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席卷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早期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胸部影像学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1]。本院是岳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2020年2月13日,本院对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探查穿孔修补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初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所有病例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胸部CT初诊典型表现:双肺野外带胸膜下区为主的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多发病灶中同时可见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不典型者表现为单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或小结节影。以上少部分病例伴胸膜反应或叶间胸膜增厚,但未见胸水。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初诊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江哲珍  张祥翰  宋丹 《全科护理》2020,18(5):570-572
自陈嘉源等报道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来,截至2020年2月4日24:0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4324例,累计死亡病例490例,病死率为2.0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新型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干咳和气促等。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胸部影像学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1日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部分预后和转归。结果 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同,年龄14~68岁,中位年龄41岁。可推算潜伏期者7例,为7~18 d,有3组家族聚集性发病,共10人。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11 d,最短1 d。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部不适、干咳为主要症状,仅1例患者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轻型4例,普通型7例,重型3例,无危重型病例。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多数正常,病程中观察到4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伴随持续发热或肺部影像学进展。6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包括3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4例患者降钙素原检查均未见升高。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1例为第2次检测阳性、2例为第3次检测阳性。4例轻型患者胸部CT无明显改变,10例患者肺部存在多发病灶,均有磨玻璃影,病灶为单侧1例、双侧9例,均位于胸膜下或肺外带,合并有实变4例、结节影1例,无坏死灶出现,未见胸腔积液。目前14例患者中6例连续2次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病程6~27 d,中位时间22.5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均不具有特异性,确诊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部分患者需多次检测才能得到阳性结果,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仍需全面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测及病情进展等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1],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人群普遍易感,它具有人传染人的能力,感染初期患者有发热、乏力、干咳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可增加进入重症监护室(ICU)的概率和病死率[2];通过现有病例分析表明,COVID-19的潜伏期一般为3~7 d,最短1 d,最长不超过14 d,潜伏期具有传染性[3];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3-4];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临床表现任意2条,并具有任何一项流行病学史的患者.①临床表现:发热;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②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 d内有武汉地区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 d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有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3].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治经验。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2月在我院隔离3区收治的12例COVID-19重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肝肾功能、胸部CT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重型患者症状主要为发热(11例)、干咳(12例)、呼吸困难(9例)、乏力(11例)、纳差(11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明显下降,最低值(0.66±0.23)×10^9/L,持续(12.09±5.91)d;氧合指数下降明显,最低至(166.08±59.50)mmHg(1 mmHg=0.133 kPa),300 mmHg以下持续(10.00±4.95)d。早期胸部CT显示,双肺呈多叶多发斑片或片状磨玻璃;进展期阴影范围增多,部分实变,少数伴胸水;恢复期66.67%患者出现纤维条索影。结论: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早期胸部CT表现均为COVID-19重型患者诊断的重要指标,对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例治愈出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确诊病例完整影像学资料,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短期动态影像特征。方法 按胸部CT检查时间及影像学改变过程,将病程分为早期、高峰期及转归期,并观察肺内病变在不同时期的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胸部CT有阳性改变患者16例,胸部CT始终无阳性表现患者5例。早期(1~6天,平均3天)HRCT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影23个,磨玻璃结节12个,实变结节伴“晕征”1个;高峰期(5~11天,平均8天)HRCT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9个,磨玻璃影伴实变影17个,磨玻璃影伴“铺路石征”6个,实变结节伴“晕征”7个,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危重型病例高峰期病变数量及累及范围高于普通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RCT检查有助于检出早期及亚临床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于患病第2周诊断为重型/危重型,HRCT复查对危重型患者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评价扬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扬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23例COVID-19住院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①病例特征:23例患者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其中重型1例,普通型22例;患者年龄23~72岁,男10例,女13例;有接触史21例(91. 3%),其中7例为家族性聚集发病;疾病平均潜伏期5 d。②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78. 3%),其次为咳痰症状(26. 1%)、胸闷气喘(26. 1%)、消化道症状(8. 7%)。③血液学检查:COVID-19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16例入院时伴淋巴细胞降低,2例肝功能异常;患者出院时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升高,C反应蛋白降低。④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显示胸膜下分布多发磨玻璃影,伴有间质增厚。⑤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吸氧等治疗,仅1例重型患者给予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全部患者核酸检测转阴后出院。结论核酸检测阳性和胸部CT多发磨玻璃影、伴间质增厚是诊断COVID-19的重要依据。易感人群接触史、咳嗽发热症状、淋巴细胞低下是COVID-19感染的重要临床表现。中西药结合治疗是COVID-19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NCP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2~72岁,均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诊断标准。结果 23例患者CT表现可分为早期6例,进展期17例;病灶累及肺叶:1个肺叶1例,2个肺叶3例,3个肺叶3例,4个肺叶4例,5个肺叶12例;分布范围:胸膜下为主17例,胸膜下和中心同时受累6例;病灶形态:23例均出现磨玻璃影,同时伴间质增厚、网状影16例,实变10例,血管增粗10例,空气支气管征5例,"铺路石"征3例,淋巴结增大1例,胸腔少量积液1例。结论扬州地区NCP患者CT影像学均为早期、进展期表现,主要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分布多见,伴有间质的增厚及血管增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9冠状病毒病的CT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医生诊断2019冠状病毒病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全国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暴发期间的20例住院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29~71(46.8±11.7)岁,所有病例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分析不同随访时间的CT影像图像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普通型18例,重型2例。CT检查肺内多发病变19例(95%),单发病变1例(5%)。20例病例发现斑片样磨玻璃影19例(95%),病变大多临近胸膜下区。20例患者共100段肺叶,其中发现磨玻璃影病变共58叶(58%);发现斑片样实变影29叶(29%)。住院治疗后,5 d复查胸部CT,8例患者病情进展,12例无明显变化。10 d复查,4例进展,1例无明显变化,15例出现吸收征象,缓解率占75%。15 d后复查随访15例,均表现吸收征象,占100%。结论:2019冠状病毒病的影像特征以磨玻璃样病变为主;两肺常见多发病变,病变多分布在胸膜下区;少有并发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不伴有纵膈及肺门肿大淋巴结;治疗10~15 d后开始出现逐渐吸收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5例境外输入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胸部CT检查结果、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特异性IgM和IgG抗体、血常规、炎症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5例无症状感染者从入院至出院胸部CT均未见肺部有磨玻璃影等病毒感染表现。10例无症状感染者仅在第1次SARS-CoV-2核酸检测时呈阳性,2~3 d后迅速转阴;6例无症状感染者SARS-CoV-2核酸持续阳性时间超过8 d;其余9例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在7 d内转阴。在监测的15 d内,8例(32%)无症状感染者IgG抗体阳性,13例(52%)无症状感染者IgM抗体阳性。首次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后7 d内与>7 d时无症状感染者的IgM与IgG抗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无症状感染者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5×109/L的有2例,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1×109/L的有3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清铁蛋白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境外输入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胸部CT常无病毒性肺炎表现,炎症指标及血常规多在正常范围内;抗体检测在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孢菌肺炎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诊断的识别能力。方法收集200例经临床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及肺孢菌阳性证实的AIDS合并肺孢菌肺炎患者及其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行胸部CT扫描。分析其胸部CT影像特征。结果 186例胸部CT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的磨玻璃影及网格影,其中9例肺内同时见多发肺气囊。14例表现不典型,影像诊断错误。结论 AIDS合并肺孢菌肺炎胸部CT表现较典型的特征为双肺对称性、弥漫性分布的磨玻璃影、网格影及部分病例见多发肺气囊。但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不典型,须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资料与表现类似胸部CT特征的疾病鉴别,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HRCT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HRCT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结果:16例确诊患者除1例胸部CT表现正常外,其余病例表现两肺胸膜下多发斑片状、结节状阴影,7例伴小叶间隔增厚,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加重,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其余胸部CT阳性患者两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早期发现病变有一定意义。新冠肺炎预后较好,老年患者病灶吸收较年轻患者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分辨CT扫描(HRCT)表现及动态影像变化.[方法]回顾本院及周边地区经核酸检测确诊的46例COVID-19患者完整的临床及HRCT扫描资料,每例患者于首次CT检查后每隔4?5 d复查,动态观察不同时期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46例患者中入院时发热38例,干咳2...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危重症病例诊疗方案(试行)》[1]中关于重症和危重症的主要临床诊断标准即为存在不同严重程度ARDS需要呼吸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湖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筛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进而分析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有肺部阳性征象患者的临床信息及肺部HRCT资料。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对原始图像进行薄层高分辨重建。两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读HRCT图像,将肺部病变分为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片影、磨玻璃片影伴实变、实变影及实性结节影五大类,根据临床信息及影像表现作出相应诊断。结果 66例患者中,仅9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单纯发热48例、发热伴咳嗽12例、发热伴咳嗽、咳痰3例、有呼吸道症状无发热2例、无发热亦无呼吸道症状1例。确诊NCP 5例,其余被排除。影像表现:肺部病变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片影、磨玻璃片影伴实变、实变影及实性结节影分别占7. 6%(5/66)、27. 3%(18/66)、48. 5%(32/66)、13. 6%(9/66)和3. 0%(2/66)。诊断意见:5例确诊为"符合NCP"的患者肺部影像表现均为磨玻璃片影,其余被诊断为"不符合NCP"18例、"不除外NCP"17例、"疑似NCP"15例和"高度疑似NCP"11例。结论非湖北地区NCP筛查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确诊患者影像表现典型,而部分排除病例存在NCP类似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7.
正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有发热、乏力、干咳,大部分会发生肺炎,少数严重者会导致死亡。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传染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者会影响疗效和预后。现对本院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将该患者的心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54岁,发热咳嗽4 d,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2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0年1月22日—2月20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由120急救车转入内科继续治疗的25例患者。对25例集中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进行观察,给予规范治疗,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包括消毒隔离与防护、一般护理、加强监测、药物的治疗与护理、中医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25例患者中发热21例,咳嗽、咳痰13例,乏力、肌肉酸痛7例,胃纳差12例,腹泻5例,胸闷12例,头痛5例。23例胸部CT示两肺单发或散在多发的多叶段的高密度斑片状磨玻璃影,2例出现了实变影和支气管充气征等。25例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患者均达治愈标准并予以出院,1个月后随访未出现复发。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初期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发热、咳嗽、胃纳差、恶心、腹泻,部分患者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等。护理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并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不仅避免了自身感染风险,而且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武汉江岸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病例临床特征、转归,为本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2日至2020年3月8日,武汉江岸方舱医院收治的472例COVID 19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出院及转院患者的年龄、首发临床症状、胸部CT表现、合并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472例患者中,男(215例)女(257例)的比例是1∶1.2。首发临床症状以发热(75.4%)、干咳(50.0%)、乏力(20.1%)为主。87例(18.4%)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37例(7.8%)核酸阳性的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其中2例转院治疗。31例(6.5%)核酸阳性的患者胸部CT没有任何异常,均出院。57例(12.1%)患者病情加重,转院治疗,无死亡病例。出院组和转院组比较,在发热、干咳、胸闷憋气、周身酸痛、腹泻、寒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热为首发的临床症状病例中,两组在低热、高热、超高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患者和转院患者比较,在胸部CT表现病灶呈双肺弥漫性分布、病灶累及单个肺叶、多发病灶、单发病灶及没有任何异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6例患者行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G、IGM)检测,其中IgM、IgG均阳性8例,IgM阴性、IgG阳性38例,两个抗体均阴性0例。结论 年龄大、基础疾病多、胸部CT表现为弥漫性病变,首发临床症状伴有发热(尤其是高热)、干咳、胸闷憋气、周身酸痛、腹泻、寒战的此类患者是COVID 19的高危人群,且易进展为(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