2015,46(23):3495-3499
目的制备芍药苷脂质液晶纳米粒(Pae-LLCN),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自发乳化-超声法制备Pae-LLCN,用正交试验设计对Pae-LLCN的处方进行优化,用透析法测定Pae-LLCN在24 h内的累积释放量并绘制释药曲线,采用透射电镜、纳米粒度仪对其形态和粒径进行考察。结果 Pae-LLCN最佳处方为泊洛沙姆407(F127)与甘油单油酸酯(GMO)质量比为1∶10、芍药苷投料量为40 mg、磷酸盐缓冲液(PBS)的用量为20 m L,药物的平均包封率达到73.72%,载药量为14.81%,粒径(170±16)nm,体外24 h累积释放量为72.68%。结论 Pae-LLCN制备合理可行,稳定性好,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麦角甾苷眼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放的情况。[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麦角甾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超滤离心法测其包封率,并对其粒径、电位、进行进一步考察,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其性质,采用透析法考察固体脂质纳米粒中麦角甾苷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麦角甾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85.56 nm,Zeta电位约为-20.97 m V,药物平均包封率为88.31%,DSC表明其理化性质稳定可靠,体外12 h累计释放率62.46%。[结论]制备的麦角甾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小且分布均匀,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分类,介绍了近年来有关经典体外释放方法、透析法、室扩散法、流池法、基于体外脂解模型的体外释放研究方法等体外测定方法在药物释放特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药物传递系统,评价脂质纳米粒的指标主要有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体外释放、稳定性等.药物释放是影响药物进入体内发挥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故体外释放是评价脂质纳米粒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外释放方法使其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则需要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优化,促进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灯盏花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包峰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结果:制备的纳米粒的包封率为52.34%,平均粒径为(128±13)nmz,eta电位为-18.4mV,8h的体外累积释放为81.98%。结论:所用制备工艺简单,可用于制备灯盏花素固体脂质纳米粒。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淫羊藿苷隐形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的安全性。方法对淫羊藿苷隐形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进行异常毒性和溶血性试验的研究。结果异常毒性实验显示注射给药后48h内,未见小鼠死亡;对大鼠红细胞没有致溶血和凝集作用。结论淫羊藿苷隐形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OMT-PC-SLN)冻干粉,并对其进行药剂学性质评价。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优选微乳处方;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OMT-PC-SLN冻干粉的处方工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该制剂的外观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并考察OMT-PC-SLN冻干粉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大豆磷脂和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Kolliphor HS 15)为乳化剂,乙醇为助乳化剂,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比例(Km)=3∶2,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1∶9,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硬脂酸-大豆磷脂-Kolliphor HS 15-乙醇(30∶100∶180∶360∶360);含4%甘露醇的水50 mL为外水相,1000 r·min-1冰浴搅拌固化1 h,于-20℃预冻24 h,取出,干燥24 h。OMT-PC-SLN冻干粉外观呈类球形,包封率(38.09±1.24)%,平均粒径785.5 nm,多分散系数(PDI)0.456,Zeta电位-24.82 mV;体外释放结果表明OMT-PC-SLN冻干粉2 h时累积释放率72.63%,12 h累积释放率98.42%,原料药在2 h的累积释放率98.60%。结论:优选的OMT-PC-SLN冻干粉处方工艺稳定、重复性好;与原料药相比,OMT-PC-SLN冻干粉体外释放较慢,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盐酸青藤碱外敷贴散进行24 h体外释放测定及其释药规律的研究.方法 应用体外透皮吸收实验仪模拟体内环境进行盐酸青藤碱外敷贴散的体外释放实验,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释放量.结果 研究表明盐酸青藤碱外敷贴散在初期释放速率恒定,中期随时间释放速率减小,后期随时间增加释放速率变化不大.12 h内符合Higuchi方程,此方程为Q=3.082 6 T1/2-2.1479, r=0.982.结论 盐酸青藤碱外敷贴散释放性好,并在12 h达到释药平衡.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以纳米碳酸钙及脂质体作为药物包覆载体材料,制备淫羊藿苷碳酸钙纳米微球(ICA/CaCO_3)、淫羊藿苷固体纳米脂质体(ICA-SLN),并考察其提高淫羊藿苷(ICA)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的作用。为ICA临床剂型的合理使用提供实验基础数据,奠定其进一步的开发基础。方法:分别采用恒温振摇装载法制备ICA/CaCO_3,超声乳化与高温熔融低温固化结合法制备ICA-SLN。并运用LC-MS-MS测定灌胃ICA、ICA/CaCO_3及ICA-SLN后ICA在大鼠体内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1药动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通过LC-MS/MS测定血药浓度,DAS 2.1药动学软件计算统计后得到ICA组的半衰期与最大吸收浓度分别为(1.51±0.42)h、(82.9±12.37)ng/m L,ICA/CaCO_3组的半衰期与最大吸收浓度分别为(4.12±1.01)h、(51.1±31.35)ng/m L,ICA-SLN组的半衰期与最大吸收浓度分别为(2.15±0.39)h、(165±25.16)ng/m L。结论:ICA通过纳米碳酸钙及脂质体包附后与ICA原料药相比,ICA原料药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ICA/CaCO_3与ICA原料药相比,其体内的释放时间得到了一定的延迟。从促进口服药物体内吸收率方面,ICA-SLN较ICA原料药有了一定提高,同时也优于ICA/CaCO_3。实验表明ICA/CaCO_3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ICA在大鼠体内的释放,ICA-SLN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IC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蛇鳞草-大黄固体脂质纳米粒(SH-SLN)的体外释药规律。方法:采用动态透析释药法考察SH-SLN的体外释药特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有效成分的含量,计算累积释药量,进行释药曲线拟合,分析释药规律。结果:SH-SLN中triphyllinA在最初释药1h内累积释药率达14.7%,大黄素为9.6%,有突释现象,释药曲线均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与SH-YY比较,SHSLN能够明显延缓药物释放时间,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口服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学及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对所制得的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和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使用激光粒度仪,Zeta电位值测定仪,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体外溶出实验考察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以自制芹菜素混悬液为对照组,考察了大鼠口服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药动学过程。结果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发现该纳米粒为类球形粒子;平均粒径为135nm;Zeta电位为-18.90mV;测定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释放符合一级释放方程。X-射线衍射证明,芹菜素在固体脂质纳米粒中以无定形形式存在。口服药动学结果表明,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的平均AUC0-t为17.337mg·h·L-1,而对照组为5.3mg·h·L-1。纳米粒组的ρmax为3.07mg·L-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4mg·L-1。纳米粒组的消除速率常数Ke较低,为0.232h-1,低于对照组。结论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27%。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有效提高芹菜素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9.
丁香苦苷在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丁香苦苷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采集血样,固相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Multi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α)=2.655 min,T1/2(β)=16.54 min,AUC=272.32μg.mL-1.min,CL=0.0371 mL.min-1,K12=0.124 min-1,K21=0.0908 min-1。结论:丁香苦苷在体内分布快,起效迅速,消除也快,体内滞留时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