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学锋 《广西医学》2006,28(12):1956-1957
近年来,冠心病病人的治疗获得了长足进展,药物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已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因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所面对的病人几乎是高危病人,尤其是合并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肾衰者,住院病人死亡率高达44%[1].应尽快手术治疗是当务之急.此类病人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共实施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45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麻醉处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消防  刘磊  杨博  朱军辉 《安徽医学》2019,40(8):902-905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NCAB)、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短期预后。方法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125例实施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ONCAB患者78例,OPCAB患者47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搭桥数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心房纤颤发生率,以及术后3年内动、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差异。结果 OPCAB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少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远端桥血管吻合口数量,房颤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资料表明,OPCAB与ONCAB组患者在乳内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OPCAB围术期效果优于ONCAB,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率无差别。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左主干病变、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严重合并症患者更适宜选用OPCAB。  相似文献   

3.
2000年11月至2003年3月,我院共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现报道16例治疗结果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方法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2002年3月~2006年3月共完成160例OPCAB,其中左主干病变19例,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为8例、30例和122例。158例经正中切口,2例经左前外切口行OPCAB人均旁路移植3.4支(1~5支)。应用左乳内动脉159例。余为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7小时。胸腔引流液(270±80)ml,二次开胸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李秀芝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105-10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目前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一大热点及趋势。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OPCAB不需要体外循环,从而避免了体外循环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干扰,无心肌再灌注损伤,无血液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了心律失常、低心排血综合征、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肺部及脑部并发症等的发生,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我科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完成OPCAB10例。由于加强了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取得了患者的配合,使10例患者都顺利度过手术危险期并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男182例,女74例,年龄37~75岁。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87.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稳定型心绞痛162例,混合型25例。结果全组256例平均搭桥血管数(3.18±1.70)支/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20±2.10)h,术后住院时间(11.00±1.60)d,术后(15d内)死亡3例,近、中期随访180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死亡2例,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杜正隆  梅举 《华夏医学》2007,20(6):1414-1416
介绍非体外循环(OPCA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发展历史、技术优势、手术适应证以及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认为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术后脑功能意识障碍、记忆力降低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降低,肾功能损伤减少,全身系统的炎症反应轻,术后出血减少,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手术治疗中其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15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CABG组83例和OPCABG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应用中文版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静脉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手术时间、二次开胸率及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输血量、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SF-36的社会功能、精神功能、总体活力、情感职能及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SF-36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及生理职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创伤少,术后并发症少,康复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就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非体外下冠脉搭桥术,OPCABG)的临床经验和疗效予以总结分析.方法 选取近年来在本院接受OPCABG的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1例患者中途改体外循环下进行,另29例患者的手术治疗均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进行搭桥1~5支(平均3.2),手术时间在2~6 h左右(平均3.3±1.2)h.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在接受OPCABG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在治疗冠心病患者过程中,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有助于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减少一些呼吸神经系统与心律失常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 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1999年 7月至 2 0 0 4年 3月共进行 OPCAB术 15例。男 11例 ,女 4例。年龄 4 3岁~ 80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 2例 ,双支病变 3例 ,3支病变 9例 ,4支病变 1例。其中前降支 (L AD)病变 15例 ,右冠状动脉 (RCA)病变 10例 ,回旋支 (CX)及对角支病变各 3例 ,钝缘支 (OD)病变 2例。左室射血分数 0 .4 0~ 0 .6 6。探讨 OPCAB术的安全、有效性及手术方法。结果 :无 1例死亡 ,术后仅 1例残留轻度心绞痛 ,余者心绞痛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例术中行紧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7例预防性应用IABP.结果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平均搭桥3.5支,1例胸骨感染,2例2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微创冠心病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9月共完成2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共完成OPCAB 19例,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余17例全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术后早期死亡1例.结论 OPCAB的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经济、有效等优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技巧,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徐涛  潘龙毅  冯关力  张珣  王鑫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2023-2024
目的:总结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lng,OPCAB)术的治疗经验.方法:1999年7月至2004年3月共进行OPCAB术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43岁~80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9例,4支病变1例.其中前降支(LAD)病变15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10例,回旋支(CX)及对角支病变各3例,钝缘支(OD)病变2例.左室射血分数0.40~0.66.探讨OPCAB术的安全、有效性及手术方法.结果:无1例死亡,术后仅1例残留轻度心绞痛,余者心绞痛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高危冠心痛[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评分大于或等于6分]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该中心接受OPCABG治疗的73例高危冠心痛患者(高危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78例中低危患者(SinoSCORE评分小于6分,中低危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与中低危组相比,高危组的乳内动脉使用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增加(P<0.05).术后69例随访(18.3±8.6)个月,2例死亡.18例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11支乳内动脉桥通畅(11/11),38支大隐静脉桥通畅(38/43).1例患者心绞痛复发行PCI治疗,其余患者无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OPCABG是一种相对微创且安全的手术方式,通过强化围术期处理,可以降低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手术风险,并能取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许昌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8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OPCABG组(98例)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84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与CCABG组比较,OPCABG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输血量、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减少[(8.5±2.2)h比(14.8±6.3)h,(2.4±0.5)d比(3.1±0.7)d,(13.1±3.8)d比(17.4±3.2)d,(448±29)m L比(727±18)m L,2.0%(2/98)比8.3%(7/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缺血性心肌病的非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连续1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在手术方法,术中心肌保护,术后并发症,愈合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全组病例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术中放置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术后发生胸骨离断。全组无死亡,疗效显著。结论: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步临床结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80例该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7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对于选择的患者,该手术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男182例,女74例,年龄37~75岁。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87.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稳定型心绞痛162例,混合型25例。结果全组256例平均搭桥血管数(3.18±1.70)支/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20±2.10)h,术后住院时间(11.00±1.60)d,术后(15d内)死亡3例,近、中期随访180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死亡2例,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