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特点及药物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78例BPPV患者进行测评分析,并将其中51例伴有焦虑的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及抗焦虑药物干预组(干预组),1月后再进行HAMA评分。结果78例BPPV患者中51例(65·38%)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女性、老年、文化程度较高的BPPV患者焦虑程度分别高于男性、中青年及文化程度较低的BPPV患者( P<0·01);51例伴焦虑的BPPV患者接受治疗1月后其焦虑程度均有明显减轻(P<0·01),但干预组焦虑缓解更为明显(P<0·05)。结论多数BPPV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合理的药物干预能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眩晕诊疗中心门诊和病房的BPPV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机器复位组(40例),选择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进行全自动化复位治疗;手法复位组(40例),选择传统手法复位治疗;药物治疗组(40例),选择前列地尔、红花注射液联合习服训练法治疗。结果治疗1周后,机器复位组与手法复位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其中机器复位组总有效率为100.0%,手法复位组总有效率为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复位组前半规管BPPV、后半规管BPPV以及外半规管BPPV的1次治疗有效率要高于手法复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用于BPPV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克服了手法复位的缺点,治疗效果好,有助于实现对BPPV高效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疗系统对BPPV的诊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美眩晕病研究所门诊和病房BPPV患者120例,随机分为BPPV诊疗系统组和手法复位组各6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BPPV的诊疗效果。 结果 BPPV组间诊断符合率为100%(Kappa检验值1.000)。BPPV诊疗系统组的次日有效率为96.7%,1周有效率为100%,而BPPV手法组次日有效率为88.3%,1周有效率为91.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7)。 结论 BPPV诊疗系统对BPPV诊断准确,治疗效果好,有助于实现对BPPV高效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大量饮水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眩晕门诊BPPV患者140例,均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后,随机分为大量饮水组和对照组各70例,比较2组间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次日有效率2组分别为大量饮水组BPPV患者为90.0%,对照组BPPV患者为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w有效率2组分别为大量饮水组BPPV患者为98.2%,对照组BPPV患者为91.5%,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饮水可提高手法复位的效果,促进BPPV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双温交替试验的特点。方法采用前庭双温交替试验法检测57例BPPV患者(BPPV组)及6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最大慢相速度和半规管轻瘫(CP)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PPV组眼震最大慢相速度[(14.13±14.22)°/s]与正常对照组[(13.69±12.35)°/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PPV组CP 28例(49.1%),正常对照组CP 8例(1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PPV组患侧CP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P0.05)。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及上半规管BPPV患者C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PPV组患者CP发生率增高,且患侧的CP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前庭双温交替试验有助于BPPV患者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56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耳石复位法)和治疗组(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益气聪明汤),随访1 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上述方法治疗后,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对照组治愈率81.5%,有效率100%,复发率22.2%;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患者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 RD)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向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确诊为BPPV且复位成功的患者575例,存在RD的患者有273例。根据RD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RD≤1周组116例、1周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合并疾病情况,为BPPV的综合治疗及病因探索提供帮助。方法对185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耳石复位法治疗、随访调查,观察BPPV患者的合并疾病情况并按有无合并疾病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半规管累及情况、耳石复位法疗效及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 185例BPPV患者中合并疾病者136例(73.5%),无合并疾病者49例(26.5%);有合并疾病组中双侧BPPV31例(22.8%)、无合并疾病组中双侧BPPV4例(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例中需多次复位59例(31.9%),有合并疾病组49例(36.0%)、无合并疾病组10例(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例患者接受了1~24月随访调查,平均(13.36±3.87)月,30例(23.6%)出现了复发,有合并疾病组102例患者中复发26例(25.5%)、无合并疾病组25例患者中复发4例(16.0%),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2,P>0.05)。结论 BPPV患者大多数存在合并疾病且有较高的复发率,有合并疾病者更易发生双侧BPPV,同时合并疾病的存在也降低了单次耳石复位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β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本科治疗的165例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及同期行健康体检的160例正常绝经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法检测ERβ基因G1082A、G1730A和CA重复序列多态性,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ERβ基因G1082A、G1730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CA重复序列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短CA重复序列可显著增加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发病风险(OR=1.446,95%CI 1.061~1.969,P=0.019)。结论 ERβ基因CA重复序列多态性可能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易感性相关,短CA重复序列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的易感基因;ERβ基因G1082A、G1730A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易感性均无明确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贝前列素钠联合Epley法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gi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338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为手法复位治疗联合口服贝前列素钠组118例、对照组1为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114例、对照组2为手法复位治疗联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组106例,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 VSI)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和复发率上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1 w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高于对照组1的73.68%和对照组2的8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1 w及1 m的前庭症状指数评分(VSI)、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m内观察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石复位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和Semont手法对12例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12例患者经上述手法复位治疗48h后眩晕症状均完全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分别随访3~11个月无再发。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有效、简便、安全,可作为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率达89.58%(43/48),有效率100%,随访1年复发率6.25%(3/48).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无明显禁忌证.操作方法 简单.无特殊不良反应,具有缓解症状迅速、治疗费用低、复发率低等优点,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the efficacy of Semont (SM) and Epley maneuvers (EM) for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is well established, data comparing SM and EM regarding maneuver-induced canal switch are lacking. We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102 posterior canal BPPV patients after application of the Semont or the Epley maneuver and looked for the appearance of ipsilateral horizontal canal BPPV symptoms. Although treatment success was similar for SM and EM (67 and 76 %,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sterior-to-horizontal canal switch rates. In particular, 4 of 51 patients (7.8 %) of the EM group converted to the geotropic type of horizontal canal BPPV, whereas none of the 51 SM patients exhibited a canal switch. All four patients were cleared with a single barbecue maneuver. Our data suggest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nal switch rate between EM and SM, which could be partly explained by the higher number of maneuver steps during which the head is in the dependent position throughout the E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变位试验诊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耳石手法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BPPV患者的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病史采集,行变位试验(Roll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判定BPPV的类型及侧别,对后半规管BPPV(PC-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对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管石症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对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患者采用Gufoni疗法、Casani解脱法和Barbecue翻滚法复位。结果:随访3周时治愈42例(84%),有效49例(98%),无效1例(2%),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典型病史及变位试验可判断BPPV的类型及侧别。手法复位治疗BPPV效果显著、简便、安全,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自我治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比较改良的Epley耳石复位法(MEP)和改良的Semont耳石复位法(MSM)用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自我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3年6月间的70例PC-BPPV患者分别使用MEP和MSM法进行自身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缓解率和治疗的副作用。结果MEP组中95%(n=37)患者完全缓解,而MSM组仅为58%(n=33,P〈0.001)。MSM组中,治疗的失败与动作执行的不准确密切相关。两组治疗有关的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P比MSM能更有效的缓解PC-BPPV,MEP应为患者自身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吕肖玉  鞠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2):1023-1029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 aroxysmal p ositional v 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 情况。 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或住院确诊并经复位治疗 痊愈的BPPV患者1046例。所有患者于2015年12月进行随访以了解预后状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BPPV多见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女男比例为2∶1。②BPPV复发率为27.20%,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伴有梅尼埃病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不伴有梅尼埃病患者的15.567倍(P <0.001);有偏头痛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没有偏头痛的患者的3.003倍(P<0.01);伴有高血压和高脂 血症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分别是不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的1.554倍和1.457倍(P<0.05)。 结论 BPPV多见于中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受累半规管中后半规管型BPPV占绝大多数。梅尼埃病、 偏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可能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推拿是运动性疲劳防治的常用手段之一,但有关推拿防治延迟性肌肉酸痛疗效的客观评价较少。 目的:评价推拿对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4/07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 对象:将30名健康男性学生按照条件对等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运动前推拿组、运动后推拿组共3组,每组10名。 方法:运动前推拿组学生于训练前在左上肢进行30 min的推拿,推拿结束5 min后开始训练。运动后推拿组学生于训练后30 min在左上肢进行30 min的推拿,并在此后的3 d内按规定的时间继续接受推拿治疗,30 min/次,1次/d。对照组学生仅参加训练,不做任何的准备活动或整理活动,也不接受任何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训练前、训练后即刻、训练后24,48,72 h测定肌肉酸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最大等长收缩力量、臂围、肘关节的屈伸度,训练前1 h、训练后即刻、训练后24,48 h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前推拿组、运动后推拿组的肌肉酸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酸痛的程度明显减轻(P < 0.01,P < 0.05),运动后72 h的肌肉最大等长收缩力量的恢复明显(P < 0.01),运动后72 h的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幅度明显降低。运动前推拿组运动后即刻的肘关节屈曲程度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5),运动后推拿组在运动后72 h的肘关节伸直程度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运动前推拿组、运动后推拿组的臂围变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运动前推拿能一定程度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严重程度,而运动后推拿能一定程度促进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对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变位试验(Roll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对50例诊断S-BPPV患者进行分型及侧别判定,对可能的后半规管S-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对水平半规管S-BPPV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对混合型S-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联合Barbecue翻滚法复位,连续治疗3周,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周后随访时治愈38/50例(76%),有效46/50例(92%),无效4/50例(8%),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典型病史及变位试验可判断S-BPPV的类型及侧别,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显著、简便、安全,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